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了成排套房,曾被称为当年考古的重大发现
八里岗遗址位于邓州东郊的湍河南岸。此地因距离县城八里,且处在一带高岗之上,所以称为八里岗。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该古村落遗址,直到九十年代才引起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对此处进行了十余次发掘,终于研究清楚了该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
八里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面积近九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到5米,距今约4000年至6800年。
八里岗遗址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你看有多牛,六千年前的古人已经住上了套房,相当于现在的单元房,一座套房由多间相连的单间组成,并初次发现了推拉门。出土的一百多座套房相连形成了两排面南,东西走向的古代聚落。
房子倒塌后,后人就在原来的房基上继续夯土筑墙,这样一层层叠加,才在湍河岸边形成了一个高岗。
经考古学家研究,下面的土层为仰韶文化中晚期,往上依次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从六千多年至四千年前。时间跨度之长,国内罕见。
另外,还发掘了二百多座墓葬,包括几千年前的单人和多人墓葬。
我到了八里岗村后,徒步走到湍河岸边,雨后的湍河雨雾蒙蒙,站在岸上,可以远眺市区林立的高楼。
回到村口,刚好遇到一位八十高龄,慈眉善目的老人,我向他询问遗址被发现的经过?
老人说,他小的时候,遗址上的土层与它旁边的两层楼一样高。
民国时发大水,邓州市城墙上都挂了很多水草,这八里岗依然没有一点水,人们都到此躲避洪灾。
后来,人们建房时,都来这里取土,现在已低了很多。因为用这里的土筑墙,干了之后,是白色的,很坚固。
取土的时候,村民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器,石斧,石刀,石铲,还有成堆的内壳,鹿角,还有成坑的草木灰。
老人思路很清晰,还补充解释到,古人吃完鹿后,把鹿角仍在一旁。这鹿角可用来熬汤,哺乳期的妇女喝了可以下奶,十里八村的人家经常到这里找鹿角。
以前人们犁地,经常还会发现一些烧成红色的土块,老人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人筑完墙后,用火来把土烧干。
我倒认为,此处可能是氏族首领的住处,用烧红的土块来修建门前的道路。
老人还讲了先民们的丧葬风俗,先用天葬的方式处理,然后再安葬尸骨。小孩的尸骨放在瓦罐中,大人的尸骨拾起来叠放在一起集中安葬。
的确,八里岗遗址对研究史前人类的生活状况,习俗具有独特的价值。
也再一次表明豫西南为一方宝地,它河流众多,土地肥沃,空气湿润,适宜居住。
邓州白牛镇残存的明清时期双进士府破败不堪,还有修复的价值吗?
其实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修复的价值,因为它太过于破旧,修复出来又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又破坏了它本来的样子。双进士的院落坐落在邓州市白牛镇一个叫竹筲坡的村子里面,这个村子看起来不怎么样,在一个小山坡上,而村子里面的人大多都是姓李,据说是因为在明末初年的时候那些村民见这里水土滋润,因此就搬到了这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最早出了一个进士,名字叫李瓒,在明清时期,考上进士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一旦考上,官品至少都是七品,所以要是谁家有人考上,那必定是受人尊重和巴结的,李瓒考上进士以后,家里门庭若市,家人都以他为荣耀,甚至连十里八乡的人都觉得他是那个地方的荣耀,不过李瓒这个人比较低调,即使考上了进士也没有自傲,所以对于他的记载资料并不多,上了年纪以后,他更是隐居于这个村落,据说他还在他家里款待过闯王。
现如今走进他的家里,虽然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也看得出他家里的条件在整个村落里已经是最好的,从正门进入大厅一共分为三间,而墙体全部是由青砖砌的,在走道的地上铺的石板也是上好石板,里面所有的门也都是精细雕刻出来的。不过现在这些青砖墙和木门已经摇摇欲坠了,感觉随时都会垮塌,在院落里还有一颗很大的柏树,这显得与这座房子格格不入。
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又出了一个进士,不过他担任的是武官,他的职位就是在宫中做侍卫,同时还会出去打仗,立下的功劳也非常多,因此深受乾隆的赏识,允许他回家建一座院落,而且还规定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只要路过他家,必须要进门拜访他。不过对于这个本该受保护的双进士院落本该加以保护,但是他所处的位置太过于偏僻,因此也就没有被在意,在很久以前也基本上被毁完了,特别是里面好多横梁都被别人取走了,所以现在只剩下面目全非的客厅,其他的早已坍塌成一片废墟。
如果邓州白牛镇双进士府保存完好,肯定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如果将其修复所带有的文化价值,便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便会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
双进士府如果能够重新被修复完好,肯定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为它作为明清时期的双进士府,代表着当时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价值肯定是有的,
生活中一些文物或者历史古迹的价值是没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当然是值得修复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