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武汉旅游古迹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6-21 15:20   点击:23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武汉旅游古迹

1.瞿家湾镇:瞿家湾镇位于中国湖北洪湖,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属于温带多雨气候,著名的景点有洪湖蓝田旅游风景区和瞿家湾明清一条街。洪湖美食有红烧野鸭肉质肥嫩香酥,非常好吃。

2.上津古城:上津古城是湖北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古城,地址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那里建筑风貌和格局都保存较好,现为清代城址。著名景点有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戏楼和南、北会馆以及天主堂等景点。

3.七里坪镇: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古镇的著名景点有长胜街遗址群和红四方面军诞生地以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九焰山古兵寨等,当地土特产有煨葫芦、红安荆芥、板栗等。

4.刘家桥村:刘家桥村位于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这里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刘家桥古民居始建于明崇祯三年,刘家桥古民居采用特点鲜明的徽派建筑,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雏形。刘家桥村被称为楚天民俗第一村。村里面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工具比如纺车和花轿以及石碾等。

5.唐崖土司城址:唐崖土司城址是湖北最值得去的美丽古镇,这个镇地址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文物遗存有石牌坊、土司墓葬、石人石马以及一些文化遗物如金器和印章以及瓷器等。

6.上庸镇:上庸镇位于湖北省竹山县,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是古庸国都城和先秦上庸郡治所在地以及有3600多年的历史了。著名景点有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比较有名的有划龙船和玩龙灯以及皮影等。

7.黄花涝:黄花涝是湖北古镇排名榜中一个特色小镇,地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这里的商代沿河古石坡和清代古墙壁以及古码头、三国古墓、明末清初居家古屋等多个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很多,让人流连忘返。

8.客店镇:客店镇地址位于荆门市钟祥市客店镇邵集路5号,是湖北省旅游明证。这个镇著名景点有黄仙洞、娘娘寨、八折河、葛文化风情园等,名优特产是葛粉和云雾茶。

9.柏泉古镇:武汉柏泉古镇是楚文化发祥地。有夏商文化遗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名胜古迹30多处,目前仅存的名胜古迹13处之多。这里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四季分明。

10.赤壁羊楼洞:赤壁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了。这个镇上有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旅游景点有将军寺,赤壁羊楼洞是6大古镇之一。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上津古城:上津古城是湖北保存比较完整的一个古城,地址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那里建筑风貌和格局都保存较好,现为清代城址。著名景点有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戏楼和南、北会馆以及天主堂等景点。

二、武汉的旅游文化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什么风俗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武汉有什么风俗

武汉的节日风俗

1、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2、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3、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

4、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

5、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武汉过年的风俗

除夕: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春节期间,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武汉有什么风俗

武汉的汉剧文化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的角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

汉调在中国戏曲史上最重大的贡献是直接孕育了我国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岁生日,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湖北汉调艺人亦随徽班“北上”,徽汉相互影响,同时吸取北京的秦腔及昆腔,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皮黄”班,“二黄戏”。从声腔、板式、乐器、语音、剧目、演员、服饰、砌末等形成了一个上至清王朝慈祥太后所“独喜”,黎民百姓所“同赏”的新型剧种——京剧。(京剧之称,乃京城二黄班赴沪演出,由京班演变而来)。

汉剧在历史上不仅湖北一地,曾有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河派的繁衍发展。汇入汉河为主的汉调(前期亦称楚曲、楚腔、楚调等)一直是湖北首出一指的主要地方戏剧种。楚调形成之后,外省而入的昆腔(昆曲)弋腔(弋阳腔),清戏等均曾被楚调所融汇,昆曲剧目中的长短句套曲声腔,汉剧改造成平板搬演,清戏的剧目也大量改编成皮黄演唱,仅高腔未被湖北汉剧所吸取,由常德汉剧所接纳传唱。

昔日的楚调,在荆楚大地有着“一统天下”的兴旺局面。这是由于汉口一地,九省通衢,占地势交通之利,因居于华中而四通八达;又因经济商贸物质,经与荆、襄、府、汉四大支流涌入汉水与长江交汇之汉口,商贸经济带来了地方戏曲的兴盛。地方戏曲的兴盛也推动经济的不断繁荣,“货到汉口活,戏到汉口红”,成为经济与戏曲共同繁荣的形象写照。

经过四百年的发展,汉剧已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记忆,也是具有传承性的特色文化。随着汉剧渐渐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它就成了一种较为人熟知的文化现象。汉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去认识汉剧事物,了解古典戏曲文化的精髓,研究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生活。同时,汉剧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部分内容,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作用。

三、武汉旅游记

武汉江汉路游玩地方推荐:汉口水塔、国民政府旧址、江汉关博物馆、吉庆街、武汉美术馆、阿列克桑德聂夫教堂、上海路天主堂/圣若瑟堂、上海邨、六渡桥、汉口江滩、平和打包厂、黎黄陂路、兰陵路、湖北省博物馆等。

四、武汉著名旅游

1、在宝藏露营地野餐,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中国光谷高新大道。

2、二妃山,二妃山花海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凤大道与博雅湖路交叉口西北460米

3、兰亭公园,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一路与书博东路交叉口西50米

五、武汉旅游简介

1、汉口江滩

“亚洲第一大江滩”——汉口江滩,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武汉市区北岸,是集旅游、休闲、健身、绿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公园,面积160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景区相望。有着“金外滩”的美名的汉口江滩,自开放以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千万人,是武汉市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2、汉口大道观

大道观是武汉著名的道教宫观,历史上曾与武汉长春观、玄妙观、武当宫合称为“武汉四大丛林”。原位于汉口利济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扩建为十方丛林,为武汉道教四大丛林之一,以道教音乐闻名道教界。2004年冬,迁址至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磨山。大道观主要建筑有郊天坛和武圣庙,武圣庙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而建,古色古香,道教氛围浓厚,是东湖十大景点之一“天坛晨曦”的重要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六、武汉历史旅游

黄鹤楼特点:黄鹤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各不相同。底层为高大宽敞的大厅,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

关于黄鹤楼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1、因为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面八方」,即四边套八边形,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形如展翅的仙鹤,再加上楼上所覆为黄色琉璃瓦,故名「黄鹤楼」。

2、还有一种说法是受黄鹤楼的选址所影响,黄鹤楼建在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古代人将「鹄」「鹤」两字通用,所谓的黄鹤楼,其实就是黄鹄楼。那么黄鹄又是什么动物呢?黄鹄就是大家熟知的天鹅。因为天鹅嘴的根部有赤黄色的瘤,被古人称为黄鹄。

3、另一种说法是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位辛姓妇人在山上卖酒。有位道士经常从她的酒铺前路过,这位道士生得高大俊逸,仪表不凡,可是衣衫破烂。道士时常向辛氏讨酒喝,从来也不给钱。辛氏心地善良,性格豪爽,从来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就这样,道士成了辛氏的常客。有一天,这位道士突然对辛氏说,我喝了你上千杯酒了,没有付酒钱,这个恩情我一定会报答。他从竹篮里拿了一只橘子,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色的仙鹤。他告诉辛氏,今后有客人来饮酒,只要拍一拍手,仙鹤就会从墙上下来为客人跳舞助兴。说完,道士就消失了。

辛氏知道自己遇上了仙人。她依言行之,果然有鹤自墙而下翩翩起舞,此后辛氏的酒铺门庭若市,辛氏大富。十年之后,那位仙人又来到辛氏的酒铺,把酒相谈,非常快乐。仙人离开时,抽出腰间的铁笛演奏曲子,乐曲的声音非常美妙,听的人如痴如醉,仙鹤也随之飘下墙来,仙人跨上仙鹤,吹笛远去。

辛氏此时已经富甲一方,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她专门建造一座仙气缥缈的高楼,起名为「黄鹤楼」。

七、武汉旅游概况

武汉好玩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