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当代诗人研究,研究现状该怎么写?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30 06:09   点击:225  编辑:yyns   手机版

这是好几年前写的一篇文字,好像曾在网易博客上发表过,如今,网易博客早已销声匿迹了。偶看到此篇文字尚有意思,特再次端出来送给大家。

评苗雨时的《当下诗歌写作的哲学困境与突围》

时值“新冠病毒”防抗期间,窝在家里无聊,打开网页,搜寻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一篇有深度的好文,于是加入“收藏”细细品味。

文章作者不仅是一位资深诗人或诗坛泰斗,也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力和洞察力的智者。尽管如此,此文却没有得到几人的评论,说明不仅在诗坛上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也未在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给这篇难得的好文增添一点色彩,让更多的人关注该文中表露的诗歌的困境下所隐含的“突围”激情。“精神超拔”和“灵魂升腾”,无疑是诗歌走出困境的最理想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超现实的精神需求。

“诗人,身陷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承受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哲学眩晕和诗学迷惘……不思想、无思想,构成了当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如果能再上一个层次,或是再增加一点深度,就可把“哲学眩晕和诗学迷惘”变为“观念眩晕和信仰迷惘”。也可把“诗歌写作的真正困境”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向发展的真正困境”。或许作者什么都看的明明白白,只是鉴于自身的环境和地位不便往深处着想。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关于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境遇的叩问,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寻。”任何时代的文学、戏剧,乃至哲学、医学、宗教等等宗门派别也都是为了人。“人”是宇宙世界中唯一有灵性的精灵。其神,其鬼都是“人”不同层次的化身。《道德经》:天大、地大、人亦大。天有天的运行规律;地有地的运行规律;人也有人的自然演变规律。当人的自然演变规律运行至一个低谷的时段,必然会涌现一批为人类生存而献身的“弄潮儿”。在“社会文化历史转型的巨大漩流中”,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义无反顾,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他们的英魂必将回归于宇宙自然、升华于世界高层。这也是高尚诗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气度。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潮涌的影响下,经济神话代替了政治神话,也代替了精神神话和人类神话。中国社会呈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人的生存现场不仅是物化媚俗,喧嚣浮躁,时尚弥漫,广告覆盖。还有社会理念偏激,大气候西向;而其底里所潜伏的却是人文沦落,价值失范,灵肉分裂,人性异化……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民族失去了凝聚力的完整的民族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也体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一个民族没有完整统一的信仰,就如一盘散沙,也就没有了凝聚力。

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历史“语境”,人的生存处于极为尴尬和险恶的境地。“生存还是灭亡”?。这是典型的西方逻辑思维模式,非生即死、非白即黑、非左即右、非我即敌、非对即错。临到如此的历史节点和境况,诗人不应该仅仅是诗人,应挺身而出,仰望天空,俯视大地,直面人生。

不难认知,现代诗歌的困境,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困境,也是民族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机遇。作为诗人仅仅认为只是写作的“哲学贫困”就有点太低调了。

诗人的使命不仅仅是能够创作出有情有义的诗词,也不只是有韵有律的佳句。最主要的是能够运用手中的笔和心中的意写出人中的情。让这种情有感而发,形成一股主流影响人类社会顺天地之恒率,人文之成规,不偏不倚地“中道行”!

诗圣杜甫同样在“困境”下,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又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憧憬。他的诗句流传到现在仍有激励人们“仰望天空,俯视大地,直面人生”的呼声。

“折返内心”,是反观自省。“重塑心灵”,如何重塑?心灵只有一个,只能净化而不可塑。“对抗物质对精神的挤压”,说白了,就是让“物”和“心”的对峙变为协调融合。

“回归自然”就是返璞归真。什么是真?生命的真谛!人的真谛!

“灵魂的超越”,实为观念的超越。灵魂只是一粒无可替代的“种子”,灵魂的归宿是伴随着人生观念的价值取向而决定的。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只能独具慧眼,不仅要“发掘潜在的诗意”,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生机”!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焦急紧迫的热情,冷静深入的思考,探索和推进时代的更移与走势,使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认清历史的某些本质,从而找到人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更应该探索和推进民族命运的更移与走势,从而找到自我在这一“推进”进程中的准确位置,才能体现出自身真正的生命价值。

当前,人们普遍生活在冷漠、麻木和没有精神信仰之中,人人都是局外人又都不是局外人。因为几乎人人都囿于一个狭隘的圈子里。站在圈子里就是局内人,出了那个圈就是个局外人。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诗人不仅要钻进圈里认真观察,还要走出圈子,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高度反复观察,彻底弄清来龙去脉,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也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在“临终关怀”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问题是世纪之夜己达夜半,精神的贫困日益深重,需要神性的疗救”。到哪里去寻找神性来疗救?“神”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就潜藏在中华民族子孙——龙的传人的深层次记忆之中;就在我们每一个带有中华民族标识的人心中。

一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一场整肃华夏大地、涤清“新文化垃圾”的帷幕已经悄然拉开。

“在此种文化历史语境下,诗人只要不缺席,站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以诗性的人类智慧,为尽一个诗人的社会历史责任和艺术使命”。希望作者能够带领一批“弄潮儿”勇敢地率先站出来!中华民族每一次复兴的希望都寄托在“弄潮儿”身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