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嫂子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六岁,一个两岁多。小侄女出生时,我刚开始了解语言学,她成长的这两年正好是我学习语言学的两年,因此她顺理成章成了我寒暑假回家的语言观察对象ꉂ(ˊᗜˋ*)。
1
小孩子最早学会的词往往是亲属称谓。
有一天我在刷牙,小侄女屁颠屁颠跑过来,抱住我的腿,喊了一句:“爸爸。”
我:?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她这么叫我。我的猜测是,学会ma和ba这两个音节是最容易的,她还不会shu或者su,没法叫我叔叔。
而且,她应该不知道“爸爸”这个称谓代表着什么,可能只是当作一个和男性互动的Vocative。毕竟,爸爸在外工作,和她见面较少,缺少像“妈妈”那样将称谓和个体捆绑的稳固关系。
希望她爸爸永远不要看到这个回答。
2
她长大了一点之后,会说很多词了,但是属于“独词”阶段,还不能组词造句。
有一次她玩水把脚弄湿了,很不舒服,就一个一个词的喊:“脚,湿湿,妹妹。”
我于是意识到,她这时还不会使用人称代词“我”“你”“他”,只能用“妹妹”称代自己。
这之间的区别是,“我”“你”的指称是相对的,“妹妹”的指称是绝对的。“我”“你”涉及到一个视点转换,当甲用“我”指称甲自己,乙要用“你”来指称甲,而不能再用“我”,因为视角转换了。要学会这种转换,需要发展出一定的语用能力,但小侄女显然还太小了。
而“妹妹”是周围人对她的称呼(包括嫂子也会这么叫她,特别是大侄女在场时)。因此,她可以很容易地把“meimei”这个音和自己形成稳固联系。这个道理和名字是一样的,都是绝对称谓。只不过她的名字发音比较难,所以她更早学会用“妹妹”称呼自己。
3
再长大一些,她能够组词造句了,但是还在“双词”阶段,不能说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有一次吃饭,她要水,先说了一声“水”,妈妈在旁边没听见。接着她就喊:“我要!”
妈妈问:你要什么?
她看着远处的水瓶子说:我要!
妈妈:你要什么?你说。
她更急了:我要!
接着好几个来回,妈妈一直问她“你要什么”,她一直喊“我要”,喊到最后急得大哭。
我想,即使她还不会说“我要水”,为什么不直接说“水”呢?
我的猜测是,她的语用能力仍然不足,不能推测他人的想法。在她的视角中,焦点已经聚焦在了水瓶上,并且将其作为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共享的对象。这一时期,小孩子是“自我中心”的,她认为自己想要的那个东西是别人也知道的。
最后妈妈说“你要水吗”,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另外,她这个时候会说“我”了,但还不说“你”,只会用“妈妈”“姐姐”直呼他人。
4
因为不会说“主谓宾”结构,她的“句子”除了单词句,只有两种形式:
a. N+V
E.g. 妈妈过来。
b. V+N
E.g. 喝水。
我意识到,这种情况和作格格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作通格”(ergative-absolutive)语言。其特点是,及物动词句(即“主谓宾”)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句(即“主谓”)的主语,有着相同的格标记(case marking)。及物动词句主语则用另一个不同的标记。
这和英语是相反的,英语的代词系统是我们熟知的“主宾格”格局:
a. I hit her.
b. She leaves.
可以看到,“她”作及物动词句宾语是宾格形式her,作不及物动词句主语是主格形式she。
在作通格语言中,这两个成分则是同样的形式。
小侄女的语言虽然没有形态标记,但可以看到,在还没有学会及物句主语(称为A)前,她已经学会了及物句宾语和不及物句主语(分别称P和S)。这两个成分看上去很不相同,现在却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相同的地位。
从语篇的角度来看,后两者(P和S)常常出现,前者(A)常常省略,正是作格格局产生的重要原因。
5
我自己第一回听到她说完整的“主谓宾”,是有一次她在大哭,喊了很久“妈妈”,但妈妈不在旁边。
终于,她大声喊了一句“我要妈妈”。
我有点感动。母亲果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6
她现在两岁多,发音仍然不是特别清晰准确。有时,她说了一句话,妈妈没听懂,但她不能理解妈妈实际上没听懂,这个交流就会失败。
但如果六岁的姐姐在旁边,她就往往能听懂,比如说“妹妹说她想玩车车”。
为什么妈妈听不懂而姐姐总能听懂?我不理解。
这可能就是小孩的世界大人理解不了吧。
待更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