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原造林和平原生态林区别
生态林地是指生产性用地和承载性用地以外,以提供生态产品、环境调节和生物保育等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用途,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林地利用类型。
其中,环境调节功能主要指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调节与控制、干扰调节等,生物保育功能主要指为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基因库、生物防治等。
二、平原造林养护标准
不是。而是在荒山野岭。
三、平原造林是什么意思
1、设计初植密度:167株/亩。整地清理用工0.67工日/亩;刨穴167个用工3.2工日/亩,整地用工3.87工日/亩;栽植用工1.87工日/亩;抚育5年用工1.13工日/亩;管护2250亩/人。
2、设计初植密度:133株/亩。整地清理用工0.67工日/亩;刨穴133个用工2.67工日/亩,整地用工3.33工日/亩;栽植用工1.6工日/亩;抚育5年用工1.13工日/亩;管护2250亩/人。
二、丘陵山地造林用工
设计初植密度:74株/亩。整地清理用工0.67工日/亩;刨穴74个用工2工日/亩,整地用工2.67工日/亩;栽植用工1.2工日/亩;抚育5年用工1.13工日/亩;管护2250亩/人。
三、平原造林用工
设计初植密度:111株/亩。整地清理用工0.2工日/亩;刨穴111个用工3.2工日/亩,整地用工3.4工日/亩;栽植用工1.4工日/亩;抚育5年用工1.13工日/亩;管护2250亩/人。
四、平原造林管护下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多,林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重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更是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保有量不断增加,生态功能不断完善,然而在平原地区仍然存在多种矛盾制约着林业的发展。作者认为,要想发展好平原林业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林地与耕地的关系
林地与耕地的矛盾是发展平原林业的主要矛盾。首先,平原林业的发展以植树造林为主,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其次,平原地区多为优良的农作物种植区,且地形平整,种植面积较集中,农田之间间隔较小,不适宜种植树木。种植树木也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使用。再次,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农民对土地依赖度更高,耕地也变得更加珍贵。另外,受国家对耕地实施严格保护、木材价格持续低迷、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致使农民造林积极性大幅下降,毁林开垦时有发生,给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也造成了“年年栽树不见树”的尴尬局面。
处理好平原地区林地与耕地的关系,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盘活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必须要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加速推进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集约化发展,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要提高农民爱林护林意识,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发展林业不能损害农业,同样,农业的发展也不能以牺牲林业为代价。
二、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是影响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固有思维认为林业的产出以生态效益为主,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的主要职责,难以从林业本身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这就造成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从林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作者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生态效益,对效益的追求要分清楚层次,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不可取,但是过分强调生态保护也不利于林业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经济效益的发挥在林业产业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效益的发挥也起着不可替代的激励和拉动作用,是两大效益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资金保障。所以,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突破平原林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是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关键,更是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抓好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必须要抓好重点经济林基地建设,使林业生产重点由生产木材向生产经济产品转变,鼓励骨干道路两侧栽植以乔木为主的优质经济林;必须要创新村庄绿化工作思路,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必须要抓好生态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森林旅游业、采摘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使生态经济发挥新活力。
三、处理好植树与护林的关系
植树与护林的关系是保证林业生产成果至关重要的一点。“年年栽树不见树”是平原林业发展的怪像,也是普遍现像。植树与护林分离,是造成这种怪像的主因。植树只管栽、不管活,“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树老地方”。每年植树造林都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护不到位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又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损失,使林业生产成果付之东流。所以,发展平原林业必须要处理好植树与护林的关系。
处理好植树与护林的关系必须要成立专业的护林队伍,稳定护林人员,保障护林人员福利待遇,积极做好护林队伍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选聘农村生活贫困且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既解决了护林人员问题,又达到了贫困人口就近就业脱贫的目的;必须要对护林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实行护林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一管到底,对护林好坏进行评比,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护林人员积极性,重点培养护林人员责任意识;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树木行为。
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只手的推动。林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的产供销一条龙、林工商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林业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生产,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规模效益,使林业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其中,龙头企业是林业发展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是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核心,只有龙头企业才有实力、有财力成为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主体,也只有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功能才能带动周围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龙头企业又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心,新技术的外部效应可以有效的促进中小企业的兼并和联合,从而推动产业组织逐步趋向合理化。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嗅觉极其灵敏,市场需要什么,企业总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随着人们对绿色环境、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造林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承包土地搞有机果品栽植的,也有流转土地发展生态旅游的,不管什么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多引导、少干预,多鼓励、少要求,多规范、少强制,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不越俎代庖,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才能使市场充分发挥活力,林业才会蓬勃发展。
五、平原造林管护
杨树因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易繁殖、出材量高、易加工等特点,近年来被大面积栽植,已成为平原地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及城乡绿化的主栽树种。但是由于管护不当致使杨树速生、优质、丰产的优良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林农种植、管护的积极性。要提高杨树的经济效益,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追肥、浇水。科学的追肥、浇水是改善林木营养状况,提高杨树生长量和缩短采伐周期的重要措施。杨树追肥可用氮肥或复合肥,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新植幼树当年可少施、晚施。追肥时间:栽植当年在7~8月为好,这时正是杨树的生长高峰时期,此时追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肥量:每株施入尿素0.1千克,可采用四点穴施法,即在树木根系分布范围内,于距树干30厘米四周均匀挖深20厘米的穴4个,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施入,最后用土覆盖。追肥要结合浇水进行,以便肥效及早充分地发挥。 浇水一般每年4次:3月下旬发芽前;每年5~6月促进枝叶扩大;夏季干旱时浇水;11月份浇封冻水。浇水后要中耕保墒。新植杨树栽后就要浇1次透水,注意连续阴雨时要及时排除林间积水,以免影响根系生长。另外,新植杨树由于根系浅,浇水、雨后遇风容易倒伏,要及时扶正培土踩实。
2.抹芽修枝。杨树萌芽力强,适时修枝可以使树干通直圆满,培育出无节良材。初植后要及时除去基部萌芽,可在苗干50厘米以下抹芽。尽量保留较多的新生枝叶,增大光合面积,积累养分,以养干促根。秋冬落叶后至来春发芽前修除或短截树冠上部竞争枝,清除长枝以下衰弱枝。
3.中耕松土。栽树和种粮一样,栽后要加强管护,防止人畜破坏,适时松土除草。杨树在生长季节松土、除草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防止杂草与幼树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并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有机物的分化,改善杨树根系的呼吸作用。松土深度一般5~10厘米,里浅外深,不要伤根。每年至少要对林地中耕松土1次,以防止林地土壤板结。时间可在秋末冬初结合翻压落叶一起进行,或在生长季节结合除草进行。杨树丰产林落叶中含有较多养分,每年秋末冬初结合林地中耕翻压落叶,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林木生长量。
4.病虫害防治:新植杨树因出圃时伤根较多,抵抗力弱,另春季又多干旱,容易患杨树溃疡病。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树体水、肥管理,再就是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涂干。 杨树虫害主要是食叶害虫:杨尺蠖、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美国白蛾等。可喷施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等内吸性杀虫剂1500倍液防治。对于没有成活的树木要及时清除,以免传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