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弃疾在铅山写的诗词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欣赏下这首。
唐河传 效花间体
宋代:辛弃疾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
觉来村巷夕阳斜。
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造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
太狂颠。
那边,柳绵,被风吹上天。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轶事典故
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名士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8]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 辛弃疾在铅山写的诗词是什么
这首词当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邓广铭《辛稼轩词编年笺注》谓此词“作年莫考,姑附缀于淳熙十五年(1189)冬与陈同甫唱和诸词之后”。《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云:“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八、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三亦载)。张宗橚《词林纪事》按:“幼安流寓江南,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徒步而行,幼安适倚楼,见之大惊异,即遗人往询,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后数十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甚,乃诣幼安,相与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指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天下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后致书幼安,微露其意,假十万缗以济之,幼安如数与焉。此词殆作于是时,故题云:‘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鹅湖之会后、杭州重逢前的五年间。
3. 辛弃疾在铅山写的诗词有哪些
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
原文: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宋】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思是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这句词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
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4. 辛弃疾晚年在铅山哪里隐居
一、嫉恶如仇、怒斩叛徒
辛弃疾,字幼安,号,1140年出生,年少时,辛弃疾所在的老家济南早已沦陷,辛弃疾的爷爷辛赞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屈辱而又痛苦地活着。沦陷区的老百姓都深受金军的迫害,与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些驱走侵略者。在沦陷区济南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后,便一边从文,一边习武,用心攻读兵书战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立下此生驱逐金掳,恢复中原的宏愿。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辛弃疾老家山东境内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商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义军中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士兵,颇有文采的辛弃疾便做了义军的掌书记,掌管文书和帅印。
当时,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法号“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原本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寺庙里的清规戒律才参加义军,但在义军里也受不了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因为义端和尚是跟着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犊,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二、杀伐决断、万军之中取叛徒首级
辛弃疾平时虽然寡言少语,但关键时刻冷静果断。怒斩义端之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但金兵还没有渡过长江,金人的内部矛盾就爆发了,金国宗室完颜雍叛变了他,在东北老家辽阳称帝,顿时前线军心动摇,虞允文趁机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一把手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干掉,金军开始向北撤退。
辛弃疾很有政治远见,面对这一天赐良机,他向耿京建议,要主动与南宋临安当局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光复中原。“此主意甚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耿京也很赞同。事不宜迟,辛弃疾和战友贾瑞立即收拾行李,火速赶往南宋都城临安。辛弃疾第一次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国,见到了故国的繁花似锦。联络工作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回程的时候,义军队伍里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连云港)被叛将张安国杀害。
革命就像一个大熔炉,总能熔炼出真金,也能涤荡出渣滓,义军中身怀大义之人,也有蝇营狗苟之辈。这时,义军中出了一代叛徒张安国,他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消灭金狗,恢复中原难度太高,不如出卖大哥,立马就能变现高官厚禄来的实在。于是他跟几个同伙,趁耿京在大帐睡觉的时候,将其乱刀砍死,一时义军内部人心涣散。
由于敌情不明,很多人劝辛弃疾应该先躲起来,然后再图大事。但辛弃疾满肚子气,必欲除张贼而后快。他质问道:“躲起来,这是我们应有的做派吗?对付一个叛徒都如此瞻前顾后,我们还有什么胆魄去驱除金掳,恢复河山,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就这样,他率领50名骑兵夜袭金营,于数万敌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再一次手刃叛徒。这样的英勇和果断,可以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媲美!时隔千年,我们读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仍能感受到一股金戈振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凛然侠气,万千气概,喷薄欲出。
三、侠之大者、为民请命,为国练兵
南归之后,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奔赴,驱除金掳。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但英雄侠义的情结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被迫将手中的利剑换成了软笔,不管在何处为官,他都不停地给朝廷上书,呼吁皇帝厉兵秣马,准备北伐,重拾旧山河 。但南宋自宋高宗“衣冠南渡”以来,主和派便占据上风,君臣满足于草长莺飞的江南温暖之地,整日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温柔富贵乡里不能自拔,对于辛弃疾的北伐良策《美芹十论》、《九议》置之不理。而是让他主政地方。辛弃疾就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从此,频繁的调动,成了辛弃疾的日常生活。 他曾一度失落过,彷徨过。不过,他那一腔收复故国,拯救黎民的爱国雄心始终没有消退过。虽然为官断断续续,所从事的也是些行政工作。但那些年,辛弃疾一直在坚持他的执政理念:对属下严苛,对百姓宽厚。他对百姓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觉得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应该努力让群众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朝廷曾派他平定南方的茶商叛乱,平叛结束后,他连夜给宋孝宗写了一封信。他控诉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呼?”意思是说,基层老百姓饱受压榨,不当盗贼,他们又怎么能活得下去呢?他向朝廷建议:严格管束各级领导干部,给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
他对手下的官吏非常严格,动辄按律行事。相比之下,他对百姓极尽仁厚关怀。在福建做提点刑狱时,辛弃疾给犯人判罪,第一原则就是“宽厚”,这在福建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有一次他还亲自复审某县60多名囚犯,释放了其中50多人。
从湖北调至湖南时,辛弃疾再一次燃起了内心中的激情。可能湖南人性格热烈,剽悍勇猛,天生有着优良的战斗血统。辛弃疾来了灵感,觉得利用本地乡勇完全可以组建一支北伐大军啊。于是他这个地方行政长官,丢掉日常的行政杂务,亲自组建了一支2500人的“ 飞虎军 ”,铁甲烈马,威风凛凛。然而,这一义举却被朝廷怀疑辛弃疾私募乡勇,怀有异心。明面上不好追究什么,只好让人给辛弃疾带去了口信,说辛弃疾同志这些年实在辛苦,经皇恩浩荡,可以提前退休了。辛弃疾于是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四、侠之暮年、老骥伏枥,壮心不死
公元1182年11月,42岁的辛弃疾被监察御史王蔺诬陷,以"用钱如泥沙"之罪弹劾,随即被免去"知隆兴府"职务。自此,中年后的辛弃疾便在"带湖庄园"闲居,归隐赋闲长达二十多年时间。期间,辛弃疾只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和冲佑观等职务。大部分时间只能是"壮志未酬",过着乡民一样的平淡生活。无奈之下,辛弃疾在这段时间写下了大量"遣兴抒怀"的词作,抒发自己一生矢志不渝的报国热情。
南归一晃,已经整整40年!辛弃疾也从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成了一个两鬓苍白的老者。这里耗尽了他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却无法把初心实现。 挫折、失败是无法在轰轰烈烈中打败一个意志坚定的人的,反而会使其越挫越勇。倒是无尽的等待,容易在无声无息中消磨掉所有的锋芒。
机会却在这个时候来临了。
因"主战派"的领袖朝侘胄在嘉泰三年(1203年)被宋宁宗赵扩启用为相,64岁的辛弃疾在其推荐下再度出山,终于有望实现他的北伐初心了。辛弃疾先被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因晋见宋宁宗建言金国"必乱必亡"论,令宋宁宗一时高兴,头脑一热下,便赐其金带,加封辛弃疾为宝谟阁待制,到抗金前线的镇江当知府。
临到晚年,老骥伏枥的辛弃疾得以重用,且授军职,可以重振精神,重返战场收拾旧山河,心情自是格外明快,便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在登临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辛词的巅峰之作,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强烈的北伐抗金、实现山河一统的爱国情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谁知,这只是昙花一现,辛弃疾最终还是没能再上战场,与金军真刀真枪大干一场。在谏官谗言毁损下,激昂的辛弃疾一下被贬,立即被改任为朝散大夫之类的虚职。
就在辛弃疾郁郁寡欢中,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 ,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的“驱除金掳、恢复河山”的千古侠客梦想终成空。辛弃疾的一生,像极了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仁人侠士的缩影,在每一个山河变日、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不都是一直在踯躅独行中呐喊吗?
5. 铅山县辛弃疾的历史文化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原本是宋朝官员,靖康之变时宋朝南渡,辛赞因为族人太多无法南迁(累于族众),于是就在金国为官。但祖父一直教育辛弃疾,若有机会一定要效忠大宋抵抗金人。辛弃疾从小就目睹了宋朝子民在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南侵,此时在其后方被凌辱了几十年的汉族人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宋高宗非常赞赏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23岁的辛弃疾正式步入仕途。年轻的辛弃疾一心想抗金北伐,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的战略方针。
更由于他是“归正人”(从沦陷区回归宋朝)所以接下来十多年朝廷主要把辛弃疾派到江西、湖南等地负责整顿治安。并且官位一直不高。
淳熙七年,41岁的辛弃疾也意识到了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官职也被罢免。于是他修建庄园,开始了闲居生活。
之后辛弃疾多次重新归朝做官,可仍然屡受排挤,多次被罢免。
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处置秦桧,追封岳飞,发动了开禧北伐。韩侂胄起用64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后,在一些主和派谏官的攻击下,辛弃疾被贬为朝散大夫。
四年后,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但在赴任途中一病不起,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朝廷得知消息后,追赠辛弃疾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生前最高官位)。
他一生被任免37次,罢免后又起用,起用又被贬官,这背后是他殊死力荐北伐抗金的壮志难酬。更值得感慨的是,虽然多年的北伐提议失败,但是若朝廷要用我,即使已经68岁年老多病,也要赴任领兵北伐,弥留之际,却仍在高呼“杀贼!杀贼”。
6. 辛弃疾 铅山
48岁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死后葬在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7. 辛弃疾跟铅山有什么关系
表示的是作者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一、诗词格律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思想内容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8. 辛弃疾闲居铅山
是南宋陆游写的。
1.出处说明
莫笑
出自陆游的《莫笑》。原诗文如下:
莫笑穷阎叟,人生亦已稀。众中容後死,险处得先归。初服还韦布,晨飧美蕨薇。床头周易在,拾此复畴依?
2.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9. 铅山河口古镇 辛弃疾
辛弃疾是镇江历史文化名人,但是,辛弃疾不是镇江土生土长。在江西信州安家之前,他在镇江居住的时间无法精确计算;在镇江知府任上,他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严格说来,他是京口驿的一个过客。但辛弃疾与镇江有着不解之缘。镇江古称京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有研究者考证,辛弃疾归宋之前与朝廷的接洽,就往还于京口;南渡之初,他的往来交通都经过京口。
他在南渡之后建立的爱巢就在京口,由于镇江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他一向把这里看成是抗金复国大业的出发地。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辉煌的振起,是在镇江府。辛弃疾是当之无愧的镇江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的性格,与镇江的城市性格有着某些契合。
10. 辛弃疾在铅山留下多少词作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鉴赏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被邓广铭收集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编于光宗绍熙五年至宁宗嘉泰二年之间),这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这首《卜算子》就是他这时写成的。
题曰漫兴,是罢官归田园居后的自我解嘲之作,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胸中有郁积,腹中有学养,一触即发,一发便妙,不可以寻常率笔目之。此词通篇都是在发政治牢骚抒发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失意,但上下两阕的表现形式互不相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