万里旅行网

方言与中国文化?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9 17:52   点击:167  编辑:yyns   手机版

《方言与中国文化》是一本语言学和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著作,全书围绕八个方面来谈方言与文化。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也给人思绪以衍生的空间。此书将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相结合,探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方言、地理、文化、移民四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较为综合的阐明了方言分区的原理。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方言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相应名词的解释,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一部分介绍方言与移民,因为历史上的移民,才导致各种方言的产生,分别从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两个角度说明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特征的关系。包括移民带来的语言取代土著方言、移民弃用原方言改用地方方言、移民旧地方言与新地方言融合。同时举例说明以下几种关系:以客家语言来印证移民远距离移民但仍保持本语言的现象,以西南苗瑶民族来说明移民造成民族错居并引起方言更替,以民族杂居地现状说明移民引起毗邻地区方言变动,移民的方言冲淡土著方言特征,同时在移民中出现双语现象。第二节讲述移民方式与方言地理类型分布,“现代方言地理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古代移民”[1]将移民特征和方言形式分为六大类:其一是北方大部的占据式移民与方言内部的大致一定性;其二是西南各地的墨渍型移民与蛙跳式方言; 其三是长时段迁徙的蔓延式移民和其产生的渐变方言,既非原生方言也非土著语言。其四是移民与土著混居的杂居移民与吸收了土著语言的掺杂方言;其五是闭锁型移民社会和孤岛式方言,以客家话为例,说明由于移民移入之后与当地交流少,自成一个小社会,与土著语言不通,形成一个方言岛;其六是大规模的板块移民和其产生的与原生语言相似的方言。第三节讲述历史上的历代移民是南方地区六大方言板块形成的关键,追溯南方六大方言板块的形成。第四节论述方言研究对移民研究的作用。

第二部分讲述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首先分析历史时期行政地理、经济地理、交通地理对于方言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历史地理来为方言分区服务。然后以浙江为例,通过对其行政区的了解和方言的统计来进行方言分区。接着以上海话变迁来阐述权威方言与政区中心变异的关系,当政区中心变化,权威方言也会随之变化。再以福建为例论述交通地理对方言地理的影响,当山脉、河流与政区界限重合时往往也会成为方言的分界线。最后阐明方言地理与商业地理、城市地理的关系,从城市地理学角度将方言分片,但商业区与方言区基本不重合。

第三章主要对历史上的方言地理进行拟分区,以诗经中的相关论述来分类诸夏语言;根据《说文解字》和《方言》预测两汉时期方言分布;接着根据相关移民资料和《方言注》、《尔雅注》《世说新语》等拟测西晋方言分区;根据唐宋移民材料和笔记撰述拟测宋金方言分区并对比当时行政区划查其是否有重合部分,得到当时方言分为吴语、粤语、湘语、闽语、北方方言五个区域。然后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阐释说明拟测上海明清时期的方言地理。

第四章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从稻,麦、马铃薯、胡豆、粽子、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地区、传播方向来看其发音变化。第五章通过地名透视其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地名与移民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方言文化含义。第六章从文学方面来看方言,以戏曲中的字音话值、腔调流派,小说中的语法结构,句式句型为突破点,说明各个地区 方言转变及影响。第七章论述方言与民俗的关系,依次讲述民歌、人情风俗、吉利词与避讳词中的方言以及部分方言中所反映的已经消失了的习俗。最后一章将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相联系,分析外来词对语言的影响,如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对本国语言的变动和汉语外传对外语产生的影响。

全书述论结合,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较为系统的阐释方言分区, 先谈移民与方言的关系,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来阐述南方各片方言形成的原因,并将不同地区的方言根据移民特征分为六大片区。一方面梳理移民史资料,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方言与古汉语的异同,两方面相结合得出六大方言片区的形成和分类。接着从政区地理角度出发,而历史上政区的划分又常以山川形便为原则,故而得出山川河流等政区界限和方言片区界限之间的关系,再以众多史料为依据,梳理不同时期的方言分区。第二部分则从植物、民俗、文学作品、戏曲等方面来零散的谈其中的方言文化,从社会生活角度透视其中的方言。此书内容不多,但是研究视角十分新颖,语言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两位教授联合成书,将历史地理学和语言文化学相结合,来透视中国文化。也许是篇幅原因,文章中对于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说明阐述,这也给后人留下了研究的思路。



[1]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36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