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乡土景观怎样应用?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0 15:15   点击:279  编辑:yyns   手机版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乡土景观怎样应用?

乡土景观是指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 景观为核心,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在现今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铭智旅游策划认为理想的乡土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

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

从空间层次上划分乡土景观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微观层次

――乡土事物。一个或一组事物形成的景观,例如乡村小路旁的一棵大树、遗留在田边的一架水车等。一般是由具象的“物”所构成的,其具有具体的景观形态,给人较为直观的乡土感受、是生活艺术的体现。借鉴这样的元素,将原有的乡土景观艺术化、符号化,从而保留乡土的精神,可以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2.中观层次

――乡土片段。乡土环境中的一些景观片段,例如乡土聚落景观、农业景观、民俗景观等。这一层次的景观最富有地域特点和乡土原生特色,也是乡土环境中最具感染力和代表性的风景。对于这一层次的乡土景观,应重在保留维护和更新,在规划和进一步设计中,保持其风貌,顺应其特色,营造出和谐美感。

3.宏观层次

――乡土意象。宏观层次的乡土景观即乡土意象,是乡土环境中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给人们的感受。它是以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为主题,由乡土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土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在信仰、思想和感受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景观意境。在乡土景观意象明确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乡土景观规划中。继承和保持传统景观和景观意象是最高原则。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

1.乡土“ 物” 的表达

乡土“ 物” 的运用在乡村旅游设计中最为常见, 因此有时也会成为设计的原则之一,乡土“ 物” 的类型不一般可以分为2 类:

(1 )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

主要指在规划造景中运用乡土的器物,如:水车、石磨、古井、古树等,并适当经过简单的艺术加工,比如摆放形式、摆放次序等,而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处理。这种乡土要素的直接运用常常出现在2 种环境之中,一种是在原生环境中利用这些原本具有生产功能的材料造景,带有强烈的地域标识性; 另外一种是在旅游产品设计汇总直接运用乡土素材,形成强烈的景观对比,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2 )乡土材料的加工利用

指旅游开发建设中直接运用乡土的自然材料, 如:植物、石材、木、砖、陶等,并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这种方法在设计中最为普遍,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乡土材料是最生活化、最方便可取的资源, 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征不同,进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资源特点。

2.乡土“ 事” 的表达

乡土“ 事” 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常以情景雕塑、景观小品等形式出现, 因其多为非物质形态,所以需要进行艺术加工处理。通过对乡土“ 事” 的归纳, 现实生活中场景的展现流传与民间的风俗活动、健身运动等通过自发或有组织的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中能表现出浓浓的乡情。

(1)现实生活中乡风民俗的艺术化加工

取材于当今的乡风乡情, 通过对现代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形成地域的典型景观小品,一般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的表达建立在创作者和观赏者对地域生活或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共性认识才能形成共鸣,从而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

(2 )对过去值得记忆的历史事件、生活往事的纪念一般是通过小品复原场景或将遗迹就地保护, 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 如历史人物故事、区域内的历史事件等也需要通过二次艺术加工变为物质形态的景观,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3.乡土“ 意” 的表达

乡土景观中“ 意” 的表达通常需要借助“ 物” 和“ 事” 来表现,通常对乡土“ 意” 的表达多表现在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和乡土氛围的创造上。

(1 )乡土自然风景片段的展示

这种片段的展示需要一定的场所, 因此, 此类“ 意” 的表达常出现在度假村、风景区等地域相对广阔的园林中,某些区域需要恢复乡土气息,可以通过“ 物” 的运用营造场景,进而可以让游客到此品味乡土的意境。

(2 )乡土氛围的创造

多指“ 物” 和“ 事” 的联合运用,在一定区域内通过量的积累和升华达到氛围的营造。通过浅层次即抄袭或模仿行为、中层次―符号象征、高层次――精神来体现原真性、地域性的乡土文化。

乡村需要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什么?

乡村需要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的经验)。

城市或乡村都不是乌托邦、桃花源,不能过分浪漫化。乡村需要城市文化激发活力,需要先进的经验方法和活泼的人才。

建设乡村新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参与。在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上,要让更多农民工、大学生、退休人员在乡愁、乡情的感召下,携带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返乡、下乡居住或创业发展。他们是新乡贤,他们的到来将激活乡村的新活力,把乡村文化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保护自然生态,筑牢生态文明的最后屏障。中国乡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有许多重要经验和规律需要挖掘,并在现代文明话语中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

先进的经验:

美国生态学家小柯布提醒说:“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抉择,带给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机会。这个机会是中国独有的领导世界的机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实在生态建设实践中,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生态宜居”的前景就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让乡村蕴涵的生态文明价值逐步凸显。不仅用乡村旅游吸引都市人观光休闲,也将吸引他们参与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即城乡的深度融合。

总之,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在于把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我们今天怎么做,明天乡村就是什么样。所以,乡村的未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