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语言的缺点(各种语言的优缺点是什么?)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9 20:55   点击:9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各种语言的优缺点是什么?

所谓「孤立」「屈折」(不是『曲折』)「黏着」是构词的形态学划分,描述的是词语、语素之间的联系,和『语言难度』、文字、发音没有任何联系

并且按这样分类,每一类语言中的共性实际上特别少,非要说「屈折语」怎么样、「黏着语」怎么样,接近于探讨动物习性时不探讨别的却凭借动物有几只脚来概括这种动物的习性,这自然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现在已经很少提起这种形态分类了,因为对研究没有什么比较大的实际意义。

至于说「日语构词能力差」,我建议去学一下日语。

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三、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比有何缺点,有何优点?

人家问优缺点,结果你们只说优点。。。

四、想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什么弊端吗?

谢邀。大三学姐来回答下这个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非师范),这学期刚结束,昨天把专业书卖了,接下来准备跨专业考研。这个专业当初是自己选的,但三年体验下来,还是有很多不符合个人期待的地方。所以我的回答只从个人角度出发,有一定主观性,仅供参考。

从专业本身来说,首先是卷。如果你选了这个专业,并且有考研深造的打算,不保研的话难度系数很大。我学校是一个综合类211,比较重视文学专业,也有硕博点。许多校内学生喜欢考本校,觉得上岸几率更大些。但是随着考研内卷越来越严重,分数被卷到了接近离谱的程度。去年,一个本校女生初试408分,都没进得了复试。为了竞争那几个招生名额,真得要褪层皮。并且,因为这个专业本身的入门技术含量并不高,修行主要靠个人,所以吸引了很多考研跨专业和专升本的同学。文学类学生除了要面临本专业选手的竞争,还需要规避被一些应试能力强的跨专业同学弯道超车。每年这种事情都屡见不鲜。

其次,如果你选择了这个专业,大学四年,需要你严格要求自身,该读的书不能落下,读完要形成自己的思考,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刚需),而这恰恰是很难的。就算冷板凳坐了很久,没有一定的量变和天赋,也很难引起质变。汉语言文学绝对不等于语文,读书、看文献也绝对不等于看小说那么简单。对于大部分不主动思考、探究的人来说,学了四年也没弄明白怎么写一篇专业性论文很正常,最后也就泯然众人,失去进一步深造的能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不实用,是真的不实用。如果仅仅着眼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找工作的时候会很麻烦,你会发现你没有实用的技能,也就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状态。这也是我最难受的点。如果你不钻研学术,选择在体制外就业,就得从头开始、摸爬滚打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汉语言文学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做,但都不专业,也有被替代的风险。因为你没有核心技能,你的饭碗不是握在自己手里,所以没有资格和人讲价。而体制内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汉语言文学方便考公务员、当老师之类,已经此时非彼时了。公务员考试的选拔难度,已经不消我多说了。好一点的公立学校招聘要求,建议在选专业前了解一下,弄清楚师范/非师范的要求,趁早考到教资。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适合作为爱好,不适合作为专业来系统学习。毕竟把理想、热爱与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的人还是少数,还是要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再做决定。

五、中国当代文学的短板在哪里?

我个人读莫言、余华、贾平凹他们这代人的作品,老觉得他们没啥文化,脑回路不像个知识分子(感觉好像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不是说他们写的不好,而是整体的呈现面貌没文化,既没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润感,好像也没有接受到西方文学的教育,尤其是跟老舍、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这批作家比,这个缺点特别明显

二是行文上泥沙俱下,这是一个说烂的毛病,对汉字本身的开发程度很低。 我始终觉得文学某种意义是文字的学问,尤其是汉语这个特别强调声形韵律的语言

三是魔幻现实主义太过头了,简直随便翻开一本都是这个套路,恨不得把“许多年后…”写在封面上

四是描述苦难阴暗肮脏的篇幅太大,太多了,当然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个。但问题是,虽然他们对黑暗的思考确实很深刻,但相比之下,对有闪光有希望的地方描写的就很肤浅,看下来就觉得有时候该出来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写出来,很惋惜

最后是跟社会很割裂,题材还是那段历史,那个社会,那个乡土。我们城市化了这么久,在文学作品里却看不到写关于这些的。

我们的社会大众,主要还是在看一些质量很一般的作品。通俗小说尤其还有网文,虽然有一些好的故事,但写作的手法却非常拙劣,思想很浅白。直白的讲,就是严肃文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责任。

六、谈谈我对文学语言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的不同的时期,一是萌芽期,史传和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尚书》是第一部史书,《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天体的生成和运行(盘古开天辟地),人的产生(女娲补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人与人的斗争(炎黄之战),传说则包括: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干将莫邪),山川名胜传说(雷峰塔,西子湖),风俗习惯传说(嫦娥奔月)。处于这一阶段的作品并不符合小说文体的基本条件,但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雏形期,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魏晋时期流行魏晋风度,包括:谈玄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与欲,雅量)。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也与时代之风息息相关。志人小说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表现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轶事。志怪小说写神灵鬼怪以及妖异怪诞之事,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殃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小说包括了奇特的想像,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小说仍具有原始色彩,但对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标志是唐代传奇小说。兴起的原因可概括为:唐代生产力的发展,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科举制度的积极推动,这个时期,作家从“无意为小说”转变成“有意为小说”,内容也进行了更新,主要表现人间现实,在艺术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唐时期有官场讽刺小说,例如:《枕中记》,《南柯太守记》,和爱情小说,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晚唐时期流行剑侠小说:代表作如《谢小娥传》,《聂隐娘》。

第四阶段是转折期,在宋代文言小说逐渐转向白话小说,也就是宋代时期话本小说的开始。话本的体制包括:头回,入话,正话,收场诗。从文言到话本的转变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明代出现了拟话本,代表作是”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五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有:以诗词作起或作结,小说正文前有入话,保留了话本的特点,很多章回小说,包括“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大部分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例如《三国演义》由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等史传民间小说以及民间讲唱小说演变而来。水浒传的前身则是《宣和遗事》。

七、如何评价文言文语言的优劣?

首先,如果你所说的『不算少』数量还没有达到一百篇以上,平均篇幅千字以上的话,那不仅算少,而且应该说是很少的。

其次,能出现在初中以下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基本上没有名不见经传的作品,顶多就是相对浅显易懂而已。

再次,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还是以疏通字词,了解语法为主,对于鉴赏并没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老师没有过多介绍属于正常情况。

最后,如果说外国作品的话,要评价语言优劣必须是以原版为准,译本的语言优劣仍属于中文的语言优劣范畴,也就是译者的语言优劣问题。

接下来说说文言文语言的优劣问题,这里又要说到一个文与笔之分的问题,古代的文言文是有分『文』和『笔』两种类型的,所谓文就是指文学性的作品,比如诗、赋、文学散文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强调的是文艺性,一般来说认为需要辞藻丰富,描摹生动,文辞优美,意蕴丰富。而『笔』则是强调实用性和严肃性的一类文体,比如奏议、政令、论说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则认为需要语言简洁准确,善用典故,逻辑精密,语出有自。

事实上,平庸的文章大体差不多,优秀的文章各有各自的风格,必须要相当的阅读量才能支持基本的判断能力,否则你连基本的眼界和标准都没有建立,是很难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顶多只能评论某一类型或者某一风格的文章就不错了。

简单说,史传文学一类,《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总要各读过几篇,了解其风格,才知道史传文学的标准在哪里吧?

骈文类,汉大赋,魏晋小赋,宋代四六,明清制科,赋铭祝赞诔碑也要多少都见过几篇代表性的东西,才有基本的概念吧?

古体散文类的,先秦诸子,魏晋笔记,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文等等,也都有各自的风格,不经过通览,也很难有具体的基本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看其他文章,有一个比较的对象在,自然就能知道好不好,好在何处了。

总结来说,就是不常用某种文体写作(文言文和现代文是文体语法的区别,不是语言种类的区别),并不绝对影响你判断这种文体好坏的能力,但是对一个文体基本的阅读量,还是相当程度决定你的判断力的。

八、目前语言文字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建议?

语言的表达

从人类诞生伊始,人就离不开语言,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与语言有关,它是一种绝对的媒介,无论你想表达什么或是做什么,都需要语言。因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本体论或许是对的,人们对逻辑公式的渴望自然也有道理。这样看来,人类似乎被语言绑架了。

人类最早的语言记录是口口相传的传说,比如神话和寓言,再有了哲学、历史、文学等等书籍,近现代又出现了报纸和刊物,如今各式各样APP充斥着人们的世界。毫无疑问,更多人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所有人的生活都能被记录且被他者看到。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语言通俗化了,语言如维特根斯坦期望的那般回归了日常。这本来应该令人兴奋,尼采曾经就为自己让德语精简化感到自豪,但是科技的发展再次超越了人类的预想。网络给予了所有人自由发言的权力,大众不用受困于出版社,混乱从此开始。

过去,语言的表达权不属于平民,只属于达官贵人,他们在乎自己和政府的形象,语言必须得体且优美。这群人可能会因为观点或政见的不同互相敌对,但至少依旧得保持应有的身份。

而在当下,民众发言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低俗的内容随处可见,所幸这仅仅是浪费了一定的社会空间。更可怕的是,语言暴力根本得不到合理的监管,甚至有些辱骂者仅仅是为了发泄对生活的不满,至于接下来的后果却与其毫不相干。奇怪的是,这其中的人有些日常生活中看不出来丝毫攻击性,且并不会出言不逊,也有些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一到了网络上,这些人的言语不堪入目。有时候,文化水平不高的乡村居民反而更自觉,他们或许认为自己相对比较粗俗,反倒较少在网络平台侮辱他人。

那么,到底是语言绑架了我们,还是我们践踏了语言?

于我而言,康德教会我们最多的不是理性,而是如何去判断。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依然是加强教育,人们应当学会自律并且明辨是非,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去肆无忌惮得言论攻击,不应该被网络轻易地带偏方向,失去基本的判断力。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没有足够优秀的判断能力,沉默有时是最好的手段,它不等同于逃避。同理,人也不应该随意下定论,进入当代社会后,早已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我们需要理智地面对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发出真挚合理的呼喊。

语言的理解

从小,每个学生都会跟随老师学习语言,从基础学习单词、符号和语法,我们总想去揣摩每个句子的意思,理解他人言论真正的含义。但是,到了21世纪,很多公众人物的言论是公开发表的,受到极高的关注,这就导致研究这群人语言的人数与日俱增。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不难发现,公众人物陷入了一种困境,发表言论越来越需要咬文嚼字,稍稍放松就可能招来满屏的攻击。公开的观点逐渐变得圆滑,丢失了应有的犀利,这也出现在了日常中的为人处事上,它同样是部分社恐出现的原因。社恐在生活中发现他们每次不经意间的语句都可能被过分解读,无形中表达的压力增大了,最后只好把自己锁起来。社会里,越是圆滑的人活得越累,而且他们未必是生活的胜利者。聪明的人或许不是语言游戏的高手,但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来自于游戏之后的经验。

九、文字语言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是不是很大?

是的。

韩语文学的贫乏,问题就在于废除汉字。朝鲜时代的很多汉文文言小说,文笔十分优美,写景写人都细腻生动。甚至九云梦,洪传这样的韩文作品中,汉文词汇一样占到绝对主流,且这些书籍均有汉文翻译本,甚至汉文版比韩文版更精致。

朝鲜人甚至还尝试过中文白话小说(当然这个就拙劣很多),毕竟语音不寄语法不通。

而日语后期文学的发达(平安之后)乃至川端大江三岛村上之流的绝佳作品,也与汉字和汉文密不可分。两韩这样自绝后路断绝文化,损失的也是他们自己而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