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以《甄嬛传》为例,跟大家聊了北方的供暖系统(《看剧说史:紫禁城的供暖系统 安陵容的救命地龙》),南方朋友表示不服,说我忽略了江南供暖。应着热心读者苏杭某医院大专家之邀,说说南方古代民间供暖吧。
北方集中供暖确实不赖,但只有长江以北才有,长江以南如南京(金陵)是没有的。凉风乍起,秋裤即将上线,在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如何取暖呢?今天就以《红楼梦》为主线,来看看吧。
一、取暖建筑:暖阁、椒房
1.暖阁
《红楼梦》荣国府套间相当于里间,几乎都有配备暖阁,类似于农村的火炕。黛玉初到荣国府时,贾母就打算让宝玉到自己的暖阁去睡,“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史湘云小时候来贾府住的地方,也是贾母房屋的西边暖阁。
暖阁早有渊源,白居易有“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的诗句。晚唐诗人许浑(他的诗对宋朝文坛影响很大,一些江湖诗派诗人极力模仿他,不认识啊,“溪云初上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滿楼”,是不是有点熟悉了呢)。为什么要提他,因为许浑在《同韦少尹伤故卫尉李少卿》中写到:“香街宝马嘶残月,暖阁佳人哭晓风。”(宝马有没有,别摸我种花家很早就有了的啊,不是Dior抄袭,BMW也抄袭,哈哈)。
那贾府最暖和的地方是哪里呢?宝玉一语点破,“好一副‘冬闺集艳图’!可惜我迟来了一步。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上坐着并不冷。”可见黛玉的潇湘馆最暖和,毕竟她的身子最是最薄瘦弱的。
2.椒房: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
歪个楼,把椒房一并说了吧。椒房的椒,就是炒菜用的花椒,花椒种子有排寒气的作用,现代也有很多人拿花椒水泡脚驱寒。汉后宫的宫殿椒房殿,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宫殿保温还有芳香气息。汉代典籍说“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就是皇后VIP待遇空调房,彰显皇恩浩荡。白居易中也提到了椒房,“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二、火塘
早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建筑房屋时会在屋内地面中间挖个坑,周边用泥土夯实用来烧火取暖。这在南方和西南地区比较常见,火塘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烤土豆玉米,架子上挂着腊肉香肠。
三、火盆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薛和贾成亲当晚,黛玉心内百感交集,让紫鹃取来火盆烧了两块旧帕,又把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放撂下了,最后还是撂在火上。雪雁从火里抓起来在地下乱踩,已烧得所余无几了。这几句话的描写,写出了林妹妹玉殒香消前的纠结与绝望,黛玉焚稿用的是炭火盆,古时富贵人家用金属火盆,平民人家用泥盆。
火盆里的薪炭,在古代是生活必需品。古时官员的俸禄,不光发钱发米还要发薪炭。现在打工人的薪水、月薪中的“薪”,最初就是薪炭柴火的意思。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让我们知晓底层人民的不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有为了好一点的薪炭,一家人勾心斗角的剧情。
四、熏炉,熏笼
炭火盆带个罩子,就是熏炉,下部是盆,上部是刻有精美图案的镂空护罩。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其金属或陶瓷外表上刻有精美的图案,炉内装着点燃的碳火和撒上去的香料,香气缭绕。
汉代有专门熏香、净化空气的青铜博山炉,江苏宜兴晋朝周处墓内有件顶部有立凤钮的精美熏炉。唐代冬天早朝时,皇宫大殿设有熏炉。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皇家曾用进口煤炭取暖:“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迫人而不可近也。”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曾作“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
怡红院的冬天,宝玉睡暖阁,麝月在暖阁外,“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麝月出去,晴雯想吓唬她,没加衣服就下了熏笼,一冷一热病倒了,才有了“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
清代李渔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家具设计师。在《闲情偶记》中专门讲述了暖椅,椅子下面设一个放着碳炉的抽屉,坐上去暖和舒适。
五、火炉
小火炉是火盆的进化版,碳在炉内烧,一般不会失火,现在仍然用呢。林妹妹贴身丫鬟紫鹃时时守着小火炉给姑娘熬药,“用小戥子称量好,一分一厘不马虎,然后倒进砂锅里,守着小火炉,咕嘟咕嘟慢慢熬”。
最经典的就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敲黑板,学习强国知识点,绿蚁: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两位朋友围着火炉,斟起新酿的酒,室外下起雪来,室内却温暖明亮。
五、手炉
手炉也叫捧炉、袖炉,部分手炉有提梁(提柄),可握手里也可以放在袖子里。把烧红木炭放进火炉中,通过盖子散发热量,如果觉得太烫就套上布袋。古人宽袍大袖,可将手炉放在袖里暖手,随身携带温暖方便,类似于现在的暖宝宝和热水袋。手炉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古代大户人家使用手炉时还会在里面放些香料或药材,不光取暖还能当香薰。手炉自唐朝始创,到明朝中后期,制作工艺愈加炉火纯青。清人张劭《手炉》诗中有描写:“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红楼梦》中宝玉上学就带手炉。宝钗留宝玉在薛家喝酒,紫鹃怕黛玉冷,让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借机奚落宝玉:“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最温柔的语气,最阴阳怪气的话语)
六、汤婆子
汤婆子,又称有脚婆、暖足瓶、锡夫人、汤媪等,在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灌上热水,放在被子内暖脚。汤婆子在宋代便已出现,宋曾几《茶山集·竹奴诗》,“山谷既以竹夫人为竹婆,余亦名脚婆为锡奴焉。”黄庭坚写过戏谑汤婆子的诗,“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清稗类钞》也有记述﹕“铜锡之扁瓶盛沸水,置衾中以暖脚,宋已有之”。有了汤婆子,便能睡个安稳觉。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袭人他妈shi了回家奔丧。晴雯和麝月作为怡红院大丫头,负责照顾贾宝玉起居。晴雯本想偷懒,却突然想起还有没有完的工作,晴雯笑道:“终久暖和不成的,我又想起来汤婆子还没拿来呢。”
记得小时候南方的冬天,家里总是会在被子里放一个输液瓶。妈妈把热水装进瓶子再丢到被窝里,不过保暖时效不长。输液瓶是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除了热水袋的又一亲民物件了。
七、御寒衣物
古人的裘衣可以算是终极防寒的衣物了,《礼记·月令》中就规定“孟冬,天子始裘”。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以毛为表,美人衣裘“,《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宝玉的雀金呢大氅烧了个洞,晴雯拖着病身补到和原来一模一样。
陆游《暖阁》描述更为仔细,“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不仅有暖阁,还有集狐腋下白毛做的狐白裘又轻又暖,就是对小动物不太友好。
露出来的手手也要注意保暖,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有露指短手套,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达官贵族可以穿锦衣貂裘,在棉花没普及前,古人在袍子里填上乱麻或芦花取暖,春秋战国有“鞭打芦花”的典故。唐宋时期贫苦百姓用纸填充衣服御寒称作纸裘,保暖效果非常差,但总比单衣御寒些。
六、饮食
北方吃火锅,南方吃什么?《红楼梦》贾母吃牛乳蒸羊羔,最有趣的要数湘云宝玉在芦雪庭烤鹿肉了。羊羔肉和鹿肉热量大,正是冬令滋补佳食。
除了肉类,当然也不能缺了红枣、姜等暖身小食。《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有写道,“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
八、保温小物件
过去还有加热砚台、保温碗等保温物件。酒,冬天喝,可得热热的喝下去才不伤身。《红楼梦》第八回中,宝钗劝宝玉别喝冷酒,“酒性最热…如果你吃冷的,便会在肚里凝结,用五脏去暖它。你不是受苦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螃蟹宴上黛玉吃了点螃蟹心口疼,便主动要求喝口热热的烧酒。
保温碗也是一个道理,青花温碗外壳与内胆分隔开,形成中空结构。在锅里倒上热水,把盛着饭菜汤羹的瓷碗放进去,饭食得以保温。
古代文人必离不开墨汁,而研磨好的墨汁如果放置不用,很快就会凝固,这种带有加热功能的砚台就用上了。
结 语:
天气渐凉需加衣,待到冬日各不同。北方有暖气,南方靠一身正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南方冬天的艳阳天里瑟瑟发抖,而你却在北方的暖气里光膀子吃雪糕。
希望世界和平,希望疫情早散,希望南北都用上暖气。
——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