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语言往往有一些短语结构或词序样式,用来反映或强化一种说明描述对象的认知上的理解,即词序本身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话语。这种现象被称为象似性(iconicity)。
象似性常体现在下列原则之中:
- 数量原则:概念复杂性往往对应于形式复杂性。
- 邻近原则:概念距离往往与语言距离相匹配。
- 次序原则:所描述的事件的次序在语音链中被先后映射。
最常见的是所谓的次序象似性(sequential order iconicity),即词语顺序反映所述事件次序。像:「看一看,试一试,买一买」[1],「我来到,我看到,我征服」[2],「dine and dash」[3],「射后不理」[4]描述的都是次序性事件,词语顺序反映事件次序。更改这些词序要么会导致无意义,要么会改变话语意义。以下例子颇有代表性:
1) Jane结了婚,有了孩子。[5]
2) Jane有了孩子,结了婚。[6]
这是由于语言中的连词(或省略连词的句子並列)常常有歧义,即不仅表示简单的並列描述,还可以理解为有次序关系,导致两个不同句子使人们对Jane的社会形象有不同诠释。
此外还有其他词序象似性。看以下例子:
3) Sam painted the fence white.
4) Sam painted the white fence.
对于前一句,我们不知道染色之前栅栏是什么颜色。对于後一句,我们不知道染完色後栅栏是什么颜色。这种象似性是形式上把形容词在名词前的一般词序颠倒,以区分事物的原来状态和结果状态。
还有一种:
5) Loretta给了Sue一件结婚礼物。[7]
6) Loretta把一件结婚礼物给了Sue。[8]
大多语法教科书会说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是等价的,只是语法形式不同而已。然而两句话是有微妙语义区别的。第一句强调礼物是给Sue的,即Sue是新娘,是预期的领受者。而第二句带有一种可能,即Sue只是暂时或描述性的给予行为的接收者,比如Sue只是出席婚礼的客人,Loretta需要她帮忙搬一堆结婚礼物。这种把预期领受者跟描述性接收者区分开来的象似性是所谓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的一个例子,就是说,两个词距离拉近一点,反映其联系有较多内涵,拉远一点,反映其联系较属表面现象。
一般语言的叠词通过语音上的重复体现了象似性,比如日语名词重叠(如ひとびと)表示数量不定,汉语动词的重叠表示短时、尝试或反复多次,形容词重叠表示其程度之深,如「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笔直笔直」。语音上的拉长(如What a boooooring book!)也例示了象似性,目的就是在图像上表达一个“extremely, persistently boring”的意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