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敦煌阳关景区阳关烽燧(阳关烽燧遗址)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17 18:55   点击: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阳关烽燧遗址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2. 阳关烽燧是哪个朝代的

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阳关简介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乡境内,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唐代诗人王维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使阳关名扬千古。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

3. 阳关烽燧介绍

阳关景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处,是由汉唐历史遗迹、大漠自然风光、生态农业观光以及阳关博物馆等景观构成的具有文化价值型、旅游观光型、休闲体验型等多类型的特色景区,于2006年9月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阳关是丝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门户。阳关声名远播,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更令人对阳关心驰神往。如今,阳关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代表性遗迹之一。阳关、玉门关和汉长城,是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敦煌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阳关景区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的双重景区。景区内历史遗迹遍布,文化内涵丰厚,分布有阳关遗址(位于古董滩)、阳关烽燧(墩墩山烽燧)遗址、丝绸之路南道遗迹、唐寿昌城(汉龙勒县)遗址、汉渥洼池遗迹、古塞墙遗迹、古墓葬、古窑遗址等,展现了丝绸之路文化、两关长城军事文化和边塞地区民族文化的风貌特征。景区及外围自然景观独特,堪称中国西部大漠绿洲地貌的典型代表。戈壁沙漠苍茫无垠,南湖绿洲翠玉镶嵌,沙生植被带如彩带飞舞,阿尔金雪山巍然遥挂南天,更有海市蜃楼幻景,为大漠增添了奇幻神秘的色彩。仿汉建筑风格的阳关博物馆,古朴典雅,雄伟浑厚,与周围的汉唐历史遗迹及大漠绿洲景观相映成趣,古今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

景区向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讲解、旅游购物、区间特色运输、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游客除参观文物古迹外,通过参与持牒出关、骑射练兵、乘坐仿古战车、走阳关大道、游丝路古道、研学旅行、沙漠探险等旅游活动项目,可深刻体会阳关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风土人情。

4. 阳关遗址介绍

1、位置不同

阳关与玉门关两者位置不一样,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阳关在玉门关的南面,因为古人以南面为阳面,所以阳关得名“阳关”。

2、景色不同

阳关主要是当时的关隘,当时真正的阳关仅存一点了,虽然现在也有许多可看的,但是基本上的景点是后来新建的。

而玉门关附近还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大方盘城,还有汉长城遗址,这些都是更为古朴的所在。玉门关附近的这一段汉长城是北段长城中汉长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段长城,很有观赏价值。

3、在古代的作用不同

阳关是古代陆路对外的交通要道,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阳关县城,规模壮大。

玉门关主要是张骞通西域后,新疆的和田玉通过这个关口才能进入中原地区,所以也叫“玉门关”,它除了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口,还是汉长城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5. 阳关烽火台遗址

长城离我很近,就在家乡临洮城北不远的地方。长城离我很远,早就横亘在先秦历史的峰巅。临洮以先秦战国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

如今,我来到了临洮新添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嘴,这就是长城西端的起首之地,一个史书上赫然耀目的地方。我站在这片洮河东岸隆起的高地上,初冬正午的阳光照耀着苍茫的山岗,照耀着山下辽阔平坦的沃野、还有我独立的身影和无尽的思绪。

这里东临深谷,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残存的古长城遗迹就在身边,清晰可见,历经漫漫岁月风雨的洗礼,但黄土夯层还是十分明显。我随手捡起一片掩藏在泥土中灰暗的陶片,捧在手中,好似触摸到了长城的体温,感受到了那冰冷而又灼热的气息。

相传,这里也是秦公子扶苏母亲面对西方,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望眼欲穿的母亲并未等到儿子归来,消息传来,儿子死在了洮河西边的营地,从此那地方被称为“太子寺”,也就是太子死的地方。每当晴空万里,人们站在望儿咀上西望,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眼帘。

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许多的文化古迹早已灰飞烟灭,有些遗迹赫然在目,古长城的遗迹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它们是一部刻画着历史的书籍,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前人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它们是一页刻录着岁月的唱片,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激越涛声。

万里长城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真是看尽了前朝后代的兴亡,饱尝了千余年的雨雪风霜。到今天,它虽然已失去了国防上的重要作用,但它的雄姿,却依旧巍然屹立在祖国的北疆。

长城显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与巨大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从古以来就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实地展示了体现这种战争思想防御工程中的各种战术思想。

1991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临洮杀王坡作为秦长城的起首之地,赫然出现在篇首,一时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瞩目,临洮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顷刻间闻名全国。

望儿嘴就是杀王坡上的一座高岗,秦长城起首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如今高压输电线的铁塔周围,明显的夯土层,犹如一页页发黄的史书,记录着那段浩大的工程,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万里长城举世瞩目,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纵观历史,中国的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长城史,无数民族的纷争都在围绕长城进行着。今天的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也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热点。

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和秦都通住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千百年来临洮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秦国把临洮作为经营吸纳少数民族的地区,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王昌龄的《塞下曲》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汪遵写有:“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无不说明着长城的尤其重要。

战国秦长城从临洮县境的新添镇三十墩洮河边的南坪望儿咀抬起龙头,再蜿蜒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于内蒙古准葛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

临洮境内秦长城遗迹众多且十分明显,从长城昂首西起的望儿咀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湾,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地,共五个乡镇约九十华里,城墙残壁若断若续,犹如起伏游动的长龙,其龙脊均居高临下,御扼关键。“望儿咀”、“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万长岭”、“城墙岭”、这些镶嵌在龙脊上的烽燧关隘,至今在临洮残迹犹存。

据专家考证,临挑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是典型的战国瓦。长城坡曾出土一页瓦片,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羌人所居地的农业生产。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

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化雨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的临挑秦长城已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还保留跟长城有关的地名,但城墙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秦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虽然伤痕累累,但不屈不挠、巍峨耸立的雄姿,依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二十多个世纪过去了,从这里开始的那条雄伟的古长城,像一条腾跃的巨龙,以其非凡的姿态起伏于北方的大地上,烽燧、城障、关隘,共同构成了它宏大、壮阔的气势。

站在杀王坡的望儿嘴,眼前一次次浮现出长城穿越华夏群山峻岭、巍然屹立的雄姿。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感到了伟大,因为我就站在万里长城的龙首啊,许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一齐涌上心头。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一方厚土,我感应着历史的脉搏,胸中充满了希望。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功用,但作为文化遗迹,在不断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