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天书院图片大全
大门应天始兴学书院冠华夏 学子频中第俊才擎宋廷
2. 应天书院名人介绍
昭义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
这就是书院的来历。
3. 应天书院位于现今的什么地方
南宋四大书院分别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及白鹿洞书院。
1、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宋兴,天下州府有学始此”。
2、岳麓书院
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
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
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3、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
唐代改为嵩阳观。书院著名的唐代遗迹、重达80多吨重的“大唐碑”(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为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五代后周改建为太乙书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太室书院”,赐印本《九经》。 宋景祐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
扩展资料:
南宋书院之盛,也和其理学发展和当时系。程颐、程颢、朱熹都是南宋的理学大师,他们的学说已儒者土人所仰慕,其弟子门人为宣传师学,兴办书院,因而,南宋书院颇兴,受到理学传习的影响。
由于书院是在学校衰时发展起来的,所以每当学校兴盛时,它就不免受到一定影响。北宋时有三次兴学之举,一次是宋仁宗庆历兴学;一次是神宗熙宁、元丰兴学;一次是徽宗崇宁兴学。
不论太学还是州县学,皆设备齐全,而且又是通向仕途的捷径,所以官府兴学,对由私人经办而补学校不足的书院是个不小的冲击。
朝廷对于办学成绩斐然之书院,亦予褒奖。太平兴国2年(977年),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知府周述说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人,乞赐九经。诏国子监给本仍传送之。至道2年(公元996年)赐额西京(河南洛阳)嵩阳书院。
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曹诚造舍150余间,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府奏其事,诏赐额曰“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8年(1015年)又赐潭州(今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额,并于便殿诏见其山长周式,拜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仁宗年间分别赐额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
这此受到赐额赐书、赐田待遇的书院,就有了官助的因素。但总观宋代书院,主要还是民间力量兴办,书院奉一人为师掌书院之教,称为“山长”或“洞主”,他们或是传一学派学术的大师。
或是地方礼聘的有声望的学者,他们授业均不受官府的节制,极似汉代私学,甚至还沿其“精舍”的名称,如纪念朱熹的“教亭书院”,原名即称“沧州精舍”。
书院院址多选在依山傍水之名胜处,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石鼓书院在回雁峰下,山青水秀。
4. 应天书院是干什么的
四大书院指的是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及嵩阳书院,这四大书院的地址分别在河南商丘、湖南长沙、江西九江,以及河南郑州,它们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还发行过有关四大书院的纪念邮票。应天府书院,还有应天书院、南京国子监等别称,这座书院是在五代后晋时期被建立起来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些文人,例如晏殊、范仲淹等人都曾在此求学。
岳麓书院也是被建立于五代时期,至北宋时期被扩大之后,在宋真宗还曾为岳麓书院赐下匾额。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时期,当时书院的名称叫做“庐山国学”,与其他三大书院不同的是,这座书院是由当时的中央朝廷设立在京城之外的唯一的一所国学。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当时的名字叫做嵩阳寺,五代后周时期才被改建为太乙书院,北宋时期正式改名为嵩阳书院。
5. 应天府书院图片
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均不在江苏境内。
1、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2、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岳麓书院门口挂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
3、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从方位格局上看,白鹿书院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白鹿书院建筑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外第一书院”之誉,并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4、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6. 应天书院的介绍
我国最著名的有三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市庐山)、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山)、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下,唐朝李渤与其兄李涉都隐居在白鹿洞,后来做了江州刺史,因洞建学馆,置田产,学者大集,以李善道为洞主,当时叫白鹿洞国庠。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知州周述上表说庐山白鹿洞有学生数千人。请赐《九经》以供学习,诏从其请,并且通过驿站把书送到。南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南康太守朱熹申请重新修建,并重制院规,使之成为很有名气的书院。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活动,也是中国教育史很重要的大事。
岳麓书院在潭州(长沙市)岳麓山。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始创建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建讲堂五问,斋序五十二间。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又扩大规模,并请求赐给《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其后山长(书院负责人)周式又请求太守刘师道扩大其居。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拜式为国子主簿。
应天府书院在商邱,当时属应天府治,因而得名。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始建,以曹诚为助教。在宋建国初期,名儒戚同文精通《五经》,聚徒百余人讲学。曹诚是戚同文的旧邻居,并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藏书一千五百余卷,以戚同文嫡孙戚舜宾为主教,所以真宗下诏改建成书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