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语言的文学性和形象性的关系(怎样理解文学的形象性和理性?)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2 20:57   点击:202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怎样理解文学的形象性和理性?

形象性这个好理解,文章描写的形象性,好比景物描写大海,有些人笔下温情沉静,有些人笔下汹涌澎湃,这就通过非常形象的描写,发现他们特有的特质。

文学的理性,应该是指作品中人物事情的发展要让读者进行深层次思考的部分。

本人觉得课本上的多数理论是空话套话连篇,好比腾讯视频里的广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除非你要交论文,其他的不需要详细研究。仅个人观点,有没有用你看着来吧。不过勤学好问没有错。

二、如何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来自哪里?来自两个人以上的信息交流。

一种语言的诞生,就有了一群两个人及以上的群体,这个群体内以这种语言所交流的所有信息就构成了他们的文化。文化文化,就是某群体的基于某语言交流系统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及行为习惯。

每种语言系统都有不同的地方,如中英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语的先后关系,并因此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一样。中文永远是人在事物前,英文习惯上事物在人前。所以中国人总是习惯上人定胜天,人去管理,处理所有的事物。西方人总是习惯上先研究事物关系,并依靠事物关系来选择如何利用或者逃避。所以中国文化中最多的就是人,谁谁谁,然后才是他怎么样,并大部分文化概念,习俗,做事方式,都与某个人有关。西方文化中最多的就是事物关系,某事,某物,然后才是因谁而起,并大部分文化概念,习俗,做事方式,都与某事物关系有关。

一种语言系统的诞生,就会产生该语言系统的逻辑形式,同时影响所有使用该语言系统的所有人习惯该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有使用该语言系统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所有的历史记录就是该群体的文化。

所以说语言产生文化。

三、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1)文学特定的指物功能使文学含义有具体性;

(2)文学形象间接造型,使得想象具有具体性,自由性,丰富性和真切性。

四、什么是文学性?

文学性的本质是人性

承接我上一文章对文学性的初步探究,这一次的观点可能会更加深入且浅显易懂,即文学性的本质就是人性。

那么人性又是什么呢?在汉典中解释到,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品性,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

其实,人们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研究,离不开对作品中主人公人性的确定,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即便是一篇写景类的文学作品,也表现了景物背后,作者在当时社会下的感触,彰显人物性格,即表达了人性。

相对于文化界中多种多样的文化作品,我更青睐于文学类作品。如若要在我研究文学性之前问我为何喜欢文学类作品,我可能会说的恍惚不清,是喜欢里面优美的文字吗?是喜欢里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吗?

不,现在来说,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完全是。我喜欢的是了解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多种多样的人性,喜欢的是其通过艺术性的手法,来描写大俗之事,即生活。我们常听人说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是我们每个人所能知晓的不同的、其他人的生活也只来之于身边的亲朋好友,亦或从身边人口中知晓的别人的“传奇人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忽视了一个我们人类普遍拥有的兴趣,那就是对别人生活的好奇心,无论是表现在打听八卦,还是咨询他人的成功之道等的行为上。

文学讲述的是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环境和人的行为。所以文学性离不开对人的探究,离不开对人性的分析。

举个例子,之前看《挪威的森林》,刚开始选这本书阅读是因为其在文学界拥有超高的名气,所以也就欣欣然把它从塞满各样书籍的书架上拿下来,快步找到图书馆的一角,抽凳、端坐、阅书。可是,很多事就是有点出人意料且还来的突然。我从刚开始的端坐,到逐渐“萎靡”,从刚开始的自我优越感(指感觉在图书馆的邻桌们都在期末复习中苦苦挣扎时,我却在阅读散发光芒的文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他们......也许很佩服我呐?),到后来我甚至想用我两个瘦臂膀完全遮住这本书里的文字,连去上卫生间,都想用其他东西,把这本书的名字给完全盖住,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阅读这本书。

这究竟是为何呐?因为我后来逐渐发现,这个文学作品是真的描写的很“深度”啊,竟然将性的场面描写的如此之多,甚至作者毫不吝啬语言的表达来使其更具形象化。当然了,当时的内心想的只有:我看的这是文学著作吗?这难道不是个小黄文吗?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在文坛上拥有如此高的地位?难道不会误导青少年吗?

当我无法理解这样的现象时,在一社交平台上分享后,我得到了其他读者们的回复,经过互相的交流,我才逐渐的打开了自己内心的壁垒。

其实,刚开始我对这类文学的否定只是因为只看其表象,而忽略了文学判定上对文学性研究的重点。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是为了刻画主人公渡边的人物形象。渡边只是当时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人物缩影。森林很大,人行走在其中很容易迷失方向。渡边就是那个年代当中面对社会的黑暗而无心也无力挽救的迷茫的、难以抵挡诱惑的人物。对渡边以及文中其他各色人物的描写都是对时代环境下人面临不同情况所做出的行为表现,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所以,文学性就是用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描写人性。

五、语言,文学,语文三者有什么关系麽?

语言:语言是用来承载思想的符号系统。这个术语具有多义性,语言学一般研究1日常语言,而日常语言是由2科学语言-3隐喻语言混合而成的。认知语言学研究3。哲学里除了涉及123,还涉及超验语言,超验语言可以是由123超验得到的456。哲学里的现象学研究6再用6解释5。超验在哲学里是超出现实世界而看到的神性世界,456就是神性语言。不管常人是否相信有456这种那么奇幻的语言存在,哲学里就是这么研究的。

语篇: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就能造出句子,再由句子构造语篇。语篇就是一般说的文章,也就是用来承载思想的对符号的运用生成的应用形式。

哲学:各学科是在区分各种不同的领域来研究,其中社科人文研究的是思想并会涉及到超验思想。而哲学是在研究“为各学科提供思想(包括超验思想)的可能性”。

文学:在区分社科人文的各种学科领域时,会有一个领域很特别:能辅助制造思想的超验,但又是通过讲故事-抒情-写景等隐喻性的语篇来寄寓超验思想而非直接研究某个学科的或哲学的超验思想,由此得到的超验语篇就是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研究的理论就是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里用的语言主要是46而也可能涉及5,特别地,诗歌里倾向是提纯的6而非4。

语文:在中小学教育里将语言学知识-语篇读写-文学合并到语文名义里来进行教育,但会只讲较浅的内容,毕竟更深的须要长大之后再进行专业学习或自学。一般来说,是由文学成分来主导的,由文学的教授来驱动语言学知识-语篇读写的教授。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是超验的,用超验来指导日常,可以更能厘清学习前两者的目标:为了超验地给爱-拯救安抚灵魂而得到隐喻的美好。在哲学的现象学里,海德格尔认为诗歌语言是拯救安抚灵魂的神性语言(深度超验语言),而日常语言只是磨损了神性之后的浅化版。由此,对超验语言掌握得越好,日常语言的学习就越能具有追求美好的意义。教中小学的语文,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掌握语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么给爱怎么珍惜美好。但还须区分语文教育和语文考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到选拔功能,而可能会重视语言学知识-语篇读写的考察。但说到底,教育本身还是以育人为本的,文学成分在语文里是更重要的核心。

六、如何看待文学语言风格与文学作品的关系?试分析影响文学语言风格生成的诸要素。?

朋友 考试了么?我也在场!百度搜不着别试了

七、结合学习文学和绘画的体会,诗歌语言艺术形象和绘画语言形象有什么关系?

诗歌、绘画、语言、形象,是四个不同的东西。所以不太理解你的问题,并不是啥都有形象的,印象可能更准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