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贤坊,记载了赣州4位历史名人,仿古商业街极具网红气质
赣州又称赣南,地处江西南部,赣州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城市,早在三国时期就已设立庐陵南部都尉,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 历史 的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赣州是一座低调的城市,纵使它至今保留着众多 历史 遗存,且享有“江南宋城”的美誉,但存在感依然并不太高。
到赣州 旅游 ,赣州古城那是一定要去的,千年古城赣州众多的 历史 遗迹基本都汇聚于此,比如郁孤台、八境台、古城墙、古浮桥等,也是最能体现“江南宋城”的地方。
与郁孤台紧邻着的是“四贤坊”,是一个大广场及仿古商业街,如今也是游客到赣州必打卡的地方。
夜色下的四贤坊尽显古色古香,除了入口处的四贤坊外,内部还有军门楼、上井亭及一条仿古商业街、府衙等,这些建筑并非古建,而是根据 历史 记载按其原样修建而来,以更直观的展现古代赣州的 历史 风貌。
在四贤坊上有一副对联:“赵\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四贤指的是 历史 上赣州著名的四位人物。
这四贤分别指的是赵\、刘彝、周敦颐和文天祥,赵\在北宋嘉佑年间凿通了赣江险滩,对赣州功不可没;刘彝监督建造了著名的古代排水系统福寿沟,如今依然造福于赣州人民;周敦颐与文天祥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历史 上二人都曾在此任官,且其功德和荣誉都是卓越的。
穿过四贤坊后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城门楼,为军门楼,其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年间,可惜的是到了清初时就已不复存在,但瓮城仍在,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楼阁是在2012年重建的,填补了这片文化 旅游 街区的空白。
楼阁两端与城墙相连,城墙为皇城城墙,其 历史 更为久远,始建于五代时期,到宋代时改建为砖墙,沿着城墙梯阶可至城墙之上,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与之相邻的街景。
四贤坊属于郁孤台 历史 文化街区,这处街区是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打造而成,商业街两侧林立着数量颇多的商铺,可以满足了游客的吃喝玩乐,整体也是非常有特色。
如今很多古城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商业街,比如南京的夫子庙、苏州的观前街、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如今都是比较热门的 旅游 景点。赣州在这一块起步相对比较晚,如今虽然也有了,但还没有出现理想中的那种场景,相信未来也会越来越好,比较其文化底蕴在那放着。
不知道,你到赣州 旅游 时,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四贤坊”?对这里的景色有什么印象?如果有机会,你会到这里游玩吗?欢迎留言评论。
赣州客家文化具体历史发展,各朝代的表现形式?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赣州风水文化在国内外影响甚广,自古江南交口称誉的三大术数列为首位的就是赣州风水。
江西上犹,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的客家文化项目濒临失传。为此,上犹县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九狮拜象”是上犹独具特色的大型灯彩,上犹县投入巨资,组织民间艺人重新开发、拯救了这一客家文化遗产。
江西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至明代,曾文 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乡荣葬。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绍定两位有名的风水术士。
围屋,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屋内的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血缘性”。维持这种血脉关系的纽带,便是每年定时进行敬宗祭祖活动,故围屋内必设有“祖堂”这一公共建筑。围内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他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以后,便基本上不建了。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杨村乌石村的盘石围(建于明末)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1658年)。从大量围屋年代考察的比较看,一般年代越晚,围攻屋的防御设施越完善,形制也趋统一。现常见的那种四角构筑炮楼的方围屋,便是清代中期时开始流行的。
《赣州旅游大观》。。去这本书里面看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