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浅谈语文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1 17:10   点击:200  编辑:yyns   手机版

简单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化是思想的产物,因而语言是文化之根。

使用一种言语,也使人依照这种语言展开思维,这些是文化的根本依托。你就知道为什么消灭一种文化的决定性步骤是让人废弃那种语言,让人融入一种文化的决定性步骤是让人使用那种语言。历史上好多人这么做过。

以下摘自:

解密中西文化格局 探究中美战疫博弈

文化下的博弈论

全本手机版下载:以上专栏置顶文章中提供链接,不定期更新中。

第六章 诗以达意与文化博弈

某西国狂生畅然子放言:

为研究从根本上征服中国的博弈策略,我们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修养当中,诗极重要。

中国的诗词,往小了说是人的消遣情趣,大了说是人的文化修养,用以成就人格境界,自然也渗透到对博弈策略的塑造中。在讨论诗以达意的文化意义时,诗词歌赋等应一并考虑在内。

《论语》所载,有一次孔子独立于庭中,其子孔鲤经过,孔子问:最近学诗了没?孔鲤说:没有啊。孔子教训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此谓庭对。

五经之中,孔子极看重诗。孔子教学设“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务虚抓总,接下来就是言语了,甚至排在政事之前。言语过不了关,和人就打不了交道,何谈“政事”呢?。而言语就着落在诗上。

在向外关乎外王的方面,《诗经》包罗人文万象,穿透天理、世道、民情,无处不渗透着化成天下的道德、仁义、礼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份量最重的是风。依《史记》所载,孔子说:《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何为风?《汉书·艺文志》所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风一词即由此而来。古时专设官员采集反映民情的诗,即为“风”,也就是人文,呈给王者观之,即观乎人文。目的是“知得失,自考正”,就是找到执政上的得失,以之指导来化成天下。

在对内关乎内圣的方面 ,诗是人的修养。

其实诗配上乐而得的诗歌才是真正完整的诗。遗憾的是乐失传了。乐原本是六经中独立的一篇。但决然独立的乐只是乐的一个支点,另两个支点同等重要:与诗融合的诗歌和与礼融合的礼乐。我们于此将乐简略带过。

孔子对诗、乐、礼的教化作用同等重视。乐最能直接体现抒发也最能有效感染调动人的情绪。要看一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考查他们的流行音乐就对了,这也是“采风”。今亦如是。


图6-1:苏格拉底

与孔子同时代,在西方文化中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相似位置的古希腊三圣哲之首苏格拉底对诗与乐的作用亦有相似感悟。

于诗,苏哲受《荷马史诗》熏陶成长,尽管他哲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似要背离这诗的传统。这种背离与他最终被公民大会处死不无关系。但苏哲赢了,他在后世倍受尊崇。

于乐,苏哲体现在《理想国》中的教育理念由他的高徒、同样位列三圣哲的柏拉图承袭。柏拉图用“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学科教育原则开办学园,成为了西方教育体系的鼻祖。


图6-2:柏拉图

因为苏哲并未给“礼”足够的重视,只好将“礼仪之邦”的称谓留给中国独享了。

重新论诗之前,还要讨论语言文字。文化源于思想,以语言为载体。当今主要语言中,唯中文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因而,中国方块字含意深邃悠远,几乎每个字都充满着故事、智慧、哲理,是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是美,是艺术。

这从文化根子上决定了中国人与西方人从思维方式到民族个性的根本不同。语言是根本内因。这不同也延伸体现到了博弈策略上。

甚至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文字中埋藏着基因:象形文字来源于对天地自然间各种元素的描绘、刻画,其演化反映着对天地自然间各种元素的组合、变化、发展的认识。承载中国人思想的语言,本身就如此直接地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中国的文字深邃凝练。很多汉字直接便是对天地间某一场景的形象表现,这也就决定了汉字的含意极其丰富。因为这含意取决于人对这一场景的全方位观感。在这最深的层面,不受规则约束、追求跳出规则之灵活思维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决定于象形文字本身的特性,内涵丰富至极的汉字是单音节的。则单音节汉字命定与极其灵动的语法形成绝配。这种万年的熏习,使中国人养成了强大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更加深远、丰富、完整、灵活,这也当然地反映到中国的文化和民族个性上,渗透到中国式博弈策略上。

拼音语言自然无从走单音节路线。中文与更注重逻辑和规则的西方拼音语言的风格全然不同。西方讲究逻辑和规则,首先受拼音语言严格法语的影响。

西方规则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将事物简单化、表象化的先天趋向。因为当我们关注和提炼规则时,须抓重点,只有将对象加以切分,确定边界,加以简化,去除外在、内在的次要因素,方才可行。

拼音语言形成的过程就是这种规则化提炼的过程,这铸成了我们对规则的崇尚,以及简练、直接、注重时效、直奔重点的风格。我们的博弈策略亦复如是。

以简单化的方式切分研究对象,将之规则化,恰是孕育科学的路径,与我们的思想方式先天契合。片刻式幼稚阳谋也是这么来的。

总之,中国人在博弈风格和策略上比我们更狡猾,绕更多的弯子,更擅长观全局,更深谋远虑,还要跳出规则,如此造就了三分式灵活思维和二分式规则思维之别。根本内因恐怕在于语言。智慧之灵在于跳出规则。

回归到诗。如果将中国文辞绝美的唐诗宋词改成拼音,马上味同嚼蜡。诗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如果要定义诗,暂抛开形式,诗是语言所能及的对思想、情感最为极致的表达。所以孔子说习诗以达意。诗也是思想、语言之美的极致。

中国的诗分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中国现代诗之形式与西文拉丁语系的诗相当,不乏佳品。但成就最高而无法磨灭的,还是近体诗和古体诗。所谓近体诗,代表中国唐诗,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而古体诗,就要到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春秋时期了。

近体诗言辞精炼,华美绝世。而古体诗又是返朴归真的绝顶境界。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诸侯聚会中,诗是惯常的娱乐形式,亦为政治交流的媒介。当时,中国诗、礼、乐的文明已然达到如此高度。

例如,《国语 晋语》所记,西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秦穆公决意扶助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取得晋国君位,以接待国君的规格宴请重耳。宴会中,按惯常礼节宾主双方以诗唱答。秦伯赋《采菽》。

《诗经》小雅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这诗先讲了些采大豆的事做铺垫,然后说:君子远道来朝见,赏赐些什么呢?送辆马车吧。还有啥呢?绣花袍子吧。

公子降拜。秦伯降辞。公子重耳赋《黍苗》以示感谢。

《诗经》小雅 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这诗讲:蓬勃生长的黍苗,要雨水滋润。南行的军士有召伯来慰劳。谢谢啦!

中国人送礼讲究一道一道来,大礼在后面。如果乖,懂礼数,接着来。如果不对路,自无下文。重耳满乖,大礼就来了:秦伯赋《六月》。公子降拜。秦伯降辞。

《诗经》小雅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重点在最后:王下令征讨,以匡正国家。指穆公决意派兵保公子回晋国执政。不懂诗的话,重耳不就错过了复国机会了吗?此为诗以达意。

西元8世纪,唐开元年间,文坛领袖张说从相位上被贬到边区岳州当刺史。为了翻身,张说打起了新任宰相苏頲的主意。苏頲已故的父亲苏瓌亦曾任宰相,与张说好到称兄道弟。张说精心炮制了一首诗,遣专人提前老苏宰相的祭日好些天赶到苏宅旁边住下,单等祭日那天牵人心绪的黄昏时分献上诗作:

五君咏五首苏许公瑰

许公信国桢

克美具瞻情

百事资朝问

三章广世程

处高心不有

临节自为名

朱户传新戟

青松拱旧茔

凄凉丞相府

馀庆在玄成

这融合了真善美的诗作惹得苏宰相嚎啕大哭。众位来访祭奠的达官贵人也不由得相陪垂泪。第二天,陪泪的一众官员再接再厉地在唐玄宗面前帮着苏宰相说张说的好话。于是,张说便从岳州调到核心大区荆州任长史了。

这首充满真诚善意而优美的诗,前六句主要讲老苏宰相贤明而又威严,还不脱离群众,有才干,更有气节。后四句写老苏宰相过世,但后继有人,家里出了好比《汉书》所载的汉昭帝之贤臣韦玄成。韦玄成和他的父亲是两代名相,而且韦玄成的文采还超过了他父亲。绝吧?这就是诗以达意的文化。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中原。他们以为南人文弱,只会舞文弄墨,却发觉文弱之人却精神强大。文天祥死不足惧,挥洒地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亦是真善美的绝品,昭示中华文化之坚韧和元朝命运之短暂。

中国的文人,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之下,不改以诗抒怀,苦中作乐,何等坚贞!这是诗至刚的一面。而诗词歌赋,风花雪月,也有至美至柔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多少上至天子,下到倡优,才子佳人鸳鸯蝴蝶各种曼妙各种动人的故事。其中包含真善美的最丰富变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广为大众接受、掌握、运用。

中国诗词生命力最强。就说《诗经》,且不说政治谈判、别离相思可以用,无论是女孩子着急找男朋友,请探亲假,还是骂别人不懂礼貌,甚至是想赖床不干活儿,都有诗可以引用达意。

早年的中国,凡教育程度高于识字的,须习做诗填对,诗极为普及。而西方文化中的诗缺少这种生命力,诗人实凤毛麟角。西人所玩的文字游戏是拼字,横七竖八地在空格中填字母拼出词来。中国人的文字游戏是吟诗作对找辙押韵,这是文化差距啊!

中国人诗的文化养成已大大退化,青年男子结伙蹲在路边,望着过往美少女,只剩交换几句粗话,给人打打分,再不见才子风流以诗通曲款,来个“有花堪折直须折”。

现今中国人跟随西人崇尚户外,登山远足。其实中国古人也爱好这种运动。彼时交通不便,登山远足实为生活方式。除了最出名的徐霞客,更杰出的是早在西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山水派诗歌的开山祖之一。这位喜爱登山的老前辈还设计出了怕是可考的最早登山鞋——谢公屐。他老人家不时组个几百人的团到深山玩穿越,惊得地方官以为出了土匪民变。其实人家就是览胜写诗。

尽管时有美景兼有伙伴同行,跋涉总是辛苦。中国古人则通过吟诗作对这些文字游戏排遣寂寞,盛赞美好景致,或是对艰辛劳苦发发牢骚。所以中国名山大川留满了文人墨客的风雅印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融合,美且壮哉!此为天人合一。

在中国,游名山大川,如果只看得自然之美,而缺少文化修养而不能一并领略与之融合的人文之美,岂不……少了文化,玩也不会……

这里有两个遗憾。一个是当今中国的遗憾,今人在古人遗风之下,游览名胜时还会有留下些什么的冲动。但很遗憾,大多数人因胸无点墨,只好写下某某到此一游。另一个是西人的遗憾,更彻底些,西方的文化没能产生出随处可以与自然之美相匹配的人文之美,也就没有写下“到此一游”的想法。

爱好远足登山漂流,你收获了什么?经历了怎样的美好?忽而发现自己语言贫乏,无从表达。老子一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如何不让你躺枪?不学诗,无以言啊!如何能比中国文人墨客“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国今人跋涉时只会以成语接龙来打发无聊了。不过比我们还强些,因为填字游戏没法在“行路难”时玩。

中国今人跟随西人崇尚户外运动,而大多已经淡忘了中国传统的户外文化。以此可看出中央情报局《十条诫令》中第二条和第三条的成效:“让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我们要再接再厉。我们的博弈策略在这个方面颇具成效。

语言文字塑造民族思维方式、个性、文化,乃至博弈策略。微观而言,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程度、驾驭能力也深刻影响以至限制着他的智能、思维的水平。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与智能和思维最贴近。古代才子所讲的才思敏捷,以对语言的把握为基础,是通过作对、写诗这类学习和游戏打下基础、强化训练而提升的。这方面我们西人差了很多,只能靠干巴巴的填字游戏、数学游戏,这种游戏对智能的训练聚集于规则维度,已然失去了智慧的灵光。

另外,我们一直怀疑我们西方国家辈出连环杀手,缘故之一怕是在文化方面,中国人有诗来排解愁苦郁闷,而西方人呢?宣泄不出来,憋得去犯罪。

《吾土》白居易

身心安处为吾土,

岂限长安与洛阳。

水竹花前谋活计,

琴诗酒里到家乡。

荣先生老何妨乐,

楚接舆歌未必狂。

不用将金买庄宅,

城东无主是春光。

白居易说,无论哪里,只要有水、竹、花、琴、诗、酒,便身心安宁,便何尝不是在家呢?此便是诗和中国文人的真挚境界。

作为从根本上征服中国之博弈策略的一部分,要尽力不让中国人想起诗词文化,不要像畅然家那样积极认识诗的意义。而是,例如,在鼓励他们继续追逐西方崇尚户外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购买进口的炫酷装备上,这才更有利于我们在博弈中争得上风。

按当今潮流,中国人忙不叠地送孩子学习西洋乐器参加考级以利升学。其实过一下脑子便知,古今中外,除了专业搞艺术的,能数出几个名人、伟人、牛人擅长某种西洋乐器?而擅长诗词的呢?这背后有深刻的道理。也希望中国人不要想起这些,这才利于我们利用博弈策略征服中国。

当今中国教育将重点放在数理化上,对自己语言的学习和把握倒退了。这使我们更简单直接的二分式文化有机可乘。然而中国人好像自上而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从学生教学内容设置到电视娱乐节目,中国诗词和传统文化正在回归,这不是好兆头。

作为我们博弈策略中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努力使中国人远离他们的诗词和文化。但愿中国人不要如畅然家那样认识到诗词之美在中国文化中的重大意义,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如畅然家的认识,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种子,诗是思想语言之至美。只要中文没有消亡,中国文化的种子就在生发;只要还有人沉醉于诗词歌赋之美,中国文化就在开花。这是中国人对真善美的执着,也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之一,使之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