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中文系的学生到底在学些什么?怎么学?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31 21:42   点击:252  编辑:yyns   手机版

点赞 @谢葳 的回答。

作者:公子青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3391498/answer/23536670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不明白问题还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倒还能接受,因为大家都一样。但是如果有人提出了问题的症结,我们的环境还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会更加失望。——这是我们感觉学习空洞的根本原因。

因为社会大潮方向太多,既想做学问还想挣钱,还想好好谈恋爱。其实是贪多嚼不烂的。一个时期做一个时期的事情。要有所取舍。

本科生的选择很多。它不像高中,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当很多路出现在自己面前,没有人指明道路、没有人分配时间的时候,学生会盲目,会新奇,什么都想做,却又怕什么都做不好。汉语言的部分学生还有社交恐惧症,好面子,不肯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很多人不是不会选择,而是不敢选择,因为怕选错,别人进了社团,自己不进好像是自己比别人少了点什么,会跟风、会迷茫。

别人化妆花了好多钱,我也花。别人买书花了好多钱,我也买。

这不是迷茫,这是选择困难,是害怕,不愿意自己承受选择的后果,不愿意承认自己选错了之后的结果。

想谈恋爱,不知道是找一个喜欢自己的好,还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好。

想选课,课太多,不知道怎么选,不知道哪个课程适合我。

想读书,书太多,读不过来,东一本西一本,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些都是选择困难,不是迷茫。

迷茫是不知道目标。选择困难是目标太多。


大家都知道,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并且知道,一定要拼命照一个目标去奋斗。

道理谁都懂,但是都卡在了门口:我他妈到底要选什么

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我选什么——我为什么选、我怎么选——我怎么做、我为什么要做——我能得到什么、毕业以后怎么办——我选什么

从此陷入怪圈。

汉语言的问题是,汉语言是个庞大的一级学科。而二级学科我们只有在硕士才能接触到真正的知识。本科就像是科普,而汉语言的科普更加“多”。医学、法学已经涉及到了专业范畴。而汉语言还在入门打转。这是先天性问题。

因为每门课都有大量的参考书要读,所以分散了个人学习的时间,自然也会降低个人学习的成果。而且因为导师们大多喜欢让学生先读作品,再读学术专著,所以效率会低,学生不能直接拿已有规律来使用。所以时间的耗费更长——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焦虑——根本原因是学生还没搞清楚,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的根本区别。

高中学习有强制性、要求性、指导性和标准性,大学没有,大学的灵活性让许多人在开始时无所适从,所以焦虑油然而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鼓励大家去读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的根本原因。在没有办法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去寻找所有课程的核心、根源,从而知道自己的兴趣方向,自然也有久了所谓目标。目标不是选择得来的,是找寻得来的。

在文献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张广阔的学科关系图,我们每一门课都会接触,在全部接触了之后我们的内心会告诉自己到底爱什么。

选一条研究路径,就想找寻真爱。千万人中看见一眼,那么我的余生都将为此奋斗。

我喜欢古代文学,那么我本科重点是它,我硕士、博士、博士后都读它,我余生也会不停地读。

如果在学习文献学的时候我爱上了考古学,那么我就从其他课程当中寻找考古学的内容。古代文学会涉及、历史学会涉及、地理学、目录学、金石考据都会涉及。所以我的本科重点就学这些点,在我考研的时候我目标放在考古学,考上了之后会发现我本科的东西确实有用。

如果在学习近现代文学的时候我爱了上英国文学,那么我就读这方面的书,保证其他课程不挂科,然后考研考英国文学。

就是这么简单。

爱什么就去做。


汉语言文学很容易触类旁通,它的知识脉络是一张平面图,找到自己喜欢的那片叶子,那么你就找到了你愿意为之学习一生的目标了。


题主在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觉得浪费的时间太多了,感觉大学课业太多,没人管、没人引导,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学什么,从而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焦虑导致识别困难,识别困难导致选择困难,选择困难导致迷茫。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找寻内心的真实的喜爱



我给初学者的建议,是四步走:

第一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论是自愿被中文系录取,还是只能考进中文系,都要在入学之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最重要的一点:请保持对学问的敬畏

你要先知道这个学科,教学目的是什么,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自己会接受到怎么样的训练和教育

不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位老师,请先尊敬并敬畏,不是要你点头哈腰,而是在学成之前敬畏学问本身,一字之师也好,一书之赠也罢,这是学问,不是喜好,不是对错,仅仅是对学问的敬畏。只有敬畏,才能让你慎重地对待知识学问治学方法。才能知道,自己走这条路,需要怎么走、终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第二点,预先了解中文系的开设课程,编织自己认识的学科网络

每个学校的中文系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主修课、选修课、通识课各有不同,主要是以下4类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美学、文艺学、文献学

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

温习教材与否,取决于你们自己。但是更重要的是:

你要知道每一门课讲什么,它有什么参考书。这对于参加过高考复习的学生而言,并不难。参考书,有些老师会布置,会讲授,但是更大部分取决于自己。

陈寅恪说:“我有三不讲,别人讲过的我不讲,以前讲过的我不讲,书上有的我不讲。”

我的老师也说:“教科书是让你们自己看的,我讲的重点必然是书上没有的。”

多读点数总归没有错,也许在开学之前,你已经知道你想要什么了,并且找准方向为之努力,你会比其他人领先一年,甚至两年。

第三点,尝试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选取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

很多人读汉语言都要开书单,没错,开书单是必然的。读很多书也是很重要的。

给一个小小的建议,自己备一个大概1T左右的硬盘,准备自己学会收集资料。很多书可以不必要买,但是可能会用到,所以硬盘,非常合用。大量的pdf资料可以储存。我存了一套可检索版四库全书、汉籍检索系统,勉强够用的。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给你发网盘。

我的老师在我初学的时候给的一个小小目标是:3-4个月看完这几本书,分别是钱穆的和《国学概论》,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和《中国通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事实证明老师高估我了,太难啃了,当然,现在都看完很久了。)后来我发现给初学者还是需要降低标准。自己大概撸了撸,列个表,表就不贴了。


以下是各个课程的介绍。

古代汉语

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用的教科书是王力先生的教材,开始的时候我是被这部教材震住了的。光是三十二篇《古汉语通论》就已经十分清晰了:五音、古代天文学、律吕、词曲……末尾还有曲谱。同一个学校,我学完了音乐史相关方面的内容,甚至不如这本书详细。而事实是都是本科生的普通教材。我第一次见曲谱是这部书上见的。

(不会作诗作词的,想来是这本书都没学完,王先生把常用词都贴上去了)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中语文的顺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实中求新,新而不怪。在结构系统上,五块并列,两线贯穿,全书分总论、语音、语汇、语法、语用五章。

说白了,它的编写是以现代汉语共同语为主线,以现代汉语方言为副线;在内容安排上,更偏重于思辨,本身的内容并不复杂,分析各种语言事实而已。但是!!!!想想语音学,舌叶前颚音、塞擦音……了解一下?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个不用说了,下面有。这是我的主修。

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栋霖先生主编的高教教材,当然,也有用孔范今先生的人教版。大体上,都是坚持论从史出,授课过程取决于老师,有些老师会融进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个历史事件段十分敏感,大部分老师不会随便说自己的想法,照本宣科居多,或者给些参考书自己去读。私以为孔先生还是说得比较清楚的,从梁启超到苏曼殊,到鲁叶许朱,都有专章介绍,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作家也基本有介绍,流派也比较清楚。

我的老师是“无党派人士”,所以公论颇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语言学概论

这门课的意义是在于研究人类语言共同的规律。交叉性非常明显,它不但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不同内容,还涉及到大量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去研究语言。

这门课课啃不下来,多半现代汉语和英语没学好,比如我就是,卡得极其严重。语言学的小垃圾。

因为名词太多,概念繁复,所以很多人会头疼,因为高中背书再难也不过如此了。而语言学需要思辨,死背书会非常惨。沈阳教授的《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很好入门,读起来没问题,考试很挠头……很多人看的是叶蜚声和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笔记记一堆,考试全蒙圈。

美学

大部分人用的是朱立元先生的《美学》,我还配了一部朱先生的《艺术美学词典》,他的美学真的还不错。

这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二级学科,所以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一带而过。因为它是哲学学科,主要内容是“人的审美”,从审美活动到审美经验论,有些老师上课一学期,学生只记得一堆名词,有的老师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去考哲学研究生。这是一门学科史论类课程,如果文学史学得好的学生,在看过一些美学参考书之后,会有一定的主见,处理这些概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些。

外国文学

参考书多到爆炸不是中国文学史独有的特色,这门课可以让你体会世界文学的博大精深。很多学校把这门课当选修课,因为对于汉语言专业而言,外国文学是一门拓展课。但是它应该是必修学分。

史论类课程永远是溯源——发展——勃发——现今的阐述,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两大源头和六大思潮——考试?背去吧!

我是夹杂着《艺术概论》和《世界艺术史九讲》一起看的。(我为后浪出版点个赞)

(西方文学年表是个好东西)

文艺学

我一个学弟去考了浙大的文艺学研究生,跟他比,我还没入门。

文艺学从其内容分类而言,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说白了,就是浓缩的“文学科学”。个人认为难,很考功底。再加上“比较文艺学”“中国古典文艺学”这些分支,大部分学校都是上上基础内容了事。

文献学

!!西方的目录学,东方的校雠学,在这个学科里融为一体,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和向宗鲁《校雠学》在前,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在后,还有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这些大著,还有“四库学”“版本学”皆在此炉内。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八个字是校雠学的目标,也是文献学的目标。我当初去问老师,老师说没有一节课解释不清楚这八个字,然后我去查了《说文》,将这八个字的意思一一查出来,大概理解为“将过去的学术、文献、治学方法,考证、辨析得像镜子一样清楚。”

很多教材会使用《文献学概要》,杜泽逊先生的著作。讲得很详尽,从文献的定义和门类,到文献的使用手段,已经涉及到了恢复文献修缮文献的手段。我最爱读此类书,也最爱与人讨论。当然被人说是菜鸡是家常便饭。

陈奇猷先生《吕氏春秋新校释》引高诱注:阴康乃陶唐之误。正是校雠学的功劳。

其他课程不必再多说。读书非为他人而读,张载的横渠四句因为抖音烂了大街,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赠联更值得玩味:

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

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千古学问,一以贯之。荆卿任侠,挥刺秦之利匕;嵇康雅正,奏广陵之绝响。做学问当如此,为人亦当如此,莫问前尘何悔,但求今生无愧。这是读书的体会,也当是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体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