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说说你眼中的汉语言文学吗?
老汉语言文学的人了。
不是学语文的,不是学汉语的,也不是单纯学语言的!
在大学里把中国文学史学了个遍,站在古现代汉语门口几年也没能完全进去,最爱文艺学和美学,是把文学完美解剖的过程,尽管很多理论还不成熟,但越是有争议有否定有上升的空间,越带给爱文之人无限遐想。文学批评学不好,个人觉得看的书还是太少了。
因为高中爱看书,爱吹牛,文笔不错(现在很差应该也看得出来),一志愿义无反顾填了汉语言文学,以为进大学就是整天看书听文史,结果作业倒是挺多的,类似读书笔记、小论文、一些问题的发现与探讨等等,如果你要躺平,那其实也很容易,作业在网上荡一荡,考试前一周疯狂背书就好,不挂科还是没问题的。
大二开始,全员觉醒。有考教师资格证的,有琢磨考研方向的,有早早准备考公的,还有想留校的。越往后走,课堂里那些瞪着眼听课,拖着腮帮子记笔记的同学成为汉语言文学最后的坚守者。
是的,这是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只要你想离开,随时可以。文学的包容性真是让人落泪,你爱我,我予你精神与思想上的丰满;你不爱我,我也对你毫无束缚。
从未后悔过选择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
二、大学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体学什么内容?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看图,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刚毕业。
今天,我给大家看一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看下面两张图。字丑勿怪emmmm…
一共58门课程(图片中差毛概课程,所以是57门),图一是我大学四年学的所有课程,专业课和公共课都有。因为大四最后一学期没有安排课程,所有是以四次体育课为界限,分别是大一到大四五个学期的所有课程(书名后面的1234代表这本书有几册,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有5册书,一直到第五学期才全部学完)。
图二是31门专业课,也就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就是你必须要学的课程。
当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这只是我们学校的,其他学校的我不了解。
三、转汉语言文学专业,想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学习些什么内容呢?谢谢!?
汉语言文学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方面。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
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三部分:语言类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主要教授语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指导语言的规范运用。文学史类主要研究文学史上的文学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包括中国和外国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文学理论类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文学理论是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总论性质的理论课。中国古代文论史和西方文论分别讲述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理论及其发展史。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英语、马列、毛概之类公共课,师范方向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口语、教育技术、学习能力管理、教师能力训练等等。汉语言文学从来不只是汉语言文学这么简单,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从开的课中就能看出来,除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这类“文学”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诸如美学,社会学,哲学,国学,汉语史之类的文化课程。这些课对看待问题选择不片面不拘泥的角度帮助特别大,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面对现实问题就不会做出轻率的结论。我举一个例子,之前某主持人在私人宴会上做出某种行为被人录视频发到网上导致封杀。有支持的也有批判的。在社会学上,这种私人宴会上的行为可以被归纳在“台后行为”,而在节目上,属于“台前行为”,大家对他在视频里的表现争议不断,是因为大家用看待台前行为的眼光看待台后行为,自然接受不了。另外,两个人谈恋爱,起初大多是台前行为,因为想留下好印象,到了二人关系慢慢成熟,台后行为如在恋人面前用语粗俗也会发生。
我学汉语言文学是因为兴趣。说实话,为了一本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性价比实在不高。但如果当兴趣来学,便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从小到大都在学语文,学国学,甚至有人当了公司总裁还在学国学,你会发现汉语言文学是个宽泛的专业,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也什么都不明白。甚至当你学完四年汉语言文学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真的让你去写一部小说,或者发表一篇学术性论文,你却觉得,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学到。甚至去给孩子们上课,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兴趣去学,抱着某个方向去学你会觉得收获感很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读太多书。读书多不一定会变得很富,但是一定能改变你的认知。说一点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内容:大部分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并没有读过大量文学作品,他们迫切需要在大一,大二完成一个从高考应试选手到一个有文学评论倾向的研究者角色。这种过渡就需要学生大量读作品,从而完成一种文学史的建立。如果不读作品,没有对时代具体文学的一种阅读体验,当然考试你一定可以过,无非就是考前两个星期拼命复习,不过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太过虚浮,根本没有成为研究者的基础,最后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不会走得很远。毕竟能真正成为文学评论者,真正在追求艺术,追求一种美的人在中文系仅仅是少数。
对于读书,我其实比较喜欢学习历史,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我认为但凡掌握历史背景,解读文学作品还是像高中语文那样很简单的事。但大量阅读之后完全不是我预料的。在文学鉴赏中,甚至需要你将时代的意识形态推远一点,就文学作品而讨论其艺术价值。
于此你要做的前提就不只是读书了,中国文学强调读者有对应的生命体验,就像张爱玲之所以能在少年时能对红楼梦的世界感兴趣,在她的“我的天才梦”中的一句话就有解释。“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一个封建时代的结束,一个大家族的败落,张爱玲幼年的生命体验恰好对应了红楼梦四大家族败落的生命体验。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需要你去阅读,就更能解读作家的内心世界。当然这得需要很多年很多年的探索,急功近利是学不了汉语言文学这种浩大无边的学科的。
爱诗的人都知道,最美不过语言,动人不过情怀。从《诗经》的朴实真挚,到《离骚》的绮丽神幻,到两汉辞赋之大气,到建安风骨之气节,走入隋唐,又有初唐四杰的骨气刚健——“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后入盛唐,山水田园边塞,无一不美,王维李白杜甫,俱是英才。……哪里是一个美字说得清楚这些历史遗珠民族瑰宝的动人之处的
现代汉语,偏理论化的知识,理性得多。基本上就是下定义,辨别,运用。其实一开始上的时候觉得好枯燥啊,什么变调儿化轻音,什么语素词义义项,没有文学浪漫。其实不是,它也很好,它是在系统的告诉你,我们从小说到大的东西,它内在的奥秘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远远不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最美的,我觉得是它的包容与满足。
无意冒犯任何别的专业,毕竟财管也好英语也好法学也好,各有各的好处。爱数学的一定喜欢经管数科的严谨,每个专业,每个学院,都各有他自己的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专业的美的把握都是不一样的,它们都包容着自己的学生,而我犹爱汉语言文学的包容。
我不是什么优秀的学生,我写不出论证严密的文章,懂不了晦涩深奥的古文,看不了复杂严谨的文献……但是在这个专业我从来没有失去过归属感。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能力而否定你所品味出的诗文感情,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本领而质疑你的情感流露。感性的文学总是宽容的让你畅所欲言,言之成理便没有什么好顾忌的。
汉语言文学给我的满足,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里走出来的,《大学》与《战国策》在同一时期的诞生,那是如漫漫黑夜的战争里光芒万丈的智慧与品格之心,文人骚客心系天下,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功成身退”,那都是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当然也不仅有古代文学,《围城》细品人间真实,《呐喊》看时代之刃。文学是最没用的东西,靠他你吃不饱,靠他你活不了,可他也是最有用的东西,就像我用“君子慎独”坚定着自己的内心,就像高考前我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自己,就像我因感情而困惑时在“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里寻找共鸣,在“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里看那历经千年仍不曾老去的思念。文学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心理上的慰藉,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会有一个人跨越历史长河,用他的文字,敲击你的内心,这就是共鸣共情的满足。
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专业的,因为文学让我更好的体悟人生,指导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些东西无关乎物质利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吧。但从现实角度出发,汉语言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也是确实存在的。知乎上有部分人劝退选中文专业,个人表示能理解,他们的观点有值得的肯定的地方。但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怎样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亦是个人的选择。倘若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在乎物质财富,个人觉得理工科等专业会比人文学科有优势,但如果你用心去体悟中文所带来的魅力,那么个人觉得这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我个人喜欢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值不值得,就见仁见智了。
最早我不是心甘情愿的学了这个专业,我也绝对不是我们学校这个专业里优秀的学生,到现在甚至以后我始终平凡,始终没有什么过高的学术追求,始终不喜欢在专业性的问题上纠结执着。最初我不爱它,选它是妥协,可是现在,我爱它,发自内心,奉为一生所爱所珍所求,这是它的魅力改变了我。也幸好是它,我能随时触及,将来的任何一天,再见永不陌生,或许从未离开,拿起书,我还会是最初的那个少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