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亚洲河网分布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2 02:51   点击:172  编辑:yyns   手机版

亚洲河流与湖泊概况

河网分布

亚洲河流的年径流总量为13190立方公里,占世界的33.9%,居各洲首位。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长河众多,水系分布呈辐射状。内陆水系,包括无流区,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30%。河网疏密不均,在降水丰富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河网最密,流量也大,如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2200立方米/秒,湄公河为14200立方米/秒;在降水稀少的中亚和西南亚,河网稀疏,有广大的内流区和无流区,流量也小,如锡尔河为473立方米/秒,约旦河为37立方米/秒。

山脉或高原是许多河流的源地,又常是水系的分水岭。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在内陆水系的外围。在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哈萨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属北冰洋流域;在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还有少数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太平洋流域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和湄公河等,流向与构造地形方向一致,多东流入海。主要属于降雨补给的季风型河流,7~8月水量最大,水位最高,夏季径流量约占全年的40%以上,1~2月水位最低。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较小,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河水含沙量小,冬季又不封冻,利于航运、灌溉和发电。以北则水量季节变化大,夏秋水量充足,冬春水量较小,河水含沙量大,且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约1万亿立方米,仅次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年径流的70~80%,冬、春水量占20~30%。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485亿立方米。干流水量集中于夏、秋季,如流经兰州河段分别占年径流的37.7%和35.7%,冬季为枯水期,仅占10%左右。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平均输沙量约为16亿吨。

印度洋流域

河流主要分两种类型: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为热带季风型河流,如恒河水量大部由夏季季风雨补给,最高水位在6~9月。一为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属于融雪水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最低。

印度河全长2900公里,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约2080亿立方米。河水补给以夏季季风雨(7~9月)为主(这时水位最高),高山冰雪融水为辅。3月底后河水迅速上涨,10月初水位下降,冬季为枯水期。

恒河全长2580公里,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河口流量(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合在一起)平均为3.0~3.8万立方米/秒。冬季为枯水期。3~5月因冰雪融水而上涨,6~9月因季风雨水位最高。个别年份在10~11月,因飓风而形成三角洲上的洪水。

北冰洋流域

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河水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春夏冰雪融化之际,水量非常丰富。因处高纬,结冰期长(东西伯利亚可长达6~9个月),又因北流入海,各河上游先解冻,春季带有冰块的流水,常导致中、下游的冰上泛滥,形成广大沼泽地带。

叶尼塞河全长4102公里(以小叶尼塞河河源计起),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98万立方米/秒。有两种汛水(融雪水和降水),各季径流总量之比是冬(12月至翌年2月)6%、春(3~6月)51%、夏(7~8月)22%、秋(9~11月)21%。全河封冻常年发生在10~11月中旬,上游4月解冻,下游6月解冻。

内陆流域

较大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发源于中亚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阿姆河全长2540公里,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330立方米/秒;每年有两次汛期,一在春季4~5月,一在夏季6~7月,最高水位在夏季;12月至翌年2月下游结冻。短小的内陆河由于蒸发和灌溉,常在中途没于沙漠,如苏联哈萨克的楚河。沙漠边缘的内陆河水量很小,多为间歇河,只在春秋降雨时形成水流。在沙漠广布的内陆干旱地区,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5~20倍,形成广大的无流区。

湖泊的分布与成因类型

按湖盆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湖(贝加尔湖、库苏古尔湖、死海等),海迹湖(里海、咸海等)、冰川湖(青藏高原上的多数泊)、火口湖(白头山天池、镜泊湖等)和风蚀洼地湖(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干旱地区一些湖泊)。按水文化学性质分,有咸水湖(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东部、死海等)和淡水湖(贝加尔湖、洞庭湖等)。亚洲湖泊可分为5个湖群。

北亚湖群

多冰蚀湖(如泰梅尔湖)和热融湖(如勒拿-维柳伊低地湖泊)。由断层作用形成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湖泊(深1620米)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1500平方公里),有色楞格河等流入和安加拉河流出,是一个外泄湖,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8月表层水温最高(9~10℃),冬季有3~4个月的结冰期;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保留有第三纪的淡水动物,湖中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古老性。

中亚湖群

多大型的海迹湖(如里海、咸海)和构造湖(如库苏古尔湖、乌布苏湖)。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积36.8万平方公里(1980),湖水补给70%来自伏尔加河。北部湖水较浅、较淡,有淡水鱼类;东部盐分很高,沿岸有大量石膏和食盐沉淀,有导源于北冰洋的海豹、鲑鱼等,也有地中海型的生物,如大叶藻类、银□鱼等;伏尔加河三角洲沿岸,盛产海豹、鲟鱼和鲑鱼。

青藏高原湖群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群,如喀顺湖,湖面海拔5556米,为世界最高湖泊。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冰川作用是湖泊生成的主要原因,多数湖泊分布在构造洼地中,与构造线一致;也有一些湖泊是冰蚀湖或冰碛湖。地处高寒地带,湖水补给多来自高山冰川和冰雪融水。湖水不能外泄,属咸水湖。

长江中、下游湖群

多属河迹湖,是在构造断裂沉陷的基础上由河流积水而成。河水是湖水的主要来源,一般在夏季河流涨水时,湖泊水位抬高,冬季水位下降。因与河流相通,湖水能够外泄,多为淡水湖,具有调节江河水量、发展航运、灌溉以及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

西亚湖群

主要是构造湖。位于死海地沟中的死海,面积1049平方公里,虽北有约旦河、东南有哈萨河注入,但因蒸发量大,水面不断缩小,湖水含盐量高达300‰左右,比一般海水高6倍以上,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盐库”。

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纬度带。因此,亚洲首先以几乎齐全的气候带、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强烈的大陆性和典型的季风性区别于各大洲。除温带西岸海洋性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外,具备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广大内陆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洲同纬度地区相比较,普遍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点。亚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区之一而著称,气候要素变异的这种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强的另一重要反映。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风向等的季节变化特点显明,分布范围广,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处于过渡地位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意义。北亚的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气候)横贯大陆东西,面积广大;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属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气候,干旱区面积之广堪与非洲相比。地形复杂,起伏极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的3/4。地形的基本格局是:①崇山峻岭多汇集于中南部,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构成横亘东西的巨大高耸地带,即青藏高原、帕米尔山结、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山结、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北侧的祁连、昆仑、兴都库什、厄尔布尔士、高加索等山脉,南侧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苏来曼、扎格罗斯、托罗斯等山脉;从帕米尔山结向东北,为夹峙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天山、阿尔泰山,再经蒙古高原南北两侧山地,与西伯利亚东部诸山脉相连。②地势由中部向四周低降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现着低平、坦荡的图兰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以东为起伏平缓的哈萨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岛上,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近代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西向东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一恒河平原、掸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最后降为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冲积平原。⑧亚洲东缘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大部分由年轻褶皱山脉盘踞,外侧邻接深邃的海沟。在地形和气候的综合影响下,河网布局呈现不匀称辐射状特点。巨川大河多源于高耸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内流河外,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网稠密,多属夏汛河流,各大河源远流长,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长度均在4 000公里以上,其中长江达6 300公里,为世界三大长河之一。它们上游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许多幽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则冲积成广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内流区广大,约占全洲总而积的30%,绝对面积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形比较封闭的中亚和西亚。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有不少名闻世界,如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迹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盐量最高的湖泊和陆地的最低点。作为亚洲地理环境重要标志的植被和土壤,不仅在类型组成上同样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它们分布、更替的图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格局。北亚的苔原一冰沼土和针叶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类型地带的一部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此向南,受地形与距海远近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分异为沿海(东亚一东南亚)和内陆(中亚)两个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顺应热量的变化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后者顺应干湿的变化,主要有温带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干旱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还具有多样化的垂直地带性结构。总之,作为全球最大陆地自然综合体的亚洲,突出表现了各地理要素类型的多样性和极端性,通过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兼收并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构成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支持一楼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