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渭平原怎么读
陕西省渭河平原和山西省汾河平原的总称。两个平原通过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注入黄河的谷地连接一体。其共同特点是:平原是由汾渭地堑经汾、渭二河冲积而成。因此延伸方向与汾渭地堑走向一致,均呈狭长形,平原宽窄不一。
二、汾渭平原位于黄河的什么游地区
19年发布的数据,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7%,而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2019年发布的数据,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7%,而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4%。
5.4%。
6.7%,而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7%,而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9年发布的数据,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6.7%,而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4%。
三、汾渭平原包括哪些县市
汾渭平原是黄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其台塬阶地的总称,北起山西省代县,南抵陕西省秦岭山脉,西至陕西省宝鸡市,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长约760千米,宽40~100千米,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山西省的运城、临汾、太原等11个地市。 该平原区域土地总面积近7万平方千米,位列中国第四大平原,也是黄河中游地区最大的冲积平原。汾渭平原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迹繁多,不但是华夏文明和中国历史的摇篮,也是黄河流域资源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水平高、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
四、汾渭平原包括哪些地市
西安生态环境局职责是:
(一)负责建立健全市级生态环境基本制度。贯彻执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基本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市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监督实施市内重点区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规划、水功能区划,组织拟订全市生态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负责全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牵头协调全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件和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为的调查处理,拟订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各区县、开发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拟订及处置相关工作。牵头指导实施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协调解决跨区域、流城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市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负责监督管理和落实全市减排目标。组织制定并落实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确定全市大气、水等纳污能力,提出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名称和控制指标,监督检查各区县、开发区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四)负责提出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市级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审核全市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参与指导和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五)负责全市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定全市大气、水、土壤、噪声、恶臭、光、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全市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织指导全市区域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实施全市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参与实施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六)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组织编制全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协调落实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并监督执法。监督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牵头生物物种(含遗传资源)工作,组织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五、汾渭平原主要粮食作物
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
刘友宾介绍,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局良好。
一是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总体呈逐月改善态势。臭氧浓度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4.3%,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下降原因主要是3月几轮境外源为主的强沙尘天气过程拉低了优良天比例,但二季度空气质量与一季度相比明显好转,尤其是4月、5月,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浓度指标均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月度最优值。重点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同比变化均优于全国。
二是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上半年全国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1.7%,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三是全国土壤环境、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同比上升,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六、汾渭平原位于黄河上游还是中游
黄河经济带纲要明确表示要构建“一轴两区五极”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格局。一轴是指依托亚欧大陆桥大通道,串联黄河上中下城市群。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创新为主要动能的现代化经济廊道,是黄河流域参与全国及国际经济分工的主体。两区是指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极区。以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平原为主要载体的粮食主产区和以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为主的能源富集区,加快农业、能源现代化发展。五极是指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是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和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
七、汾渭平原主要生态问题有哪些
2021年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关键词。
国土修复,重在“得法”
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流域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已实施一个多月。黄河保护法正加快推进立法进程。长江、黄河保护立法,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范。
与此同时,我国完成或加快推进的立法修法工作包括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以及矿产、草原、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法律,都注重生态修复理念,为国土修复工作提供全面法律支撑。
作为资源管理、生态保护领域重要改革任务,国家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严格管控围填海和天然林、湿地保护修复,以及推行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重要政策文件,“修复”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今年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第一年。作为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做了系统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
真金白银,“还山复水”
8779亿元!这是最近5年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数目。还青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陆续启动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地区开展25个试点项目;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支持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防沙治沙,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支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快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落实天然林保护全覆盖政策;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国还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如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首期募集资金8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
国家还通过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券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自然资源部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
宁静、和谐、美丽,还给自然
还林、还草、还湿、还湖、还滩、还海,只要人类还万物休养生息的时间,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惊人的。
一定要给人类活动划定边界:“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系统保护陆地和海洋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调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极度重要和极度脆弱区域以及国家一级公益林、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冰川及永久积雪、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划入生态红线。
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实行严格用途管制,防止过度的人为活动干扰,特别是加强执法和督察,只要人类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时间,自然就会给人类一个不断更新的美好家园。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