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山水属于哪种地貌及成因
桂林山水属于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桂林山水是以峰林―洼地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地貌。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二、桂林是什么地貌,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
三、桂林山水是如何形成的?
岩层的裂隙、层面可被下渗的雨水、流水所溶蚀,由裂隙扩大成为通道。接近地表的一切孔隙,能吸收雨水,形成了细小的溶孔和较大的落水洞,并在地下溶蚀、冲蚀形成地下河和岩洞。在石灰岩和砂页岩接触地方,由于砂页岩区不透水,也会使砂页岩区地表水流向石灰岩区,并潜流入地,由地下河排出。这样,砂页岩区形成的土山,就会被散流和暴流冲刷,合作侵蚀地表,层层剥蚀冲失,高度下降。而在石灰岩区则因地表水都下透入地,少受散流、暴流侵蚀,地表高度少变。年长日久,土山区低落而石山突出,石山就成群突出于砂页岩低丘和谷地之上,成为峰林石山地形了。
四、论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美好风景的地质原因
桂林山水的出现,要求一些条件同时出现,缺一不可:
一是巨厚的纯净石灰岩出现,厚达几千米。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二是经过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岩石众多的节理和裂隙,为之后的溶蚀留下了通道。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
四,更难得的是桂林三面的山必须是非喀斯特山。如果是喀斯特山,这些山就会把降水吸收,并且渗透下漏到地下,不会汇聚成水量丰沛的河流。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降水要丰沛和气候要炎热。
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越城岭的主峰猫儿山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是那一代的暴雨中心,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桂林盆地东有海洋山、西有驾桥岭、北有越城岭,这三条山脉都不是喀斯特山,降水不会下渗漏光,最终能汇聚成河流(漓江);漓江流域三分之二的区域是非喀斯特区,在这三分之二区域汇集的非喀斯特水流到仅占流域三分之一的桂林盆地。如此就满足了以上的五个条件。
漓江水系如刻刀般雕蚀着深厚的石灰岩,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山与水的组合,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景。
五、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主要由流水对岩石的化学容蚀作用形成的
河水侵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