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语言的基本形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的认识?)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18:24   点击:24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谈谈我对文学语言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的不同的时期,一是萌芽期,史传和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尚书》是第一部史书,《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天体的生成和运行(盘古开天辟地),人的产生(女娲补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人与人的斗争(炎黄之战),传说则包括: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干将莫邪),山川名胜传说(雷峰塔,西子湖),风俗习惯传说(嫦娥奔月)。处于这一阶段的作品并不符合小说文体的基本条件,但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雏形期,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魏晋时期流行魏晋风度,包括:谈玄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与欲,雅量)。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也与时代之风息息相关。志人小说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表现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轶事。志怪小说写神灵鬼怪以及妖异怪诞之事,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殃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小说包括了奇特的想像,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小说仍具有原始色彩,但对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标志是唐代传奇小说。兴起的原因可概括为:唐代生产力的发展,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科举制度的积极推动,这个时期,作家从“无意为小说”转变成“有意为小说”,内容也进行了更新,主要表现人间现实,在艺术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唐时期有官场讽刺小说,例如:《枕中记》,《南柯太守记》,和爱情小说,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晚唐时期流行剑侠小说:代表作如《谢小娥传》,《聂隐娘》。

第四阶段是转折期,在宋代文言小说逐渐转向白话小说,也就是宋代时期话本小说的开始。话本的体制包括:头回,入话,正话,收场诗。从文言到话本的转变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明代出现了拟话本,代表作是”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五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有:以诗词作起或作结,小说正文前有入话,保留了话本的特点,很多章回小说,包括“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大部分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例如《三国演义》由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等史传民间小说以及民间讲唱小说演变而来。水浒传的前身则是《宣和遗事》。

三、把汉语言文学学到极致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刚刚翻了一下,恰巧翻到葛红军老师跟刘赛老师的一篇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

《三界模式与异大陆模式——玄幻小说的两种基本叙事模式及世界观比较》

题主你想看这种论文吗……

文史哲不分家,汉语言学好了,你就是哲学大牛,美学宗师,史学太祖

汉语言文学主要分三大类,一是语言学,二是文学,三是文学理论

文学,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上层建筑的上层建筑,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铜臭气,绝对的艺术,高雅,体面

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当代30年,西方文学亚欧文学欧美文学,任何一个分支你研究透了就是行业领头人,现在现当代文学各种流派划分还各有说法不成体系,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一方面

要研究文学,必须学习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与美学联系密切,美学与哲学一体共生

中国古典文论,老子庄子文赋文心雕龙,西方文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阿尔都塞啥啥都得看,然后根据对文学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专注研究文本的细译法兰瑟姆的新批判,有认为作者已死专注接受者的接受美学,有通过精神分析学分析作者思想的精神分析学派,有致力于对作品语言结构用符号学来分析的,美是什么?是唯心还是唯物?如何理解一部作品,忠于作者还是忠于读者?没有定论,各有说法

以上,任何一个方面,你研究透了都是行业领军者,网络文学也是现在一个大热门,但汉语言是研究文学背后含义,解剖作者思想,解构出时代背景,看一代春秋,想要写好网络文学,跟汉语言其实并没太大关系

你如果问我,我只能根据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告诉你,网络文学是文化工业,是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大众文化的工业体系,凭借大众传媒如电影等操纵着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充当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的手段——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

具有媚俗倾向,即通过力比多的代偿性满足,为受众扫清阅读障碍,用最简洁易懂的符号,不给受众制造复杂心理情景使观众面对艰难心理抉择,在适度设置困惑后迅速用安慰语调公布答案——本雅明《媚俗之梦》

诶,好像也不能说没有哈?起码我们知道要简洁易懂,适度设置障碍,满足读者欲望

……不过,这个各种教程应该会教给你吧?

但你说要充实自己是可以的,阅读各大家作品与每个世纪最聪明头脑交谈,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地,目眩神迷,体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对各种新的理论与作品怀揣好奇之心

四、可以说一下对你文学语言属性的认识吗?

文学就是诗,诗是基于情感和思想的对于现实经验的象征、隐喻、比喻乃至歇斯底里,是将现实生活陌生化、神秘化和神话化的有力方式,其对抗的是传统框架和工具理性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和窄化。

五、转汉语言文学专业,想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们,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学习些什么内容呢?谢谢!?

汉语言文学包含了语言和文学两方面。从语言的角度看,包括了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文学的角度看,可以按照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这些地域和时间范畴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同课程。每门课程都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语言现象或者文学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走向和流变规律,涉及的是各个领域内更为系统和宏观的、具有史论性质的内容。

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语言、文学史、文学理论三部分:语言类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主要教授语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指导语言的规范运用。文学史类主要研究文学史上的文学流派、现象和代表作家,包括中国和外国文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文学理论类包括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西方文论和马列文论。文学理论是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总论性质的理论课。中国古代文论史和西方文论分别讲述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理论及其发展史。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英语、马列、毛概之类公共课,师范方向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口语、教育技术、学习能力管理、教师能力训练等等。汉语言文学从来不只是汉语言文学这么简单,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从开的课中就能看出来,除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这类“文学”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诸如美学,社会学,哲学,国学,汉语史之类的文化课程。这些课对看待问题选择不片面不拘泥的角度帮助特别大,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面对现实问题就不会做出轻率的结论。我举一个例子,之前某主持人在私人宴会上做出某种行为被人录视频发到网上导致封杀。有支持的也有批判的。在社会学上,这种私人宴会上的行为可以被归纳在“台后行为”,而在节目上,属于“台前行为”,大家对他在视频里的表现争议不断,是因为大家用看待台前行为的眼光看待台后行为,自然接受不了。另外,两个人谈恋爱,起初大多是台前行为,因为想留下好印象,到了二人关系慢慢成熟,台后行为如在恋人面前用语粗俗也会发生。

我学汉语言文学是因为兴趣。说实话,为了一本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性价比实在不高。但如果当兴趣来学,便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从小到大都在学语文,学国学,甚至有人当了公司总裁还在学国学,你会发现汉语言文学是个宽泛的专业,好像什么都知道,但也什么都不明白。甚至当你学完四年汉语言文学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真的让你去写一部小说,或者发表一篇学术性论文,你却觉得,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学到。甚至去给孩子们上课,你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抱着兴趣去学,抱着某个方向去学你会觉得收获感很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读太多书。读书多不一定会变得很富,但是一定能改变你的认知。说一点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内容:大部分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并没有读过大量文学作品,他们迫切需要在大一,大二完成一个从高考应试选手到一个有文学评论倾向的研究者角色。这种过渡就需要学生大量读作品,从而完成一种文学史的建立。如果不读作品,没有对时代具体文学的一种阅读体验,当然考试你一定可以过,无非就是考前两个星期拼命复习,不过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太过虚浮,根本没有成为研究者的基础,最后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不会走得很远。毕竟能真正成为文学评论者,真正在追求艺术,追求一种美的人在中文系仅仅是少数。

对于读书,我其实比较喜欢学习历史,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我认为但凡掌握历史背景,解读文学作品还是像高中语文那样很简单的事。但大量阅读之后完全不是我预料的。在文学鉴赏中,甚至需要你将时代的意识形态推远一点,就文学作品而讨论其艺术价值。

于此你要做的前提就不只是读书了,中国文学强调读者有对应的生命体验,就像张爱玲之所以能在少年时能对红楼梦的世界感兴趣,在她的“我的天才梦”中的一句话就有解释。“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一个封建时代的结束,一个大家族的败落,张爱玲幼年的生命体验恰好对应了红楼梦四大家族败落的生命体验。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各种各样的材料需要你去阅读,就更能解读作家的内心世界。当然这得需要很多年很多年的探索,急功近利是学不了汉语言文学这种浩大无边的学科的。

爱诗的人都知道,最美不过语言,动人不过情怀。从《诗经》的朴实真挚,到《离骚》的绮丽神幻,到两汉辞赋之大气,到建安风骨之气节,走入隋唐,又有初唐四杰的骨气刚健——“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后入盛唐,山水田园边塞,无一不美,王维李白杜甫,俱是英才。……哪里是一个美字说得清楚这些历史遗珠民族瑰宝的动人之处的

现代汉语,偏理论化的知识,理性得多。基本上就是下定义,辨别,运用。其实一开始上的时候觉得好枯燥啊,什么变调儿化轻音,什么语素词义义项,没有文学浪漫。其实不是,它也很好,它是在系统的告诉你,我们从小说到大的东西,它内在的奥秘是什么规律是什么。远远不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最美的,我觉得是它的包容与满足。

无意冒犯任何别的专业,毕竟财管也好英语也好法学也好,各有各的好处。爱数学的一定喜欢经管数科的严谨,每个专业,每个学院,都各有他自己的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其他的专业的美的把握都是不一样的,它们都包容着自己的学生,而我犹爱汉语言文学的包容。

我不是什么优秀的学生,我写不出论证严密的文章,懂不了晦涩深奥的古文,看不了复杂严谨的文献……但是在这个专业我从来没有失去过归属感。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能力而否定你所品味出的诗文感情,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本领而质疑你的情感流露。感性的文学总是宽容的让你畅所欲言,言之成理便没有什么好顾忌的。

汉语言文学给我的满足,是从浩如烟海的古籍里走出来的,《大学》与《战国策》在同一时期的诞生,那是如漫漫黑夜的战争里光芒万丈的智慧与品格之心,文人骚客心系天下,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功成身退”,那都是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当然也不仅有古代文学,《围城》细品人间真实,《呐喊》看时代之刃。文学是最没用的东西,靠他你吃不饱,靠他你活不了,可他也是最有用的东西,就像我用“君子慎独”坚定着自己的内心,就像高考前我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自己,就像我因感情而困惑时在“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里寻找共鸣,在“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里看那历经千年仍不曾老去的思念。文学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心理上的慰藉,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世界里,会有一个人跨越历史长河,用他的文字,敲击你的内心,这就是共鸣共情的满足。

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专业的,因为文学让我更好的体悟人生,指导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些东西无关乎物质利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吧。但从现实角度出发,汉语言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也是确实存在的。知乎上有部分人劝退选中文专业,个人表示能理解,他们的观点有值得的肯定的地方。但人生是自己的,选择怎样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亦是个人的选择。倘若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在乎物质财富,个人觉得理工科等专业会比人文学科有优势,但如果你用心去体悟中文所带来的魅力,那么个人觉得这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我个人喜欢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值不值得,就见仁见智了。

最早我不是心甘情愿的学了这个专业,我也绝对不是我们学校这个专业里优秀的学生,到现在甚至以后我始终平凡,始终没有什么过高的学术追求,始终不喜欢在专业性的问题上纠结执着。最初我不爱它,选它是妥协,可是现在,我爱它,发自内心,奉为一生所爱所珍所求,这是它的魅力改变了我。也幸好是它,我能随时触及,将来的任何一天,再见永不陌生,或许从未离开,拿起书,我还会是最初的那个少年。

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主观,虚幻,情感真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