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语文者得天下,小学生该如何学习国学?
“国学”还要报班学?还可以报班学?
有一次带几个三年级的孩子回家,我问小Z假期在学些啥。他说他正在某“国学班”学习。我很好奇,问了问细节,然后我感觉这些课程很LOW(当然我没说出来)。
我家就是讲故事和看电视,感觉就是他们说的“国学”。
从幼儿园开始,固定晚间故事,大概每晚1小时。古典名著故事,西游、三国、水浒、聊斋、三言二拍、阅微草堂,我讲,孩子听。寒暑假背诗词、讲诗词,我跟孩子一起背。四年下来大概二三百首吧,基本上涵盖了小学到高中所有篇目,略有盈余。还背了一些基础古文,比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滕王阁序等。
带孩子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几期的《中国诗词大会》,看一些纪录片比如围棋、苏东坡、故宫什么的。带孩子去看齐白石书画展之前,提前给他读完了整本齐老的自传。
这就是我家的国学教育,没报过班,没花过钱。
我觉得国学的核心是什么?第一,是道德。民族大义、朋友信义、忠诚、隐忍等等。这些东西,是背《弟子规》背不出来的。弟子规这种太偏说教,我才不会让我的孩子去接受这种填鸭的东西。插一句,《声律启蒙》还不错,有趣,但要讲透。
第二,是常识,“不懂不是中国人”。比如古人有哪些生活习惯、花花草草、酒色财气,琴棋书画怎么玩,佛道儒有什么区别,有哪些神仙、哪些侠隐、哪些牛人。这些东西是成体系的,是要长时间积累的,靠几堂“国学课”,鳞鳞爪爪的讲一下,孩子根本连不起来。
第三,是传达体系。这其实才是我们说的“语文”。你看,语文才排到重要性的第三。先有政治、历史、地理,最后才是语文。我具体理解,语文是典故、是暗喻,立笔千言、出口成章,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这就是题主问到的国学跟语文的关系。比如别人说你“精缯大布”,这是夸你还是骂你?结婚祝愿人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期合不合适?---这是语文。
最后,结论:
小学生学国学,多看书、多看纪录片、上好学校的语文课,足矣。
二、急急急急急!专业分流,国学及语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选哪个(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偏科嘞)?
看你以后想干啥。如果只是想当个语文老师肯定是选语文教育,如果你还想传播汉语教中文就选汉语国际教育,国内也可以当语文老师,这个专业分流也不是一生选择,以后要做什么,想做什么,都靠自己怎么走好每一步。当下当老师门槛很高,还是得考研。现在怎么选说实话,影响有限。多看看知乎上面各人的关于语文教育,汉教的相关回答吧!
三、已经学习语文了,为什么还要让我学习国学?
《语文》是《语文》,国学是国学。语文是基础,教字音字形文章,国学就庞大了,像问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是一个泱泱大国在数千年来积累下的文化遗产。这个是不一样的。
像一朵花,你只学过《语文》的话,就只会写“花”这个字,这是基本知识。可是道家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你今天叫它花,明天它谢了呢?这种状态可以用“花”的名称概述吗?它是寒暑四节呈现物。总之,一称名,就局限。无名,是原初的,无分别的,但却最不受指定和约束。这就是“无名之始。”
其实这些很有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自己找到兴趣,由内而外地进行学习,那你才省心了。上面说的是抽象的话,孩子对故事最感兴趣,多积累古代故事给他听,肯定有用。刷抖音快手顺便就积累了。立达国学,关注进来。
四、读国学书能不能提高语文成绩?
不仅能,而且非常能。
现在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就是要进入教育,含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而语文是与国学最相关的,所以近些年各地高考语文中国学直接占据的考分权重越来越大,北京地区考卷,古文阅读理解和小作文,直接出的与《论语》相关的题目,加上诗词,加上作文整个占了一百多分,只有一篇科技类阅读理解看似与国学没关系,但是认真学习国学,提升语言能力,含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很明显的。
而且国学不是随便说说就短时间学好的,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样说吧,如果有两个小朋友,一个从一年级开始学国学,另外一个始终只接触语文教材和一些闲散的小说散文阅读,到高考的时候,语文成绩可以想象其差距。
当然,现在国学培训市场良莠不齐,一定要找那些精心研发的国学课程上,不要陷入到“国学江湖”里去。
五、为什么女老师上有关国学,语文之类的学科都会死气沉沉让人提不起兴趣?
我高中三年,语文课程是由一位女教师担任的。我认为我的语文老师不但没有如题主所述“死气沉沉,令人提不起兴趣”,相反,讲课极其精彩,教学效果非常优秀,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班同学们宽容理性的人格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可以从单个例子入手,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课无趣且令人厌恶。
事先说明:我不认为题主“女老师讲人文类课程死气沉沉”的预设是合理的,很可能是
因为从事人文课程的女老师基数相对男老师基数大,讲得好的男老师容易被人记住,而大多数女老师讲课效果一般,两个方面共同的作用产生了这个印象。
一、宽容的老师能吸引人
这里的宽容并非纵容。假如一个高中老师允许学生在其讲课的时候喧哗,容忍学生不尊重老师和其他同学,那么这个老师必然毫无魅力可言。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宽容的。她允许我们在课堂讨论中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语文课上经常有观点相左的同学激烈地争论学习方面的问题,语文老师自己会提供自己的观点,但她从来不会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在我们的语文课上,真理自在(我的语文老师强调,合理的知识是非常美好的),没有一种强权可以控制其他人的观点。
相反地,根据我的观察,我国很多高中文科老师都非常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不容许学生有反对意见。而且非常搞笑的事,很多时候,老师们让学生遵守自己以为正确的三观(而非和考试相关的知识)。这绝对会令学生产生鄙夷和不满的心态。
不知道其他的高中语文老师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格言是什么,但是我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就微笑着对我们说,
“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只有美和不美而已”。
且不论这个论断是否正确,但是语文老师的话对于当年的我来说,不啻应试教育大环境之中的一股清泉,令做题之俗念顿消,也让我睁开眼关注周围更广阔的世界。
二、知识广博的老师能吸引人
语文这个科目与数学物理不同。数学物理至少可以通过习题和归纳获得提升(对像我这种资质普通的大多数人是这样)。语文很难通过大量做题获得本质的提升。以我浅见,若要提升语文素养,一种合理的方式是把自己浸润在古典人文环境中。
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工作,讲解课文,发卷子,收卷子,批改卷子,讲解卷子而已。在这种固定模式之下,很难有老师能吸引学生。(会讲搞笑段子的除外,然而只会讲搞笑段子无助于学生水平提升)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酷爱阅读。她会把自己读到的好的段落在课上分享给同学们(在我看来这些段落堪称典雅节制,而非很多人喜欢的鸡汤文)。而且语文老师鼓励班里的同学们也这么做。乐于使大家彼此分享知识,并且加以讨论的老师,很难令同学们感到无聊。
三、认真负责的老师能吸引人
我觉得,认真负责不是对少数顶尖学生的认真负责,也绝非抓住一位同学的缺点之后,不停批评ta的认真负责。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和智识关心,表扬,引导每一位同学。
我的语文老师作业布置得很少(大概是全年级最少的)。但每一项作业都凝集着老师深思熟虑的心血。最重要的一项作业是,老师让我们完成一篇不长的文章,有时老师规定一个主题,有时我们自己随便发挥。老师会非常认真地阅读同学们写下的句子,然后写上长长的批语。在上课时,老师会请同学们当众阅读自己的文章,或者老师自己朗读。语文老师的批语从来不吝惜赞扬的词句,连批评都是“婉而多讽”,令人服膺。
(我写到这里恨不得回到高中,再写上几篇文字,请老师批阅)
四、关于幽默感
(未完待续)
六、你如何看待国学?在当今社会,国学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国学鱼龙混杂,但有必要进行统一,并入正式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是要求识文断字,根本是要灌输一套文化信仰的。文以载道。
有前途的国学,就应当是改造过的“礼教”体系,现代礼教,或者人民礼教。
这国学教育的根本就是塑造中国人的信仰,产生真正的文化认同。
现代教育,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什么?核心必须是属于中国人的信仰体系 不然各种狂热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没有根基的。
中国人的相互认同,不能只是语言文字,文以载道。国学应当成为那个道。
很多人标榜自己是民族主义者,很狂热,也很肤浅。因为他们若到了国外,就无法保证他们的子女在异族的“熏陶”中,继续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说到底,就是缺乏信仰。其民族主义,只是因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是“乡愿”,没有更高的精神。那么他们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法独善其身。不能始终坚守自己的华夏儿女应有的信念信仰——他们本来就没有过,或者很杂乱。
但穆斯林的子女还是穆斯林,犹太人的子女还是犹太人,异族之中千余年,是他们同化别人,而其他文明没法同化他们。这就是靠伊斯兰或犹太教的信念的力量。
国学的改良与使命,就应当是,叫华夏儿女无论在何方,都能坚持自己的华夏的文明信仰。而不是随波逐流,到处都是被同化的对象。国学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砥柱中流,犹如穆斯林之伊斯兰,犹太人之犹太教。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堡垒。
国学,或者说礼教,要大力改造,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普世价值。大力颂扬,而且绝不能停留在教育办学层面上,要深入生活中,乃至建立与政府的密切关系,意识形态上化解矛盾,党和政府积极推进,这才是中国人信仰的根本整合。
七、有那些关于语文,国学的文化常识?
因为篇幅限制,只展示了部分的内容,
word详细可以喊我!
随着近年的教育改革,语文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语文考察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察。
所以,要想孩子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取得一个高分,那么,就得掌握好国学常识这部分的一个内容。
下面100道国学知识题,包含十种类型,你能答对多少呢?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的《 》。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
6.“天下第一关”指( )。
答案:
1.诗经;2.屈原;3.司马迁 史记;4.刘勰 文心雕龙;5.王羲之 兰亭序;6.山海关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答案:
7.司马相如;8.陆机;9.王献之;10.李白,杜甫;11.程颐;12.孔雀东南飞;13.凌濛初;14.三国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 》、《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 》、《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 》、《潼关吏》和《新婚别》、《 》、《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