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文学·遇故知·题名时
你我都是撰稿人:嗨,朋友。感恩遇见!岁月无可回头,愿你我都能尽兴。故知欢迎各位热爱文学的朋友,分享个人备考体验,读书笔记,生活随笔……
复试不在于写,而侧重在于说!说什么?怎么说?说成什么样?
如何在同样进复试的同学中表现得不一样,那一定要说,说得流利,流利地说!
小故给大家带来训练的机会,【文学考研复试流利说】
每天更新一题中文题目,一题英文题目。中文题目主要涉及专业问题和常规问题,英文问题主要涉及生活常识类问题,一定会遇到原题!
本期题目
英文问题:
Introducing a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at you know。
中文问题:
举例说明语言演变有哪些特点。
速来打卡,学姐会随机进行点评哦!
上期回顾:
英文回答:
Try to introduce Modern Chinese.
参考回答:Chinese is the language of the Han nation, and modern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used by the modern Han nation. Modern Chinese has both various dialects and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ty is the Putonghua that takes Beijing pronunciation as the standard, the northern dialect as the basic dialect, and the modern vernacular works as the grammar standard. As a language, Chinese has the common attribute of all languages. In ically, it is a symbolic system,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and thinking tool.
参考翻译: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中文回答:
小故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文学理论中文学作品的形象部分的文学意境。作答时应先阐明意境的含义,然后围绕意境的三大特征组织答案,要注意与文学作品结合说明,避免答案空洞,最后结合意境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参考解析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指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中“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象” 与“象外之象”,实境与虚境。
意境有三个特征:
首先,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南宋范晞文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代王夫之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而意境正是将情与景结合起来的艺术。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已经创造中作家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情感,情藏于景中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似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然而对友人的不舍就藏身于孤帆消失、江水无际的景色中,句句景语皆情语。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不直接写景,但景却历历如见。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中虽然不见景物描写,但当我们了解陈子昂写诗时所处的险恶处境和悲痛心情,眼前便能浮现一片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耸立的高台、一位苍茫的老人。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的,这一类属于前两种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次,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文本中直接描写的,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一方面式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诗人游园时发现园中无人,正感到怅惘之际,忽然看见一只红杏怒放,伸出墙外,这是实境;“满园春色”诗人并不加以笔墨而是巧妙地用“一枝红杏”这样的实境生发开去,读者被这支盎然生机的红杏所打动,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即虚境。虚境和实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
最后,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韵外之韵”等。以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为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整首词意境苍凉沉郁,在历史的与现实的许多同类事物的对比中抒发了世事沧桑、社稷飘摇的慨叹,同时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回环往复,古往今来的读者,很难说尽其中的情韵。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了嵇康、阮籍的诗歌,谓之““余味曲包”,可以看作是文学意境论的萌发,到了盛唐,意境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一词。到了清朝,王国维甚至以意境的有无来判断词的境界的高低,“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但要注意的是,意境论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特别是在南宋以后“境界”的概念的混入,意境的概念则更为复杂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