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学研究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31 23:10   点击:214  编辑:yyns   手机版

这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我就随便谈谈。本回答没有图片,文字大段出现,可能会对观感造成一定的影响。

自报家门,学语言专业在读,知乎上主要写语言学相关话题,对这个问题应该有点发言权。但因为阅历限制,本回答里涉及的例子主要局限在上外,时不时吐槽一下自己的阿拉伯语专业。

先从学语言的角度谈谈语言学,纪实(+吐槽)和意见姑且就混在一起了:

最简单粗暴地来说,其实就是一般人不知道语学是干什么的,这点想必知乎语圈朋友也深有体会,要不断地和周围问起这事的亲朋好友做概念上的界定。我一般也会直接用“语学”而非“语言学”,一方面是显得简洁,另一方面也是用于防歧义,希望让读者尽量不要和“语言专业”联系起来。

当然做概念上的界定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个(对于不从事语言领域的人而言)似乎有点奇怪的问题是,语言专业的同学或老师其实普遍对语学不感兴趣,同学普遍仅仅将语言当个工具使,而对本专业语言热爱到可以留校的老师们则往往会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文学高”。这思想也没办法,毕竟中国的文学传统那么悠久,相比于“大学”而言作为“小学”的语学长期不被重视——我还是认为学校或专业内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兴趣方向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而氛围的缺失直接就导致语言学生对就算是本语种的语学也兴趣不大,可能看到语法就头疼,“有语感就行”(我从大一上开始整理语法笔记,当时有个舍友看到我的笔记说“这么枯燥的东西你居然看得下去?!”);那更不用提当他们基于对自身语言的教学语法的了解而发表观点时,语学出身的人可能会觉得……什么暴论。

然而,就算专业内能形成重视语学的氛围,在学校层面还是很困难。作为一所外国语言文学类为A+的高校,新生进来后很快就会发现周围人对于理科的反感乃至鄙视(当然,把知识简单分成文理本身就……很糟),我有个老师曾经就对高中的几位理科生说“不要拿理科思维来学阿语”——当然,根据语圈常常复读的观点,语学在研究方法上就是理科,不要再臣服于文学之下。同时,作为一所学术氛围冷淡到几乎不存在、同学们忙着考证实习的高校,尽管没人拦着你搞学术,但事实上在找到合适的组织之前,往往就会感到很孤独。这些氛围加上语言专业本身的特点,“努力背诵、多多朗读”等等才是王道,而基本的逻辑思维训练非常欠缺,很多在大一阶段应该开设的基础课程(比如论文写作)都因为和大量的专业课冲突而无法实现。——只有去教了之后,才能去评判学生学得好不好;既然都不开,又如何能对语言学生的语学基本素养抱有太高期待呢?

以及,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语学是一门非常讲求普遍性的科学。很多语言出身、从事“语学”的人,其实干的事情是“言学”(这里用了 @kwasglag 起的术语,“言学”指针对某一语言的语学,而“语学”这个名字更偏向于跨语言的通法):

  • 开设在本科阶段的语言专业(尤其点名一些微语种)会导致学生一上来就把眼界和前途变得极为狭隘,只关心自己语言所在对象国的情况,对外面的世界(甚至对象国的邻国)一无所知。比如对于一个阿语学生而言,你甚至可以不理会北非那些欠发达的阿拉伯国家,但似乎应该稍微了解一下土耳其和伊朗两个中东的穆斯林大国(当然阿拉伯世界算大的,像那种对象国只有一个的语种……惨得很)。我也幻想过是否能给语言专业在大一开设一些人文社科方向的通识课程,了解一点基本的历史学、传播学、经济学等知识,不要只盯着自己那个语种——当然,靠辅修也可以实现,但我们这儿辅修可没有语学啊。
  • 那么说回来,对于语言学生而言,在被这种狭隘束缚住之后,似乎难以再去看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沉迷于自立山头。我有位老师曾经说,阿语语言学兴盛的时候(指的其实是fiqh“教法学”,用于释读《古兰经》),西方现代语言学还不知道在哪儿呢。我就纳闷,越早出现的便越好吗?乔姆斯基不也是不断地给自己理论打补丁吗?就如同 @小云哥哥这个回答里所批判的,我也认为执着于“一定要用自家理论才能解释”是一种自大到有点危险的思想。西方那套真的一点都不适合阿语吗?诚然,谨防印欧中心论的侵蚀是对的,但闪语也没特殊到啥印欧语的理论都套不上的程度。我清晰地记得大一时老师指着ﺩﺭﺱdarasa说里面“隐藏了一个huwa(他)”,但其实按拉丁转写稍微拆一下,变成daras-a就能把那个表示三阳单的-a弄出来了嘛(当然阿语的“言学”怎么会用拉丁转写这种旁门左道呢)。

那么,接下来再从语学角度来看看学语言。这里我就不是内行了,可能参考价值没那么大:

首先得做点概念界定,我这里的“语学”默认以“理论语学”为主,不涉及二语教学等本身就侧重于学语言(其实是“学语言”学,研究如何学语言)的分支。

有种说法叫“语言学家可以不用学任何外语”,但我总觉得这句话指的是言学而非语学。如果想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语言,拘泥于自身母语是肯定不够的。学语言需要分成两种:

  • 一种是工具语言,是对某区域/领域内语言的入门刚需。英语反正不用多说,研究拉美语言需要西语或葡语作支撑,研究非洲往往需要法语,德语也经常在各种古典语研究中亮相。
  • 另一种是目标语言,学它也不图啥,就是为了开开眼。不过一般而言也不必真的去找个极其小众的语种,毕竟学习资料很少,其实除了几个主流欧洲语种以外全球使用人口>1000万的语种,或是国内少民语言之类的,都可以考虑。但其中还要再细分为历史语言学角度和类型学角度,我个人是前者,至少应该涉猎不同语系的语言(最好不要找野鸡语言,比如斯瓦希里语之于班图语……);后者可以根据语序、融合度、灵活性等范畴来选择(但反正……在掌握个十几门语言之前,最好别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真的在从事类型学了……充其量算“比较”)。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语学人学语言真的只学语言本身就行了吗?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第一回看到有位古典学人士的文章里反对“空乘语言学”时(当然其实是“学语言”,把“学语言却不学背后的文化”比作是像空乘一样只跟着飞机从一地飞到另一地,却不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当时我在微信看一看里随手写(我有这习惯)了点表示反对的话,觉得这对于语学人而言不是可取的。但后来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就不是语学专业的,而且除了语学之外的兴趣点和高中三门文科的重合度较高,在学习亚非拉语言概况的同时开始真的去了解相关的人类学和文化知识,因为觉得这与语言本身是无法割舍的,视角都放在这里了为何不去兼顾一点别的——前阵子做了个和非洲相关的人类学话题的课堂展示,反响不错,算是跨界成功的标志了。

总之,如果说是真的出于热爱想做语学的话,多多地学习语言算是不断刷新认知的过程,永远会有新的语种颠覆你原本狭隘的“人类语言只是这样”的认识。我有过造语的经历,也因此从IPA开始入坑了语学;但后来当我正式学习了理论语学各大分支,并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到了一大堆千奇百怪的语言现象后,回过头去看我的造语,字里行间写着印欧中心论,偶尔夹杂一些日语的痕迹,没了。——果然,思而不学则殆,还好没走向民科。

(果然第二部分写着写着就变抒情了,而且我这人可能有点理想主义,也没说什么特别有用的……见谅,就这样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