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
(这是我大一刚入学时写的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我觉得这个专业主要的还是在于提高自身的气质修养,开拓眼界)
汉语言文学分为汉语言、文学和理论三个部分。大一大二时学习最多的应该是理论部分,其实理论学起来是很枯燥的,但是任何学科也都离不开基础,各种理论学也是汉语言的基础,选择学这个专业最重要的还是要耐得住寂寞。除了在看作品处于相对放松愉悦的状态,其他如语言学、文学理论等课程如果不用心学就会显得很枯燥,让人很烦恼,其程度应该不亚于数学。然而,语言、文字等是文学的基础,也相当于英语单词的基础是字母一样,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同样这也是整个本科阶段汉语言的基础。耐不住寂寞,不能沉淀下来打好根基,谈何文学呢?
老师反复强调,汉语言文学不培养文学家,培养的是文学批评家。通过学习该专业,可以让你具备一定的品鉴文学的能力,但能不能成为文学家,还是得看你自己的天赋和造化。许多人会觉得该学科务虚无用,学习内容实用性不大,其实无论是文学、理论还是语言,都不能直接提高你的作文水平。它们的作用是,试图让你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去看待文学。要求它们实用,约等于要求把琴烧了能取暖,把鹤煮了肉好吃。其实完全的使用,大概只有产品说明书才能做到吧。
是否实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能否取得你想要的收获,就要看你有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有人说评判一个好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的标准是“站起来能说。坐下去能写,行走于世,比常人多几分情怀”。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读书,我心目中的中文系学生,应该是个让人如沐春风,具有气质美,古典美的人,他不一定美在长相,却一定美于心灵,美于气质、谦恭、亲和,如玉般温润可人。正如作家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你的气质里一定藏着你读过的书。
中文系所学的东西不一定只有文字、文学,我们学的更是一种文化。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文化从我们出生开始就随着时间深深熔铸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里。汉语言文学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这种素养首先就是有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底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许多文学和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尤其是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修养,对历史上的文学流派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
我听说,人文精神是文科生的情怀,文科生要担起重塑社会人文情怀的重任。当社会都在偏重于理科学习,都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科技时,我们也在努力的追源溯本以求不忘初心。而基于此我认为汉语言文学学的好的人,是能享受生命的人,在拮据的时候,为了省2块钱车费选择走路回家。但是在累得半死的路上,看到美丽的夕阳会突然很高兴地哼起歌来。我们生活在红尘俗世中,有俗世的明亮喧嚣,也有文人的旖旎情思。
再来说就业方面,大多数人都认为学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毕业后一般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其实我认为中文专业的就业面还是很广阔的,中文系无所不包,在从事一方面工作时可以触类旁通,能说会写善沟通的中文系学生其实可以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也离不开这几样基本技能,说话艺术,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必然是生存于世必不可少的能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