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之所谓国学,其实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大杂烩,更有甚者,连《牡丹亭》《桃花扇》及唐诗宋词都纳入到国学的范畴。
这样划分,按照现行的国学之定义也未尝不可。只因为今日中国高等院校的学科科系设置完全参照西方的模式,以前学的是苏联,后来学的是美帝和英法德,国学难有容身之处。即便是开了大陆国学教育之先河的中国人民大学,也只能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而非国学学士学位。
然而这其实不利于国学的良性发展。
首先,先秦之诸子百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鄙视闭环。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往往都是你鄙视我,我鄙视你。其中比如像儒家和法家,意识形态更是针锋相对,以德治国还是依法治国一争就是数千年。
如果真有人可以把这十几家学说全部融会贯通,要么真的是“五百年有圣人出”,要么就是纯粹瞎扯淡。
其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直到民国末年,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几乎再没有被动摇过。后更分门别类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换言之,国学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细分为多个学科。
可一旦纳入现今高等院校的学科问题就来了:比如经部应该是被划分进政治学的,但他又不够原理,史部应该被归入历史学,但和西方的历史学治学方式又很不一样,集部算是被学习得最多的,可以被划分进文学,唯独这个子部,有政治学,有法学,有经济学,有农业学,有军事学。
这种学科上的不统一,也造成了国学传承的困难。
如果说以上两个问题是真正关于学术意义上的国学传承。
那么如今市面上流传的门槛较低的国学教育就更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弟子规》的传播与运用。
儒家讲究修身,《弟子规》也讲修身,虽然《弟子规》这本书在粗通国学的人眼里评价都不太高。但对于入门国学还是一部不错的教材。然而现在《弟子规》成了很多传销公司洗脑的教材。
再比如某些把国学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的伪管理学。
首先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虽然是一门经验主义学科,但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这种体系完整到不可以随便和其他学科交叉。
当然我不反对治理国家和治理企业两者确实存在一些共性,先秦百家都有自己的治国主张。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至今日,这些更多的是作为企业家的一种自我修养,从中能够解读出什么东西,更是见仁见智。生搬硬套套到企业管理上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因为国学不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研习门槛过低,导致市面上是个机构就可以拉着国学大旗忽悠人民群众和中小企业家,使得国学教育乱象丛生。
对于现代人研究国学(姑且就使用这种说法吧),除非是真正的学者,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体系。否则,如果只是普通人想要汲取一点国学的养分。我建议可读以下几本:
第一本,《论语》。
论语在四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是汉武帝后古往今来士人欲考取功名的必读书。
不过我今天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论语》的主题,在于修身。儒门大圣的升级方式分四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后两步离普通人太过遥远,那么“修身”则本应是每个人生存于世的必修课。
何为修身?换一个时髦的词就是“自我管理”,一个人,首先要先学会管理自身,然后才是管理他人。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对《论语》的评价就极高。晚清商人孟洛川也深受《论语》助益。
虽然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儒家典籍都大力抨击过商人阶层,但这多部典籍又多次被推选为商学院的选修教材,颇有些令人玩味。
第二本是《道德经》。
如果说《论语》的主题在于修身,那么《道德经》探讨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是哲学的范畴,以至于世人多谓《道德经》是一部出世之书。
然而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晚唐知名军事家王真就根据《道德经》及其他多卷道藏写出了《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这样的传世名作,可见《道德经》不止有出世,更有入世。
所以读什么,怎么读,都是一门大学问。
哲学看似无用之学,可真的学透了,却是可以想干啥就干啥的。毛泽东,王阳明,都是哲学大师。
我读《道德经》,读到最后也就三个字:方与圆。
第三本是《孙子兵法》。
我从来是反对今人研习古代兵书的,只因古代兵书,过多涉及军备与战阵,而这些在二战时期已被淘汰,在大规模的火力压制下,无论你是一字长蛇阵,雁行阵,八卦阵都成了渣渣。
但《孙子兵法》是个例外,因为孙武讲的是“战略”。
因为是战略,不止军事上可用,朝堂之上可用,商业竞争可用,甚至连搞对象也可用。
奥斯卡影帝迈克尔道格拉斯早年的《华尔街》里也曾引用过此书。
而英国大街小巷的许多书店,军事类的陈列柜上,这是唯一一本来自中国的军事著作。
书中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在世界军事理论史上,可以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比肩。
这本书,也是我记忆里除了《九阴真经》外唯一一本不需要爷爷督促就从头到尾全本背下的古籍。
这本书连精彩预告都没有,留给读者诸君慢慢品尝。
以前三本,排名不分先后。如果读完还有余力,建议可再读《韩非子》与《鬼谷子》二书。
其中《韩非子》篇幅过于巨大,仔细研读需要时间。《鬼谷子》篇幅虽小,但用字过于晦涩,可以选读知名学者注解版本,配合《战国策》使用效果更佳。
以上,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