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语言有什么特征呢?
简单地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相对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流系统来说)
- 任意性(arbitrariness)
- 双重性(duality)
- 创造性(creativity/productivity)
- 移位性(displacement)
- 文化传递性(cultural transmission)
- 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
三、谈谈我对文学语言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的不同的时期,一是萌芽期,史传和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尚书》是第一部史书,《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天体的生成和运行(盘古开天辟地),人的产生(女娲补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人与人的斗争(炎黄之战),传说则包括: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干将莫邪),山川名胜传说(雷峰塔,西子湖),风俗习惯传说(嫦娥奔月)。处于这一阶段的作品并不符合小说文体的基本条件,但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雏形期,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魏晋时期流行魏晋风度,包括:谈玄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与欲,雅量)。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也与时代之风息息相关。志人小说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表现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轶事。志怪小说写神灵鬼怪以及妖异怪诞之事,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殃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小说包括了奇特的想像,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小说仍具有原始色彩,但对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标志是唐代传奇小说。兴起的原因可概括为:唐代生产力的发展,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科举制度的积极推动,这个时期,作家从“无意为小说”转变成“有意为小说”,内容也进行了更新,主要表现人间现实,在艺术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唐时期有官场讽刺小说,例如:《枕中记》,《南柯太守记》,和爱情小说,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晚唐时期流行剑侠小说:代表作如《谢小娥传》,《聂隐娘》。
第四阶段是转折期,在宋代文言小说逐渐转向白话小说,也就是宋代时期话本小说的开始。话本的体制包括:头回,入话,正话,收场诗。从文言到话本的转变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明代出现了拟话本,代表作是”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五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有:以诗词作起或作结,小说正文前有入话,保留了话本的特点,很多章回小说,包括“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大部分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例如《三国演义》由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等史传民间小说以及民间讲唱小说演变而来。水浒传的前身则是《宣和遗事》。
四、文学风格的特征有哪些?
文学风格展现一个作家的整体偏好,它囊括万象,难以分析;它是个性化的,深深打上作家自己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迥异世人的面貌;它使一个作家的作品,长期而稳定的呈现大量的一致性。文学风格的呈现是自然的;不是学生时代,为一些非文学目的,比如应试,而用力作文。文学风格也有好坏,但分析起来,须注意不同风格的平等性。
五、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用词的特色 感情色彩是否鲜明,语体色彩的搭配(文言文,口头语,书面语的运用) 还有叠词,动词 形容词是否精炼 副词 关联词是否准确
二:句子 排比句 对偶句 反复句的搭配 长短句的运用
三: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描写 抒情的运用的搭配
六、文学语言中隐喻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呢?
无论是隐喻还是象征,都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以下的回答主要参考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词典》,也是文学领域比较通行的理解。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具体的语言使用技巧。艾布拉姆斯的定义是:“指代某事物的词语的字面意义指代另一截然不同的事物,其形式并不构成比较。”无论如何隐晦,一个隐喻,总是能够被识别出喻体和本体(或称喻矢和喻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即彭斯的诗句:“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
而象征symbol,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说法,“用来表示指代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词或短语,被指代的事物或事件本身又指代了另一事物,或具有超越自身的参照范围。”
听起来和隐喻很像,区别在于,在一个象征中,被指代的“另一事物”无法直接从文本中认识,即无法识别出本体。下面这个句子是随手写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在我心中绽放,永不凋零。”如果这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文本,没有上下文的话,那这里玫瑰便是一个象征,它可能象征我的爱人,可能象征某种抽象的激情,甚至可能象征某种政治理想,但你无法指明它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假如这句话是从一段话中抽出来的,姑且假设是这样的——“认识她之后,一朵红红的玫瑰在我心中绽放,永不凋零”,那么这就成了一个隐喻,因为我们可以识别本体和喻体了。象征可以被转变为隐喻。再举个例子,有一首古老的歌,叫《万里长城永不倒》。但从歌名来看,这里包含了一个象征,因为“永”字赋予了“万里长城”以超出了具体事物的意义。但到底指什么,并不明确。落实到歌词中,我们才能发现一个隐喻,那就是“万里长城”被用来比喻“全民皆兵”的抗敌力量。
总结一下,一般来说:
一个象征在纯形式上表现为一个词、或短语,或一个完整的文本,只包含一个超出自身的主体(subject),其意指是不确定的。(A可能指向B、C...)
隐喻在纯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句子,或相关联的几个句子,乃至于几个段落(但都可以还原为一个句子),包含有两个主体或多个主体。(A指的是B)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