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月食现象的解释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1 23:59   点击:168  编辑:yyns   手机版

月食现象的解释

■月食

月全蚀月蚀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像,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份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在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蚀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 (称为黄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有哪几种月蚀?

月全蚀: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内时

月偏蚀:当月球只有部份进入地球的本影时

半影月蚀:此时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的光度极轻微减弱,所以较不易为人发现。

■月全蚀七步曲

月全蚀后半影食始:月球刚刚和半影区接触,这时肉眼觉察不到。

初亏:月球由东缘慢慢进入地影,月球与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食既: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并与本影第一次内切。

食甚:月圆面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间。

生光:月球在地球本影内移动,并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内切。

复圆:月球逐渐离开地球本影,与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半影食终:月球离开半影,整个月食过程正式完结。

月食的原理和日食类似。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从现在到2000年,中国能见到2次月全食(1997年9月17日, 2000年7月16日)一次月偏食(1999年7月28日)。

解说月食

月食指月球进入地球影锥之际所出现的天象。月全食都出现在望月之夜,由于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使部分红光到达月球视圆面,致使月全食的月面成铜红色。每年发生的月食为2到5次,月球自身不发光,所以当月食发生之际,处于夜半球的居民都能看到月食。月食有月全食,月偏食以及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出现在望月,当地球在日月之间,由于黄道和白道之交角为50’9”,因而只有少数望月才能出现月食。只有月球和太阳同黄纬之际,地球的影子才会触及月球表面。

地球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本影的直径约为月球直径的2.5倍左右, 因而不会出现月环食现象。当地球本影遮住月球的一部分之际,出现月偏食,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之际出现月全食。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之际,出现半影月食。

每世纪内月全食出现的次数为70.4次,占月食次数的28.94%;每世纪月偏食出现的次数为83.3次,占34.46%;每世纪半影月食出现的次数为89.0次,占36.60%。

月食是什么?

月蚀:月球进入地球阴影﹐月面变暗的现象。

地球在背著太阳的方向有一条阴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没有受到太阳直接射来的光﹐半影受到一部分太阳直接射来的光。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进入地影﹐这就发生月蚀

月蚀是月球进入地影的现象﹐所以月蚀只能发生在“望”﹐即发生在农历十六日前后。由于白道与黄道有约5°9的倾角﹐所以并不是每个望日都会发生月蚀﹐而只有当月球运行到黄白交点附近时﹐才可能发生月蚀。如单考虑本影月蚀﹐每年最多可发生3次﹐最少则连一次也没有。每年发生2次的概率最大﹐为三分之二。如把半影月蚀也算在内﹐每年最多蚩煞⑸?次﹐最少也要发生2次﹐但仍以每年发生本影月蚀2次的概率为最大﹐约为60%﹔其次是一年发生半影月蚀4次或半影月蚀3次或本影和半影月蚀各1次﹐这三者的概率各约为8%。根据公元前1500年~公元2500年间所发生和将发生的 9﹐729次月蚀的统计﹐每世纪平均发生半影月蚀89.0次﹐月偏蚀83.8次﹐月全蚀 70.4次﹐总计每世纪平均发生243.2次。月蚀时﹐面对著月球的半个地球可以同时看见月蚀﹐所以对某个具体地点来说﹐约可看到上述半数的月蚀。

月全蚀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月球刚刚和半影接触时称为半影蚀始﹐这时肉眼觉察不到﹔月球同本影接触时称为初亏﹐这时月偏蚀开始﹔当月球和本影内切时﹐称为蚀既﹐这时月球全部进入本影﹐全蚀开始﹔月球中心和地爸行木嗬胱罱背莆瓷酴r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内切时称为生光﹐这时全蚀结束﹔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外切时称为复圆﹐偏蚀结束﹔月球离开半影时﹐称为半影蚀终。在月偏蚀时没有蚀既和生光﹐半影月蚀只有半影蚀始﹑蚀甚和半影蚀终。月球在半影内时﹐月面亮度减弱很少。只有当月球深入半影接近本影时﹐肉眼才可以看出月球边缘变暗。月球在本影内时也不是完全看不见﹐即使在全蚀蚀甚时﹐也可以看到月面呈现红铜色。这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地球低层大气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的缘故。

月蚀程度的大小用蚀分来表示。蚀分等于蚀甚时﹐月球视直径在蚀甚时进入本影的部分与月球视直径之比。蚀甚时如月球恰和本影内切﹐蚀分等于1。蚀甚时如月球更深入本影﹐蚀分用大于 1的数字表示。月全蚀的蚀分大于或等于1。偏蚀的蚀分都小于1。半影月蚀的蚀分用月球直径进入半影的部分与月球视直径之比来表示。半影月蚀的蚀分大于0.7时﹐肉眼才可以觉察到。

跟日蚀一样﹐月蚀也有周期性﹐日蚀的沙罗周期同样也适用于月蚀。所谓沙罗周期是指 223个朔望月﹐即6﹐585.3天﹐合18年零11天(这段时间内若有五个闰年则为18年零10天)。例如1981年7月17日发生月蚀﹐18年零11天以后﹐即1999年7月28日也要发生月蚀。223个朔望月并不是整天数﹐尚有余数0.3天﹐也不恰好等于19个交点年﹐还有0.5天的差﹐所以﹐经过一个沙罗周期后﹐月蚀时刻大概要迟7~8个小时。月球相对于交点的位置与上一次月蚀时不完全相同﹐蚀分也会有变化。

在中国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就已有月蚀记录﹐年代约在公元前十三﹑十四世纪。《逸周书》中有一次月蚀记载﹐据考证是公元前 1137年1月29日的月蚀。《诗经·小雅》记载一次月蚀﹐在周幽王六年九月望﹐即公元前776年8月21日。历代史书中也有不少月蚀记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