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一般过年过节的,大家家里都在做什么活动啊?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31 12:42   点击:15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一般过年过节的,大家家里都在做什么活动啊?

我们家一般过节过年都会有一个固定活动,叫做“搭乘时光机”,顾名思义就是回到过去,家庭云里有很多大家以前的老照片,大家坐在一起,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每次都感觉回到了当初,感慨还挺深的。

你们家也可以做些类似这样的活动,联络联络感情。

二、传统节日有哪些按时间顺序?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在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节日,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吃年糕、饺子、汤圆、以及各种美味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家家团圆,极尽天伦之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不尽相同,其中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较为普遍。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元宵节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祭祀、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

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喝重阳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冬至节——公历12月22日或23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三、春节都有哪些节日风俗

节 日 习 俗

拜年

1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网络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开门炮仗

2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贴画鸡

3

中国民间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称之为贴画鸡,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吃年糕

4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汤圆

5

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一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饮屠苏酒

6

据传,屠苏酒是由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每年腊月,孙思邈总是要分送给众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 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给压岁钱

7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四、春节有什么主要活动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亦称扫屋)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3.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4.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5.压岁钱

每年除夕夜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6.贴春联

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7.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8.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9.拜岁

祭祖拜神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在辞旧迎新之际,都要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所以人们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灵保佑 。

10.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的民俗。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重要最丰盛的日子。明天就是除夕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常见的除夕庆祝活动吧。

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一般都会提早选好一副大红春联,在除夕这一天规规整整的贴于门上,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春联,是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中国红,更是暖到每一个人心里的回家红。

年夜饭、团圆饭

菜中味、酒中趣、茶中情,唯有这些,才不辜负我们千辛万苦过年回家的“味道”,才能配得上那么难抢的火车票,那么曲折的回乡路。

年夜饭最幸福的味道就是团圆,这份幸福的团圆味,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无论我们的脚步走多远,永远是牵绊着我们记忆最深处关于过年的味道。

点爆竹、放烟花

民间流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不过小编温馨提示,现在山西很多地区是禁止燃爆竹的,所以大家也要合法合理地庆祝节日哦!

压岁钱、送祝福

压岁钱主要目的在于给小孩子驱鬼、辟邪、压惊。所以压岁钱,也就有祝福年年岁岁平平安安之意。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之间,便送出了一份份美好的祝福。

虽然每年在变的是我们的年龄,家人的年龄,而永远不变的是我们依然是他们眼里孩子,只要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就还可以任性的去享受他们的宠溺和关爱。

扫尘和贴春联。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重要最丰盛的日子。明天就是除夕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常见的除夕庆祝活动吧。

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一般都会提早选好一副大红春联,在除夕这一天规规整整的贴于门上,寄予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春联,是记忆里永不褪色的中国红,更是暖到每一个人心里的回家红。

年夜饭、团圆饭

菜中味、酒中趣、茶中情,唯有这些,才不辜负我们千辛万苦过年回家的“味道”,才能配得上那么难抢的火车票,那么曲折的回乡路。

年夜饭最幸福的味道就是团圆,这份幸福的团圆味,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无论我们的脚步走多远,永远是牵绊着我们记忆最深处关于过年的味道。

点爆竹、放烟花

民间流传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不过小编温馨提示,现在山西很多地区是禁止燃爆竹的,所以大家也要合法合理地庆祝节日哦!

压岁钱、送祝福

压岁钱主要目的在于给小孩子驱鬼、辟邪、压惊。所以压岁钱,也就有祝福年年岁岁平平安安之意。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之间,便送出了一份份美好的祝福。

虽然每年在变的是我们的年龄,家人的年龄,而永远不变的是我们依然是他们眼里孩子,只要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就还可以任性的去享受他们的宠溺和关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