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海经吻兽原型?
你好,山海经里并没有吻兽。
吻兽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的饰件,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兽仙人,一般被安放在屋顶的正脊,垂脊和岔脊上。其作用在于对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木质构建施加压力使其紧密结合。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吻兽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在原本加固建筑的使用价值之外,增添了装饰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各吻兽形象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二、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吻兽装饰有什么讲究?
吻兽件是脊上或脊与脊之间的特殊装饰品,中国古代建筑瓦顶上常常使用许多动物形装饰,正脊位于单体建筑物瓦顶最高处,在其两端与垂脊交界处使用的动物装饰也最大,一般多用正吻。有时也用脊兽。其高度依檐柱高十分之四烧制。吻是一种龙头形装饰,张开大口咬住正脊。吻脊上方有扇形的剑把,脊后有脊兽。有时在一些等级较低的建筑屋顶上,在正脊两端也使用脊兽,这是一种虎头形装饰,以后颈抵住正脊,面形向外。
垂脊与岔脊交界处,也就是正心檩上方要安装垂兽一件,其形状和脊兽扒吵简相似只是尺寸小一些。岔脊上面均匀地排列五个或七个全身的狮子、海马等,统名为走兽。
在转角结构中,仔角梁头还要安装一个套兽,形状和吻脊后的脊兽相仿。
如果建筑物比较尊贵,屋面采用琉璃瓦时,对于转角结构的建筑物其岔脊上的走兽就比狮马更为丰富,数目可多到九个,最前是仙人,仙人之后依次是:1.龙;2.凤;3.狮子;4.天马;5.海马;6.麒麟(或狻猊);春裤7.牙鱼;8.獬(或豸);9.吼(或斗牛)。采用琉璃瓦时,有些原用瓦条或砖块临时堆砌的部位改成预制构件,如陡板砖改成通脊,下面的瓦条层改成群色条。在脊下与瓦坡各陇板瓦相交,也用预制瓦片盖覆,以增防水性能,叫做正当沟或者斜当沟。
以上所述只是清代官式做法,这里应该补充一些十三世纪以前的瓦顶资料。汉代主要建筑物正脊两端常用风(朱雀)做装饰,自晋开始使用鸱尾。李诫《营造法式》卷二解释鸱尾说:“谭宾录东海有鱼虬,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卷十三:“用鸱尾之制,殿屋八椽九间以上,其下有副阶者高九尺至一丈(若无副阶高八尺),五间至七间(不计椽数)高七尺至七尺五寸,三间高五尺至五尺五寸,楼阁三层檐者与殿碰举五间同。……”前一条告诉我们瓦顶上使用鸱尾是象征性的防火标志,后一条则指出鸱尾高度是依建筑物的等级性质,如殿屋、楼阁、殿挟屋、廊屋、小亭榭等和开间情况如九间、七间、五间、三间等综合决定。
我国鸱尾实物见陕西昭陵发掘品,它尾部向脊中央卷曲,而不是像正吻尾部向外卷,也不具口吻,更不带剑把、脊兽等附件。在云冈、龙门等处石刻仿木建筑的形象上也大体一致,但《营造法式》牙脚小帐附图上和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内经厨所见已和10世纪以前形象相异。这说明在13世纪的辽宋时代,后代吻的形象部分地已加入到古代鸱尾中去了。
三、吻兽是什么?
又名鸱尾、鸱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生九子中的儿子之一,平生好洞誉孝纳稿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五脊六兽虚租”只有官家才能拥有。泥土烧制而成的小兽,被请到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由于它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