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主要地貌景观类型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01 18:57   点击:150  编辑:yyns   手机版

主要地貌景观类型

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并已在前人的研究中有过较为系统的总结和介绍(沈永欢,1986;翟辅东等,1988;邓美成,1989;刘德镒,2002;李云镜,2002;唐云松等,2005;黄林燕等,2006;周学军等,2004;周中民,1995)。下面在回顾和重新介绍此方面的地貌景观特点的同时,将进一步强调目前多被忽略,但具有独特魅力的岩溶地貌景观。

一、砂岩峰林地貌及其景观类型

关于武陵源风景区内的地貌景观类型,特别是其中的砂岩峰林景观,邓美成(1989)曾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下文结合该区地貌演化阶段,对其地貌景观类型作进一步分析。

武陵源风景区发育在武陵源穹状向斜中,该向斜核部地层平缓,周缘地层翘起,与该区的岩石地层和构造形态相协调。该区的周缘为海拔1200 m上下、由灰岩地层构成的峰峦岭脊,其山顶面大致对应于湘西期夷平面。在该地貌面附近,主要发育了朝天观、天子山、观音山等浑圆的、顶部大致齐平的灰岩山峰。向向斜中部,山峰过渡为平坦、开阔的、海拔800~950 m左右的台地和方山地貌,包括黄狮寨、腰子寨以及袁家界等地,其顶部为上泥盆统铁帽层,与此对应的是武陵源期剥夷面。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在平均海拔800~900 m左右的武陵源剥夷面之下的索溪峪期河谷中,其中石柱林立,大小岩峰石柱以数百计。大者直径数十米,高200多米,小者直径数米,高十几米或数十米,千姿百态,移步换形,且多数方柱成棱,拔地而起,丛聚如林。根据单个地貌体的形态不同,从穹状向斜的边缘向核部方向,不同部位的地貌类型又可被细分为以下多种地貌景观:

(1)单面山:出现于本区向斜构造边缘的地层翘起端,其两坡明显不对称,后坡比较缓长匀直,前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常构成悬崖峭壁。如从花溪峪到朝天观、龙凤庵一带的弧状内倾单斜山,以及索溪峪边缘的弧状外倾单斜山。

(2)方山与寨地:它们以坚硬的近水平的铁帽层(倾角约6°~8°)为顶盖,顶部平缓开阔,海拔900~800 m,边缘陡峭高耸,相对高差400~500 m。其中黄狮寨海拔最高,约1100 m,周围被金鞭溪、琵琶溪和沙刀沟分割挟持,寨顶连片面积不足1km2,顶部保留有黄狮岩、金龟岩等剥蚀残墩。另外有黑铁脑、杨寨等峭险的台墩地形,顶部也都基本在一个略为倾斜的水平面上,又如与黄狮寨相望的腰子寨,海拔1000 m左右,边侧悬崖绝壁直落250余米。

(3)岩堡、岩墙、岩峰和岩柱:它们往往相互伴生,有时彼此分隔,也有基座相连或若即若离的,组成岩峰群。其中岩堡一般为台寨被进一步分割后的较大残余部分,常具有弯顶、盒壁和台坳等立体造型,如境内的九重仙阁、大岩屋、万岁牌等。岩墙包括频沟陡崖和两涧之间的扁状突起硬岩,如屏风展列,大多沿垂直裂痕发育而成,典型的如黄狮寨之铜墙铁壁,长约500 m,高近200 m,雄伟壮观。岩峰和岩柱在景区最为常见,形态和大小不一,一般都由坚硬水平岩层呈塔式或鞭状棱柱体陡立耸持,如金鞭岩高耸200余米,棱角分明。上述岩柱、岩堡、岩墙都是由流水在索溪峪期和澧水期切割过程中沿岩层中的网格状节理裂隙淋滤下切,伴随重力崩塌作用而成。由于岩层组合不同,经差异性剥蚀和切割,各具特色。

(4)岩门、岩窗、岩桥:第一种出现于当岩墙中部剥落垮塌,上留弯顶,而口门洞开,如索溪峪之南天门,黄狮寨之前、后卡门;第二种主要形成于峭壁岩墙之间的孔隙裂缝地带,并多见于崖顶石峰分叉的穿缝透孔部分;第三种在如鹰嘴岩天桥、杨寨天桥和天子山天桥,三者均系沟谷溯源侵蚀、掏空岩墙、残留坚硬岩层部分而成。

(5)隘谷、嶂谷、峡谷:即当地所称的峪、沟、湾、涧等负地形地貌景观,如飞云洞、神堂湾、向家湾等,其间常见激流奔湍,百瀑叠溪,尤多悬泉跌水。其中沿金鞭溪河谷即为典型的狭巷式深嵌的嶂谷地貌,也有宽谷和峡谷相间地段。

二、岩溶地貌与景观

岩溶地貌景观主要发育在武陵源砂岩峰林景区的外围,根据地貌部位不同可区分为上、下两套地貌组合类型:

(1)发育在海拔450~500 m左右的张家界期宽谷面上的岩溶景观,包括石芽群、犬牙交错的溶蚀沟槽和零散分布的落水洞等多种溶蚀景观。此类岩溶地貌多为张家界期宽谷面形成过程中,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在灰岩地层中经岩溶作用而成,该类地貌景观目前尚未开发。

(2)发育于切割了海拔450~500 m的张家界期宽谷面的澧水期河谷的中下部的层状溶洞群或溶蚀裂隙带,典型的如黄龙洞-骆驼洞和分布于索溪峪沿岸的灰岩溶洞群。它们多是在河谷下切过程中,地下水沿缓倾斜的灰岩地层层面溶蚀而成,属景区外围的一组重要的辅助地质景观。

著名的地形地貌有哪些?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地貌类型。

中国丹霞

丹霞,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在地质和地貌学层面上,丹霞可以定义如下:“丹霞是一种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陆边缘断陷盆地极厚沉积物上的地貌景观。它主要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反映了一个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国丹霞”于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刚果盆地

为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刚果盆地约337万平方千米。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西抵安第斯山麓,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4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公里(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该国领土1/3)。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最宽处1280公里,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马瑙斯附近只有海拔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孙拗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孙河干流、支流冲积而成。平原降水多,原因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影响。

巴西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巴西东南部。大部在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和圣保罗州境内巴西高原。主要由低山、丘陵高地和平顶高原构成。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中东部,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北倾斜。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其中东部岩性坚硬的石英岩、 片岩部分,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凸出于高原之上;西部即戈亚斯高原和马托格罗索高原,具有桌状高地特征。高原边缘部分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

哈萨克丘陵

亦称“哈萨克褶皱地”。哈萨克斯坦中、东部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东缘多山地,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宽达900公里;东部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宽400公里,地表受强烈切割。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

有克孜勒塔斯(海拔1,566米)、卡尔卡拉雷(海拔1,403米)、乌卢套、肯特(海拔 1,469米)和科克切塔夫等山。哈萨克丘陵为古老的低山台地。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地表较平坦,多沙丘和盐沼。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又坦荡单调,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气温24℃,冬季由于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已开辟大片耕地)、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山区有松林。生荒地用作牧场。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

安第斯山脉

为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几乎是喜玛拉雅山脉三倍半,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干。南美洲西部山脉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安第斯山脉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致,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等国 ,全长约8900千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