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山西于成龙景区(山西省于成龙文化研究会)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2 16:40   点击:15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山西省于成龙文化研究会

于姓始祖是周武王之子

        对于于姓的起源,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于氏文化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于敏欣说,目前各方比较认可的是三支。

          第一支由姬姓而来,是周武王姬发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大举分封诸侯,西周初年,周武王把他的一个儿子封在了邘国,这个儿子被称为邘叔。后来邘国被灭,邘叔的子孙、臣民就用国名当姓氏来纪念祖国,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姓于。历史上,这也被视为于姓的正宗,这一支于氏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

        第二支是出自古时的复姓“淳于”,唐代为避讳皇帝李纯的“纯”字改成了单姓于。历史上,淳于公的子孙 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宪宗李纯即位时,为避讳“纯”字与“淳”字同音,复姓淳于改成了单姓于。到了宋朝,一部分于姓恢复了淳于姓,但也有一部分人没有改回去,就形成了这一支于氏。

       第三支则是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本是山东的于姓人,后来随着鲜卑改了姓,到孝文帝时施行汉化改革,他们又恢复了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改过来的,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后世于姓,基本是尊邘叔为于姓得姓始祖。”于敏欣介绍。除这三支外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人归化到汉地后,被皇帝赐姓“于”,这部分人的来源就复杂一些了。

2. 山西省于成龙文化研究会会长

单田芳评书“三侠剑”后面的小侠客在“连环套”中出现。可以理解为《三侠剑》是《连环套》的前传,《连环套》是《三侠剑》的后传。

1、单田芳,1934年出生于营口市,中国河北保定市涞水县(一说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系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评书四大名家之一。代表作品有《隋唐演义》、《乱世枭雄》、《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

2、《三侠剑》,长篇武侠小说,由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清康熙年间,黄天霸的先人们以胜英为首的侠客们替天行道,扬善除恶,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一帮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常身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群雄的帮助下,大破莲花峪、棍扫萧金台、智取冲天岛、血战黑水湖、剑扫金刚擂、五打莲花湖、大闹澎湖、大闹巢湖,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势力,逼迫澎湖御王张其善自杀,并促使台湾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台湾回归祖国。

3、《三侠剑》故事自"明清八义"开书,胜英年轻时因金镖误伤八弟秦天豹,与秦家结下"梁子"。三侠剑故事结束,后边小侠客们将在《侠义金镖》《连环套》中出现。

3. 于成龙是山西哪里人士

山西永宁州。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被康熙帝称赞为“清官第一”。

于成龙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抚吴兴祚向朝廷举荐于成龙,称为“闽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简”于成龙为畿辅直隶巡抚。于成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担任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逝于任上,享寿66岁,后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的爱戴。著有《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4. 山西廉吏于成龙

  电视剧《于成龙》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视剧,历史上的于成龙,被称为一代廉吏。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于成龙虽身负多职,但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他到那时,条件实在是艰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针,在罗城任官三年。期间,他把罗城治理的非常好,从荒无人烟到后来的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让于成龙非常的欣慰。   于成龙的突出表现,让两广总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视。并于康熙六年推荐于成龙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他到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合州人口骤增,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是感到荣幸,之后被提升为湖广黄州付同知。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时还兼任着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绩,后又被提升为“卓异”。在他被提为卓异后,恰巧在这时出现了“三潘之乱”。在这期间于成龙临危受命,十天内就平定了一场动乱。之后他随即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这时又是于成龙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二十余天的暴乱中,他将暴乱首领何士荣擒获,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乱。于成龙的果敢与智谋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后又连续的将他升职。至康熙二十三年时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故居是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如今还能在那里找到70多名于氏后人。他们勤劳朴实,牢记祖训,一直延续着于氏家族的“孝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尽”等家族风尚。现今于成龙故居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住着于成龙的第十一代世孙。   在方山县境内被发掘的于氏文物有80多件,征集到关于于成龙的民间故事有100多篇。现如今于成龙故居、家祠、墓地等都保存完好,这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保存最为完整的遗物之一。于成龙清正廉明的事迹流传民间,人们提及他就非常崇拜。尤其是在方山和吕梁一代更为盛传。于成龙的事迹在他故乡流传的同时,也激励着当地的人们要像他学习,要做一个清白于世的好人。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勤恳恳,都是受于成龙的事迹所影响。于成龙一生节俭,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体现。他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现如今于成龙的故居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之一,方山县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断的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于成龙的故居可谓是不二之选。

5. 山西省于成龙故居

于成龙故居对联

上联:历仕甘棠随地荫,

下联:两江清节至今传

在于成龙故居图片中没有找到“日有三餐足矣为百姓造福千金何用”这句上联。

与这句上联相似的对联如下(但不是于成龙故居中的):

日有三餐足矣,千金何用;

身居一榻行了,万物可抛。

6. 清朝山西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7. 山西于成龙酒业有限公司

山西于成龙酒业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3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张旭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白酒、果酒、,露酒等。

8. 山西于成龙纪念馆

1,刘胡兰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村南,东濒汾河,西接太汾公路。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建筑总面积8400平方米,1957年刘胡兰烈士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向全国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2、临县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位于临县南25公里的双塔村,东靠吕梁山脉,湫水河绕村而过。这里交通方便,东连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西与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望,是一处十分理想的屯兵之地和中转站。1947年4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后委机关在这里驻扎。旧址于2009年被命名……

3、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蔡家崖,地处晋西高原,吕梁山西麓、蔚汾河北岸。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0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晋绥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它包括山西省同蒲铁路以西的大部。原绥远省黄河以东及平绥铁路以北的广大地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