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美学学科正式命名),鲍姆嘉通《美学》美学之父,美学也被称为“感性学”提出感性认识的完美就是美。
马克思“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引入中国,从学科形态上将中西方美学接轨,并将《美学》列入教学大纲,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学在中国的确立。
审美活动内涵: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在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性活动。
审美活动的特征:①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②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审美价值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③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以情感想象为中介,以形象为载体,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来把握的。
美感内涵: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欣赏、认识和评价。
美感反应形式的特征:①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相统一的特点②具有浓郁的情感性③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④具有想象性。
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实践:①从本质上说,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的愉悦体验②美感体现了人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坚守③美感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也有客观性与绝对性。
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活动状态。
审美体验:指人基于审美心理结构,而对外界对象主动构成审美关系的特殊心理状态。
审美心理结构:①内涵:是由人类生活历史性积累、影响而成的审美心理机制,是审美感受及整个审美经验的物质基础。②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造成了外在的人化自然:审美对象世界造就了内在的人化自然:审美心理结构。
将现实美分为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并以社会美概括前者,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创造,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社会美作为美学范畴,在1947年由蔡仪首先提出。
社会实践主体的美即人的美,包括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
社会美特征:①是人类社会实践产物的最直接的物质存在形式,②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特征(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又要体现人对社会生活的需要),③社会美具有较为直接的功利性,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精神的实用功利性和物质的实用功利性,④社会美的形式感从属于其直接的美的内容。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重要形式。
日常生活中美的体现:①对生活的点缀与装饰,包括对生活空间的装饰、人的服饰与行为,其中折射出人的审美品位与追求,②对生活中某些细节与瞬间的感悟和体验,以一种超越性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自身,生活也就像主体显现了日常意识不曾察觉到的审美意义与情调,③某种生活氛围的营造与构建,氛围之美不仅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体现出日常生活之美的现实性与整体性。
审美体验具有三大特征,①源初性,②亲历性,③整体性。
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开端。
自然美的两种内涵:外在自然物质美与内在天性之美。(①外在自然物之美,狭义,非人工的自然事物的美。广义,包括人工和非人工的所有现实自然事物的美,既指单个自然事物的美又指作为整体的自然事物的美;②内在天性之美,作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天地万物自己自足的本然状态,作为社会存在论美学范畴,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自由状态,作为艺术美范畴,是艺术的审美理想或最高境界,③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自然物自在天性之美是自然物之美的基础和根源,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可看成自然物质之美的自然美对人的启示,是人生与艺术活动的理想范畴。区别:前者更注重审美的客观与外在因素,后者更注重主观与内在因素。)
自然美的基本特性:①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②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③自然美的形态多变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源于自然物自身的运动变化的无限丰富性;另一方面源于审美主体审视自然物时的视角、情感态度等等)④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自然审美的处身性是指审美者在审美活动中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
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①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②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③审美理想的意义境界。
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与内容的联系,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
形式美的内涵,一方面指各种形式因素,他们是一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指形式美法则,指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了能引起人的普遍的审美愉快的形式规律。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
时尚的深层心理基础是人的求新倾向。
技术美也可称为功能美。
优美又称秀美,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优美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中国美学史上一般将优美称为“阴柔之美”。
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从审美对象看,优美的对象是一般具有轻缓、柔和,清新、秀丽、柔美、娇小、纤巧、幽静、淡雅、素静、轻盈等特征;从审美主体美感方面看,优美的对象使人产生平静、松弛、舒畅的直接纯粹的愉悦感;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方面看,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与核心是和谐。
崇高也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宽宏之美,崇高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征的审美类型,中国美学史上一般将崇高称为“阳刚之美”。
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从审美对象看(一方面崇高的对象大多具有雄伟壮阔的外表,非凡的力量压倒一切的气势,具有雄壮、深厚、豪放,巨大、挺拔等特点,另一方面崇高的对象具有刚毅坚强的内在品格,充满阳刚之气。)从审美主体美感方面来看,崇高的对象使人产生辉煌豪迈的美感,一般具有刺激、痛快、豪放、舒畅并能引起人们惊愕、敬仰、神往的心理特征。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方面来看,表现出对象与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称为悲剧美或悲剧性。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悲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必备的4个基本要素即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悲剧审美者所承当的悲剧效果。
悲剧的特征:①悲剧至少有一个值得同情和认同的个性化人物作为主人公;②悲剧人物会遭遇一个结局不幸的灾祸、失败或死亡的悲剧事件,并常常使个性遭到毁灭,或使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③悲剧人物所遭遇的痛苦,甚至死亡结局及其人性的伤害或丧失,既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同时又是不正当的令人不可接受的④悲剧会引发审美者恐惧、怜悯与悲伤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反应与审美感受,甚至发生某种精神提升或转变。
悲剧的价值:①悲剧是现实人生考验的,有指引性的预言,能够向人提供有益的人生境界,可以使人直面人生,②悲剧可以唤醒人自觉的悲剧意识,提高人的道德感和精神力量,培养人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勇气和激情③悲剧内涵的理性意蕴及其领悟,能够磨砺人的心灵,使人类脑更清醒,灵魂更坚强,心灵更有韧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也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身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喜剧审美形态包括四要素及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由喜剧审美者所承担的喜剧效果。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1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2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
喜剧艺术的特征:①喜剧艺术的特征是“亦庄亦谐”(1、“庄”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艺术家在创作喜剧的过程中态度是严肃认真的;2、“谐”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喜剧要引发欣赏者的笑声,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教育和精神享受;3、“庄”和“谐”辩证统一,没有反映生活深刻本质的内容和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真正的喜剧。)②喜剧艺术的两种主要形式:讽刺和幽默。(1、从对象看,讽刺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幽默既可以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可以反映肯定现象;2、从程度看,讽刺更辛辣、严厉,幽默更轻松、温和;3、从效果看,讽刺产生的效果是尖刻、嘲讽的笑,幽默产生的效果是会心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4、从场合看,讽刺多用于揭露、批判或严厉的批评,幽默,都用于歌颂、愉快的取笑或较轻的批评。)
美和丑的辩证关系。(丑的审美特征):
①美丑对立中,丑体现了一种客观存在、否定性的、消极的生活内容,
②美丑共存中,丑是对人的审美领域广延性和审美心灵宽阔性的证明,
③美丑转换中,丑可以使人联想到美或转化为美。
丑的形态:
怪、酷、荒诞、恐怖。
真善美内涵:作为人类超越时代,民族地域的共同原价值体系,是人类文明与文化最高亦最集中的元价值表述,这一表述具有人文精神信仰的地位。“真”即合规律性,指合乎客观世界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善”即和目的性,指合乎人的主观需要,目的等功利方面的要求,“美”是真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①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区别: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真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真是求知的对象,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美是审美的对象,追踪建构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真经由理性思维通达科学真理,美经由感性而理性最终通达对人类精神的关注。
②美和善的关系
联系:美以善为前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集团阶级阶层的利益,没有了这个出发点和目的,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从产生。
区别:从功利的关系方面看,二者是间接关系,功利潜伏在美的形象之中,善则与功利直接相连。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来看,美要求在二者相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显现为自由的形式,善则有形式,但不讲究形式。从对象归属领域来看,善是伦理学范畴,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美学范畴是情感活动的对象。
美育内涵:
指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鉴赏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对象,运用各种审美方式来渲染感化人,升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纯净人的灵魂,帮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人的品质。
美育的功能: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完善人格,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的实施途径。
审美理论学习,
艺术陶冶,
自然欣赏
社会交往。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