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语言的优势和劣势(如何评价文言文语言的优劣?)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9 19:49   点击:156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如何评价文言文语言的优劣?

首先,如果你所说的『不算少』数量还没有达到一百篇以上,平均篇幅千字以上的话,那不仅算少,而且应该说是很少的。

其次,能出现在初中以下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基本上没有名不见经传的作品,顶多就是相对浅显易懂而已。

再次,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还是以疏通字词,了解语法为主,对于鉴赏并没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老师没有过多介绍属于正常情况。

最后,如果说外国作品的话,要评价语言优劣必须是以原版为准,译本的语言优劣仍属于中文的语言优劣范畴,也就是译者的语言优劣问题。

接下来说说文言文语言的优劣问题,这里又要说到一个文与笔之分的问题,古代的文言文是有分『文』和『笔』两种类型的,所谓文就是指文学性的作品,比如诗、赋、文学散文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强调的是文艺性,一般来说认为需要辞藻丰富,描摹生动,文辞优美,意蕴丰富。而『笔』则是强调实用性和严肃性的一类文体,比如奏议、政令、论说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则认为需要语言简洁准确,善用典故,逻辑精密,语出有自。

事实上,平庸的文章大体差不多,优秀的文章各有各自的风格,必须要相当的阅读量才能支持基本的判断能力,否则你连基本的眼界和标准都没有建立,是很难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的。顶多只能评论某一类型或者某一风格的文章就不错了。

简单说,史传文学一类,《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总要各读过几篇,了解其风格,才知道史传文学的标准在哪里吧?

骈文类,汉大赋,魏晋小赋,宋代四六,明清制科,赋铭祝赞诔碑也要多少都见过几篇代表性的东西,才有基本的概念吧?

古体散文类的,先秦诸子,魏晋笔记,唐宋八大家,明清小品文等等,也都有各自的风格,不经过通览,也很难有具体的基本认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看其他文章,有一个比较的对象在,自然就能知道好不好,好在何处了。

总结来说,就是不常用某种文体写作(文言文和现代文是文体语法的区别,不是语言种类的区别),并不绝对影响你判断这种文体好坏的能力,但是对一个文体基本的阅读量,还是相当程度决定你的判断力的。

三、中国的汉语文字,相比于其它国外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独特的优势或者劣势?

中文是图形文字,非常复杂,但也因此非常稳固。

要知道,人都是喜欢去自由创造。

比如西方的字母文字,每过几百年就基本难以认识了,过一千年基本上就是完全的外语了。

或者说,从希腊发明的字母,到了法国是一个模样,到了英国就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了。

更别说读音了!

但你很难发明中文,最多只能像宋徽宗那样发明一种字体。

所以,古代从北京发出的圣旨到了广州,大家都能看得懂,虽然未必能听懂北京的话,这是距离上的稳固。

民国的读书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读懂来自两千年前汉朝的几乎所有文献,这是时间上的稳固。

这是优势。

当然劣势也非常非常大。

图形文字注重表达意境,不注重逻辑。比如借这个词,我借你一万元,意思是我借给你一万元,也可以是我向你借来一万元。

中国早期用于写字的竹简贵且重,所以要惜字如金。

后来发明了纸张,而且造价很便宜。

傻逼文人们却为了崇古,愣是搞出文化复古运动,导致很多文句过于简洁而意思含混不清。

四、谈谈我对文学语言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的不同的时期,一是萌芽期,史传和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尚书》是第一部史书,《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天体的生成和运行(盘古开天辟地),人的产生(女娲补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人与人的斗争(炎黄之战),传说则包括: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干将莫邪),山川名胜传说(雷峰塔,西子湖),风俗习惯传说(嫦娥奔月)。处于这一阶段的作品并不符合小说文体的基本条件,但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雏形期,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魏晋时期流行魏晋风度,包括:谈玄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与欲,雅量)。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也与时代之风息息相关。志人小说代表作是《世说新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表现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轶事。志怪小说写神灵鬼怪以及妖异怪诞之事,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殃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小说包括了奇特的想像,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小说仍具有原始色彩,但对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标志是唐代传奇小说。兴起的原因可概括为:唐代生产力的发展,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科举制度的积极推动,这个时期,作家从“无意为小说”转变成“有意为小说”,内容也进行了更新,主要表现人间现实,在艺术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唐时期有官场讽刺小说,例如:《枕中记》,《南柯太守记》,和爱情小说,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和蒋防的《霍小玉传》,晚唐时期流行剑侠小说:代表作如《谢小娥传》,《聂隐娘》。

第四阶段是转折期,在宋代文言小说逐渐转向白话小说,也就是宋代时期话本小说的开始。话本的体制包括:头回,入话,正话,收场诗。从文言到话本的转变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力,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明代出现了拟话本,代表作是”三言二拍“,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五阶段是繁荣期,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有:以诗词作起或作结,小说正文前有入话,保留了话本的特点,很多章回小说,包括“四大奇书“”四大名著“,大部分都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例如《三国演义》由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等史传民间小说以及民间讲唱小说演变而来。水浒传的前身则是《宣和遗事》。

五、文字语言对文学的发展影响是不是很大?

我认为影响很大。

文字的数量越多,就能用更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意思。比如“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里面的“驷”,不单独造这个字,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字要表达的意思,说成:拉着一辆车的四匹马或者套着四匹马的车,但是这样就没有办法融入诗词之中。文字的形态、语音和多义的特点能提高文学的趣味。比如汉语的拆字,或者叫析字,举个歌词的例子: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再比如回环、顶针、双关等辞格的运用,都和这些文字特点有关系。

世界上语言甚多,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过的语言也有几千种,最具文学性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形音义结合的语言,目前接触到的语言里我觉得是汉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