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成都卧龙山在哪
梓潼的景点七曲山大庙、七曲山风景区、两弹城、文昌宫、关帝庙等。
1、梓潼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东北方,介于东经104°57′16″—105°27 ′35″,北纬31°25′27″—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千米,南北长约52.5千米,总面积1443.92平方千米。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昭襄王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汉文化、三国文化、汉唐文化、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和以国医圣手蒲辅周为代表的中医文化。
2、梓潼县位于绵阳市东北方,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县境东西宽约35千米,南北长约52.5千米,总面积1442.32平方千米。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于1982年制定的《四川地貌区划》,界定梓潼县境域属四川东部盆地山地区盆中丘陵区与盆北低山区的结合部,系“红色盆地”范畴。县境西南属盆中丘陵区,县境东北属盆北低山区。
3、梓潼县地质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川北古中坳陷低缓构造区,为新华夏第三沉积带的川北台凹构造体系。东南临近川中古隆平缓构造区,西南界临川中新坳陷低陡构造区,西与龙门山台缘褶皱凹陷带毗连。梓潼大向斜是境内主要构造。轴线自县境东北的建兴、演武、马鸣入境,经县境中部,成弧形沿龙门山走向,由东北向西南延展,进入江油、游仙、涪城,再经安县花荄而南向华没闭合于成都平原,全长150千米以上。
2. 云南卧龙山
沂南卧龙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为60元每人,1.1米以下儿童及65周岁以上老人门票免费。沂南卧龙山风景区在临沂沂南县境内,是AAAA级风景区。有卧龙源、八卦阵、姊妹亭等景点。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卧龙山风景区内狭窄深邃。洞中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也有前人刻制的“奇观、宝、佛、忍、慈、善”;有山泉流水、圣井仙液,也有瀑布连天;神秘的龙潭虎穴更是让人毛骨悚然。几十万年自然形成的石佛像雄伟壮观,惟妙惟肖,石乳、石笋、石花和乳珊瑚不计其数,点缀洞内,令人拍手叫绝。
3. 卧龙山介绍
中国有几十座卧龙山,福建长汀,海南,河南南阳卧龙山等。
4. 卧龙山在哪个地方
1、白石山,在太行山的最北端,最高峰是佛光顶,海拔大概有2096米,该地一年四季皆是美景,展现了祖国美好的山河。
2、大茂山,也被称之为是神仙山,这是太行的一座主峰,特别雄险奇秀,山顶经常会有云雾,仿佛是仙境一般的地方。
3、狼牙山,在太行山的东麓,该地奇峰林立,山体雄浑,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地方,因此让这座山闻名于世。
4、虎山,位于曲阳县的北部,山里植被特别茂密,是景色非常优美的自然山水景区,这里的自然生态保护的很好。
5、庆都山,这座山周边比较平坦,山体似卧龙一般,很有帝王之气。其山顶特别平坦,山林里面的植被很多,空气非常清新。
6、百草畔,百草畔景区素有“太行山中的绿色明珠”之称,主峰海拔1983米,为野三坡境内最高峰,景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保存完好,遮天蔽日的森林与千姿百态的石林相融合,山地风光独具风采。
7、白银坨,白银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顺平县境内,是保定市西北部第一道高峰区,山高、谷深、林密、水美。一年之中五个月鲜花盛开。被誉为“五彩山”。
8、云蒙山,因山中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蒙山,它总面积40平方千米,由77道山峰 33道峡谷组成,顶峰海拔1120米,是看日出 看夕阳 云海的好地方。
9、青虚山,青虚山主峰海拔998米,因“四时之气清而熙,界入虚空,超然物外”而得名,三座主峰和十几座峰林构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0、百里峡,百里峡景区位于保定市涞水县三坡镇,十渡景区西侧,距离北京市中心的车程约150公里,是野三坡风景名胜区内最重要的景点。百里峡景区以狭长幽深的峡谷为主,来此可以观看壮观陡峭的峡谷山势,欣赏谷内的溪流、瀑布等。夏季时,景区里十分清凉,也是避暑游玩的好地方。
5. 四川卧龙山在哪里
广德寺位于遂宁城西1.5公里的卧龙山麓,是川中佛教胜地,系唐开元以来著名古刹,被誉为“西来第一禅林”。全寺占地47666.67平方米,古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寺依山而建,方向300o,座西北朝东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分布,自麓至顶,揭殿九重:圆觉桥、哼哈殿、圣旨坊和碑亭、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法堂、三官殿、佛顶阁;中轴线之东有千佛楼、燃灯殿、千手观音殿等;中轴线之西有观音殿、轮藏殿、善济塔、玉佛殿等。大小殿舍二十余幢,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唐宋建筑布局风格。
广德寺,原名石佛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东川节度使杜济礼请克幽(无住)禅师来遂住持,开山阐教。寺大历年间名保唐寺。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六月,敕令大规模修建庙宇,赐名“禅林寺”,赐无住禅师紫衣,号“克幽禅师”,令颜真卿书寺匾额。德宗建中初,赐名“善济院”。贞元三年(787)克幽坐化圆寂,其徒原善为师装龛建塔。武宗会昌五年(845)诏令全国灭佛毁寺,“禅林寺”成瓦砾废墟。宣宗大中元年(847),克幽再传弟子法全募化重建。刺史王简重建“舍利塔”(俗名肉身塔)。昭宗天复三年(903)四月,敕赐“再兴禅林寺”名。
五代寺制大体仍旧。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敕赐寺名为“广利禅寺”,又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一颗(今存寺内)。哲宗元佑年间,开始改建“舍利塔”,安岳县知县赵嗣业撰有塔记并书篆。徽宗崇宁二年(1103)赐克幽(无住)禅师谥号“慈应大师”,塔名“善济”。当年正月初八塔落成(即今善济塔),遂州转运判官谢瑾撰有《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十月,敕赐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大师”。淳熙元年(1174),敕令尚书省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郑闻到寺建圣旨坊,竖刻碑文于山中(即今之宋代九龙碑),上镌有唐宋七次敕封的年代。
元代战争不休,殿阁局部遭到毁损。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开始重建,至宣德年间历六十余年而寺庙规模初备。英宗正统至宪宗成化年间扩建。成化年间,于圆觉桥北建金刚殿(即今哼哈殿),壮列八字山门,又于金刚殿和天王阁之间建翼形之“圣旨坊”(即今圣旨坊),东西作二亭以护碑志。至此,广德寺成现今格局。武宗正德八年(1513)赐名“广德寺”。明代的广德寺,僧众千余,寺宇宏伟,甲于西蜀,主领川、滇、黔三省三百余山。明末战乱纷纷,寺庙毁坏,僧人无存。
清康熙时外省僧众来遂定居,重新培修扩建。佛教的临济正宗、曹洞宗、临济岔派各占殿堂一部分,形成三堂共管广德寺的局面。各堂自置田产,自建庙宇,以师传徒,各自继承。东法堂于百子殿侧建藏经楼,上法堂于三官殿上建佛顶阁,西法堂于大悲阁前建玉佛殿。
民国年间,三堂仍旧,但寺中殿宇常充作驻军营房。
1951年土地改革后,寺庙被征收。嗣后,区公所、学校、医院等单位相继驻入寺内。1983年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广德寺移交文物部门管理使用。1985年11月,遂宁市委、市府落实宗教政策,以遂府通(1985)02号通告,公布其为开放寺庙。1988年5月,市文物管理所搬出,将广德寺移交给广德寺管理委员会使用至今。
保护范围:东以庙前广场牌坊为界,南以戒堂和玉佛殿南侧围墙为界,西以佛顶阁西侧围墙为界,北以Ⅱ号厢房北侧围墙为界,占地面积为3.3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分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和Ⅱ类建设控制地带两类。Ⅰ类建设控制地带:东以魔芋坡山脊线为界,南以广积堰南侧河岸为界,西以卧龙山山体330高程线为界,北以环绕卧龙湖330高程线为界,占地面积为65.8公顷,Ⅱ类建设控制地带:东以庙前广场东侧道路为界,南以戒堂和玉佛殿南侧围墙向外延伸45米为界,西以佛顶阁西侧围墙为界,北以卧龙湖湖坝为界,占地面积为12.6公顷。
6. 卧龙山在哪儿
苏州没有卧龙山。
卧龙山的传说 在溧水区有一座山叫卧龙山,是溧水人应该知道,它位于老群力乡的蒲杆村南面,不算高,海拔大约有200米高度,魏延数十里。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一神龙受皇天之命,降临此地,为人间消除灾难,乡民们方得安居乐业。为了千秋万代不再遭受苦难,乡民们便乞求仙龙永远镇守此地,以保太平。见到乡民一片诚心,仙龙便化为卧龙山,永驻于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