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4 02:15   点击:149  编辑:yyns   手机版

——20190104原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优秀的军事才能。其次,要明白历史上是否有具备优秀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最后,要明白韩信是不是具备优秀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首先,什么是优秀的军事才能

词典上解释军事家,说军事家是具有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的实施的人。

那么怎么才能正确指引呢?

孙子兵法说,将之道有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这是对军事家表现出来的素质进行概括。

吴起兵法指出,将领要“总文武”、“兼刚柔”,要具备“理”“备”“果”“戒”“约”这“五慎”,要知“气”“地”“事”“力”这四机。这是就军事家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来讲的。

毛泽东说: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和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毛泽东从更深刻也更基础的层面,指出了军事决策的基本方法。

从外在表现上来说,优秀的军事家,总是能够在战役发起之前,就对战役走向做出精准的预判,并且指出战役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转化标志,指明战役分化关键点,进而对整体战局的发展走向做出全局性判断。研读战史的时候,只要有这样的表现,就具有成为名将的潜质,至少也可以成为著名的谋士;没有这样的表现,则基本都不是名将或者出色的谋士,或者徒有虚名。

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他在背水一战中能够预先判断赵军的攻击极限,指出自己手下缺乏足够训练的士兵能够顶住敌军的猛攻。并且,韩信提前判断出战局会出现有利于己方骑兵乘机偷袭的机会,从而预先做好插旗准备,在赵军空巢而出的时候派遣骑兵突入营地。很多人佩服于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和“插旗诈敌”两个计谋的精巧,但是恰恰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点:这一切都建立在韩信可以预先准确把握战役发展过程的前提下。并且,网友也指出,韩信在战役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出色而被历史学家一笔带过的精彩表现:“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网友指出,这一段的关键点在于韩信在诈败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地指挥与赵军激战的前军后撤进入水上军的阵列,然后继续与赵军激战。网友说,如果是别人,仅将前军撤入后军阵列这一个操作,可能就已经导致阵列混乱、迎来全军覆没的结局了。要知道,韩信之所以设背水阵,就是因为自己的军队易于溃散。所以韩信的基础能力也是十分卓越的。仅这一个想撤就撤的操作,大部分键盘军事家(包括我)都已经跪了。我指挥即时战略游戏里的NPC后撤都不能保证前后不脱节,更不要说在多人对战游戏里指挥队友了,顺着网线砍过去的心都有,这样的事遇见多了我也基本上放弃治疗了。

很多人将韩信这样的能力称为“军事嗅觉”。其实这不是嗅觉,而是毛泽东所说的对形势的准确判断。

不要厚古薄今,以为孙子兵法以后中国军事就止步不前了,我觉得毛泽东也是孙子兵法一级的顶级军事家。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次,历史上是否有具备优秀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也是非常出色的军事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高度直白又高度凝练地指出了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面对朝鲜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这句话最早出现于解放战争期间,但是这段对比最突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按照自己的战略需求去做,不要被敌人的战略表现所诱导。用政治上常见的斗争原则来理解,就是“把握主动权”。老练的政客都特别重视把握主动权。他们几乎是在无意中就会条件反射式的在交谈中去把握主动。当然,一些特别老练的骗子也是这样。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无论多么聪明,都很容易在这样的主动权争夺战中稀里糊涂陷入失败。所以经常会有人提出问题,说为什么大学生那么容易受骗上当。因为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来说斗争烈度很低的环境中,缺少被骗的经验。而且他们本身也被社会高度关注,有点瑕疵很容易被放大。当然现在这样的情况确实少了一些。而且大学生在社会上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之后,几年时间也就可以完成补课、积累差不多的经验了,不比那些辍学在家的落后多少。而辍学在家的人却很难补课再去上大学了。很多人不能够理解主动权的重要性,在理性上缺乏相应的意识,自身又没有潜移默化养成的习惯,在考虑问题时就很容易被误导,被强大的敌人吓到。包括很多政治家也是如此。朝鲜战争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固然看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争取胜利的条件,但是大量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处于懵懂状态。

我们需要,硬着头皮也要试一试。我们不需要,也不希望就着黄连吃下去。二战结束时,苏联青年一代几乎死绝了,总人口死了七分之一,可谓家家戴孝。在这样的环境下,资产阶级又继协约国干涉苏俄革命、策动苏德战争之后发动了冷战,尽可能的利用苏联的严重内伤加重苏联压力、恶化苏联局势。在这个时候,苏联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战略需要,没有能够顶住压力,很快就掉进了欧美的大坑。首先,40年代后期,欧美通过分裂德国制造紧张局势,与苏联直接对立,强制推动形成了东西方壁垒。其次,1953年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首相以后,在美国元老院的支持下,在壁垒已经形成的背景下,将对苏口号从“遏制”改为“解放”,以“和平演变”的名义诱导苏联分裂,挑动内乱。所以当时苏联的战略需要根本不是冷战。苏联在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柏林危机爆发以后直接打过去,不过了。当然,由于当时美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动员,虽然美军战斗力不行,但是血战下去苏联没有本钱,所以这很危险,完蛋的可能很大。一是你挑衅我硬贴。英美在西德发行新马克,苏联可以直接公开在媒体上呼吁英美也运一批过来用。英美不同意就三番五次的要,期间坚持使用旧德国马克,“德国正统在苏联”,就看对方能有多不要脸、是不是到了敢直接对德国人说美英要分裂德国的地步了。历史上苏联什么“对等策略”,英美发行新马克苏联就发行新马克,这种照搬照抄对方处于对抗需要采取的策略,只能进一步符合敌人搞对抗的战略需求,不符合苏联的。强迫敌人进行和平斗争,是当时苏联最需要的东西。斯大林的策略过于简单粗暴,这是列宁批评过的。现在看来这确实在一些方面阻碍了苏联发展。

毛泽东就灵活多了。打美国是他决定的,中美建交也是他决定的。昨天一巴掌一巴掌打肿了你的脸了,今天摸摸你的脸嘘寒问暖,你还得笑呵呵地引用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来给老子洗地,表示我这样做非常符合你的利益。中国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完美而又准确地判断局势,这眼光真的很厉害。

历史上唐军也有这样的精彩表现。

唐朝灭东突厥一战中,李世民对东突厥的行动做出了准确判断。战役发起之前,唐朝和东突厥都遇到了天灾。东突厥遇到了白灾打击,唐朝遇到了旱灾打击。但是唐朝认为,虽然我方很困难,但是东突厥远比唐朝更困难,因此决心发兵。唐太宗对东突厥发起了“扇骨式攻击”,六路大军就像扇子的六个扇骨一样刺向东突厥,并按照路途远近形成了依次截击的局势。而东突厥就像接到命令了一样,在撤退逃亡的过程中依次遭到各路唐军的军事打击。从战役一开始,李靖只带了三千骑兵突袭,就迫使东突厥可汗狼狈逃窜。东突厥在逃跑过程中,沿途不断遭到唐军主力打击,最后集结兵马只剩数万。于是东突厥假意乞降,企图逃避打击,重振旗鼓。面对这一局势,唐军前线主将李靖也准确判明局势,毫不犹豫地下定决心立即发动突袭,将东突厥歼灭。战役发起之前就对敌军动向做出准确判断,战役发起之后果断进行突袭和深入追击,充分展示了当时唐军出色的军事组织能力。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以少量精锐直面窦建德倾国之师,敏锐捕捉战机,直接将敌军打崩。兵法上说,外无必救之兵则内无必守之城。窦建德的失败直接摧毁了王世充的抵抗意志。于是虎牢关之战在粉碎窦建德的同时也彻底粉碎了王世充。

唐灭萧铣之战,李靖准确判断战机,利用洪水来临的机会顺流而下,兵贵神速,以快打快攻击萧铣。然后在对战敌军阻击兵团时又提出了避敌锐气的建议,李孝恭以“兵贵神速”拒绝,非要和敌军决战,结果失败,而这个时候李靖立即提出利用敌军刚刚获胜的“机会”立即反击,结果反败为胜歼灭了敌军阻击兵团。“怎么说都有理”,真能把人气死。然后猝不提防的萧铣兵力太少,只能困守城池。到这个时候李靖又立即建议将船只丢弃,顺流而下让敌军以为唐军已经攻破了萧铣,拖延敌军援兵到来的时间。结果萧铣没有等到援兵,战败投降。四方援兵醒悟过来以后,也只能认输。这一系列操作可谓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简直就是搓圆揉扁随心所欲。

所以,具备优秀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是有的,而且有时候很多。

最后,韩信是不是具备优秀军事才能的军事家

我觉得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了。

——20190209更新——

很多人对大规模战争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马上万,没边没沿。

几个人级别的斗殴,一般都是近距离小场地,队友之间相互支援几乎是没有时间差的。

几万人之间的战争则会有部队调动的时间差。于是就会出现二十万大军进攻三万人,结果被三万人逐次击破横扫一空,虽然在整体战场上是二十万以多欺少打三万人,但是具体到每个战场上却都是三万人以多欺少打二十万。

这就是指挥艺术。说白了,就是在巨大延迟下做好统筹工作。

曾经有人问,按照“剧本”预定演习结局(红胜蓝败)的军事演习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们可以问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很民用化的问题:

组织一千人出去旅游,人员,目标,时间,路线,全部固定。演一遍试试?

我看很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