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当今的中国文学真的超级差吗?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16:58   点击:149  编辑:yyns   手机版

我认为,1949年前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肯定是不差的,2005年之后的中国文学现状是这样的:


【1】 极少数作家获奖和畅销并不能代表说明整个文坛是繁荣的

八九十年成名作家的新作普遍反映平平,中生代作家小众不出圈,新生代后继乏人。

不要再吹捧中生代和新生代作家了,只有李娟、盛可以几个人好,大多数真的很一般,就是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而已。有些作品连基本的功力也没有,文字无法在脑海中构成准确的画面,特别模糊的一团,好像是假装在写作,架势有了,样子学足了,乍看起来很文学,但是很虚,和上一辈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余秀华的诗歌有灵气,但也受翻译体荼毒,影响了阅读体验。


【2】 没有那种开宗立派、让人惊艳的作品出现了

就是那些人,李白、王维、曹雪芹、鲁迅、张爱玲、古龙、海子、顾城、王小波等等,写出的那些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巨大激情、震撼颤栗、超验体验的文字,不再出现了。

有趣的人几乎绝迹,作品和作家普遍都很平庸。也许是大家都忙着应付被卷,没空没力气有趣了。

笔法老练娴熟、结构考究的作品也有很多,技术是没问题的,绝对不会出现萧红《生死场》中词语杂糅、古龙写着写着把人写没了、金庸找人代笔导致情节突兀这类事故,但是不动人,不能引起人的阅读兴趣。


不只是文学,进入21世纪来,整个华语区电影、词曲的创作集体低迷,那种“天下风云出我辈”的盛况不复存在,经济发展并没有开创群星璀璨的新时代。


【3】 写作者及其作品呈现两极分化


文学期刊杂志和体制内作家完全钻进了象牙塔,不与秦塞通人烟,写作完全不考虑读者,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整得跟个莫比乌斯环一样。作家有编制工资,杂志有补贴,可以旱涝保收、心无旁骛地写作,管你爱看不看呢。后继年轻学习者照猫画虎,以设置重重阅读障碍为荣,人家那是曲径通幽的花园,你那障碍就是纯粹是路障,除了添堵没有任何意义。

网络通俗小说则是衣食父母至上,就是写爽文,变着花样取悦读者,开模,复制,这种文化产业流水线的作品,文学性趋近于无。各平台的自媒体输出,更是和文学无关了,它的本质是营销,用户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能量产、快速变现的文字都是难以生存的。


为什么分化得这么极端呢?


以前的写作者没有体制内身份,很多自由撰稿人没法靠体制吃饭,赚润笔费也得考虑甲方需求,也拉不下脸迎合阅读水平最糙的那群人,所以他们在文学价值和读者趣味中谨慎平衡着,试图兼顾月亮和六便士。像张爱玲等人的作品,即是畅销书,也能在文学史中有一席之地。就连王朔这种一开始就奔着畅销去的作家,其文学性还是远远高出现在的头部写手的。

以前的通俗文学产业从来没有这么发达过,就说民国时期,有几个张恨水啊?再往前,以前勾栏瓦肆的杂剧、话本,哪有版权费啊。现在不一样了,网络小说头部作者、各平台大v、头部微信公众号,加起来有多少啊,再加上那些腰部腿部的写手,就更没法数了。

体制保障了纯文学写作自由最大化,文化产业保障了读者导向写作利益最大化,就造成了这个局面。求仁得仁,拥抱体制的得到了写作自由,拥抱读者的得到了读者喜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泾渭分明,两个圈子,谁也不挨着谁,你不能说把网络作家引进作协,就是一种交融。


对比一下阳春白雪派作家和兼顾读者派的两种写作态度。


看看不差钱的体制内作家:

余华:“作家只为一个读者写作,这个读者就是作家自己。”

王安忆:“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是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我不会因为读者的阅读口味而迁就他们,我只会坚定自己的写作理想。”

阎连科:“写作是与读者战斗刚开始时,既不是为心灵写作,也不是为读者写作。从“为物质的个人”,到“为精神的个人”,再到“为写作而写作”,这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贾平凹:“在写作过程中,我一般写东西不考虑市场、读者的。”

林白:“我的文学创作是不会取悦别人的。我觉得作家去取悦读者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我的写作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


再看看靠卖文为生的作家,那种小心翼翼的辛酸:

张爱玲在港大读书的时候,就揣摩教授的喜好得高分。她的写作态度:“要迎合读书的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 说人家所要说的,(二) 说人家所要听的。”

作为编剧,无论是在上海的《太太万岁》,还是后来去香港写的剧本,张爱玲都是配合公司多次改剧本的要求,迎合读者和市场,同时又兼顾艺术性。

也有觉得写给读者是一种责任的。

鲁迅:“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我毫无顾忌地说话的日子,恐怕要未必有了罢。但也偶尔想,其实倒还是毫无顾忌地说话,对得起这样的青年。但至今也还没有决心这样做。”

王小波做自由撰稿人的时候说:“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写杂文。”

汪曾祺说:“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


进入2000年后,这种兼顾派作家几乎消失了。

除了传统媒体(其中一些转型成自媒体实质还是传统媒体,就是从纸上转到网上而已)、自媒体之外,没有第三类平台,兼顾文学性和部分读者?

当然没有,没有任何盈利点。豆瓣阅读专心做类型小说,知乎做故事会,阅文、微博、微信这种直奔流量的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的纯文学不想读、通俗文学读不下去的读者怎么办?只能重新去读以前的经典和外国新作品。


【4】写作的模式化和固化

不管是纯文学还是商业化写作,都出现了固化和模式化的倾向。


投稿给纯文学期刊杂志公号,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刊物和编辑多年不变的口味。现在纯文学的本质是渠道,渠道不只是说圈子,也包括作品风格保持稳定,就像你在每个商店都能看到可口可乐一样。

网络写作,更不用说了,各种文体怎么写都有固定套路。


要么服从权力,要么服从流量,总得服从一样,就和现在的影视圈一样。


打开纯文学新作者的书,那熟悉的沿袭自上个世纪末常用的叙事腔调,你知道他们在模仿谁,取悦谁,你知道他们在学着表达什么样的塑料情绪。


打开网络小说和公众号,看题目就知道它要从哪个角度挑动情绪,如何分段,每一段引用哪些材料,选哪些图片。


这和文学的特质是完全相悖的,文学是以文犯禁——每个新出名的好作品都是对日常语言和即有文学的一次突破,文学必须个性化,文学不能完全被读者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怎么发展?

各类型写作的公式化套路是这样的:


小说不用了,都2020年了,还是先锋文学叙事的画风。


文学评论,一定要用大词、术语、特别拗口的句子,再就是掉书袋,用一大堆名字、书名号、引用唬住读者,虽然这些引用把文章割得支离破碎,但是你一定得这么写,这样最“学术”。


写美食,就学汪曾祺和周作人,全国的美食文章都学汪曾祺,不需要学得精髓,要学表面,汪曾祺的核心就是天然天真,千万别学这个,要学成拿腔拿调、故作散淡的老先生调子,文笔尽量平庸冬烘,就很受编辑们的欢迎。要是想写MC拳王那样自成风格的美食文章,就,只能自己开号去。

散文就学刘亮程,虽然刘亮程火的时间是在90年代,新疆又出了个李娟,但是乡村散文仍然人均刘亮程,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有可能是这样的,同样是在新疆,但是就个人体验来讲,刘亮程是农耕,李娟是游牧(虽然并没有牧),我国农村多的是,牧场生活的人就不多了,所以还是学刘亮程叭。


写孤独的城市年轻人,就学乙一。可见最早消除地域特点和差异的人是青年作家们,无论是西北汉子、北京大妞,还是苗疆少女、岭南男子,笔下全部一股乙一味儿。


并非只有饱满的情绪动人,想要走简练留白风格的,学卡佛、废名,他们为一切平庸的文字提供了遮羞布,可以让学习者毫无羞愧地将自己的文字美化为“淡极始知花更艳”,反正很多编辑和读者也看不出区别。


现在只有特稿和非虚构作品才能看下去,袁凌、李海鹏等人为代表的中国非虚构作品风格,似乎是树立了一个标准,全国的非虚构写作都学这种风格。何伟、包默思、比尔·波特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文字倒是各有气质,但他们都不是中国作家啊。


大多数的文化类稿,也都像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一般写手必须完全按照模式化的枯燥的八股文套路来,给传统媒体报刊和它们的公众号供稿,就要批判消费主义,批判人心浮躁,批判娱乐至死,批判网络时代毁掉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活跃的10万+电影公众号,无一不是图解戏说热门影视剧模式。早前很多纸媒时代影评人、电影杂志主编都来开公号,阅读量最多的时候也就两三千,少的时候几十,基本上坚持写几个月就消失了。


还有固化的出圈方式,现在只有一种文学作品能出圈,或者说要想出圈只能写这种:

美食、自然、民俗、风物、市井生活、乡村百态。是那种无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时代,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高知还是中学生,都会喜欢、永不过时的文学,和最大多数人的情怀相吻合,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2000年之后出圈的作家,李娟、班宇、故园风雨前等人的作品主题都是这些。

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保守主义倾向。想想以前出圈的作家,李敖、古龙、王小波、王朔、卫慧、韩寒,更不用说民国那些作家,哪个不是特立独行离经叛道。我们的时代寂寞多了,只有余秀华可以一战而已。


但是这些模式化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卷得厉害,媒体和作者也要生存,针对读者的反应、销量和阅读量,不断地调整,最后在行文、语言、结构、视角等方面,找到一种固定的安全的可复制的行货模式,这样才能活下来。


编剧们各个想着做是枝裕和诺兰李安,最后还不是得去写婆媳大战、霸总古偶。


【5】 这届读者不行?不,每届读者都不行

好像以前的读者就行似的,人们常说八十年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遍地都是文学青年。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很长的帖子,是搜集那些八十年代文学青年写的诗, 我以为是海子那种,其实全是汪国真那种,包括声称热爱海子的人,自己写出来也是汪国真味儿,他们真的看不出两者之间的不同吗?很难说真正喜欢诗歌,还是跟风缪托知己。

一个年长者,曾经的京城文艺青年,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最喜欢《读者》了,那时候的文学比现在纯粹“”一直很仰慕莫言老师,有一次有机会和莫言老师面谈……”不是,为什么一个喜欢看《读者》的人,会仰慕莫言?

以为80年代都追着诗人和作家,是高山流水那种追法,实际上和80年代普通文艺青年多交流一下,就会发现和现在女孩追爱豆没什么区别,可能还不如,至少人家能分清自家哥哥的脸。


有些人认为,这届读者不行是互联网害的,不爱看书赖互联网,语言贫乏赖流行语,阅读能力弱赖文字碎片化。

真实情况是,不论哪个时代,人群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从文字中得到乐趣,也只有一部分有细腻的文字辨析力。

人家看不下去纯文学,觉得好的文字和粗陋的文字差不多,就愿意去看网文,看鸡汤公号,没有网文和公号的年代,人家就去《故事会》、《读者》、地摊杂志、言情小说 。你提倡鼓励深度阅读,提倡就行了吗,不行,人家就是不喜欢,就是看不明白。黄圣依一家子书香门第,怎么没把她熏陶成读书人。

没有网络的时代,不爱读书的人们还是不爱读书,只不过把刷微博、打游戏、网购的时间用来看电视、郊游、唱歌、打球、织毛衣、喝酒罢了。


不要甩锅给读者,不要甩锅给网络,不要希望靠网文凋零的方式,来完成文学的复兴。

八九十年代文学繁荣,言情武侠小说更畅销,可是通俗小说并没有把纯文学挤到角落里,因为那时候纯文学期刊杂志和出版社多,还没有固化,有开放性,等到圈子固化后,只会推上一代作家的复制品,写作爱好者只能改变自己,调整文风,结识人脉,挤进那个黄昏老矣的文学圈子。


读者不行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就是起码能分辨出两个词、句子、风格的不同、高下吧,不,他们感觉不到。


所谓不够古风曹雪芹,难登大雅屈夫子。辞藻堆砌李清照,稍显做作李太白。

曾经有一段时间,批判古风圈歌词,有些人反驳说那是你没听到好的你看这些就不错,啪,甩过来一堆他认为绝佳的古风歌词,我一看,这不还是吗,这和被批判的那些有什么不一样吗?不还是一样机械堆砌不知所云。还有很多人认为古风圈方文山林夕三者水平差不多,也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看这个问题,题主给女儿想了两个名字:李沐兮和李格言,让大家帮忙选一个。

给女儿想了两个名字:沐兮、格言,大家觉得哪个好?

我觉得,李格言虽然不算是多牛的名字,但工整典雅,是那种“大工不巧大剑无锋”的名字,就和乔峰一样,看上平平无奇,但就正好。李清照他爸就叫李格非。

回答里人们纷纷嘲笑完题主后,亮出了自己另起的名字:李心悦、李晴亦、李南乔……

??

他们真心认为自己起的名字比题主起的好。

有个回答是:“不要取这种言情小说女主名,烂大街了都。看多了还觉得俗。 我有个同学,女的,姓姜,她妈妈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姜行简。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的。”

李格言怎么着也比姜行简自然吧,别的不说,姜行简这个名字念出来不觉得舌头粘滞牙齿发紧吗?你再念念白行简裴行俭,是不是觉得舌头利索多了?文字有声调、有节奏,我以为这是小学就该感知到的基本常识。

姜行简李南乔这种名字,就和苏南浅、顾亦轩一样,一种福尔马林液里泡着的文艺忧伤小说名字,就像泛白的毫无生机的肉,离李格言这种大气的名字差十万里了。

知乎都这样了,你对全国人均阅读审美还能有什么指望吗?


再说,比如我国文艺青年对一本小说的热评是这样的:

纯真博物馆 短评

斗破鞋游大街式的评论,出现在文艺青年聚集地的豆瓣,你对全国人均阅读审美还能有什么指望吗?


还有就是以前羽生结弦比赛直播的解说词: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我们非常庆幸能够在羽生结弦最美好的年纪遇到了他。时光做渡,眉目成书,从此我们的深情不被辜负。每一段青春都会老去,但是我们的记忆里永远会为羽生结弦留一个位置。”

下面留言都是:果然文化人就是不一样,我只会说卧槽,我吹爆……

电视台都这水平,你对全国人均阅读审美还能有什么指望吗?


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里,有最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的人,能有10%就不错了,不信你去测测身边那些985和211。当说到纯文学作家要为读者写作时,也是为有基本文学鉴赏能力的读者而写,再向下兼容的话,就太那啥了。


没有权威指认,没有光环加持,很多读者分不清夜莺和麻雀,需要一个权威平台、著名作家、文学奖项指给大家:“看,这是夜莺,不是麻雀。”他们就会明白了:“哦哦,这是夜莺。”听说是本好书之后,他就立刻看出这本书的好来了,还能滔滔不绝分析出好在哪里。

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给纯文学青年作者更多的渠道和平台,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6】稿费不行

除了几个文学大刊,文学类作品普遍稿费很低,希望提高稿费的建议也很多。

然后有一种反对意见是:大多数作者写的破烂水平,千字10块钱都不值,好意思说提高稿酬,写出好作品再要高稿费吧。

这不由得想起我工作过的一个公司,一旦我们提出方案给领导,她的回复就是:你敢保证这个策划方案一定成功吧,要是能保证一定成功咱就做,不能成功咱就别搞。


吓人。


我们知道,容错率为零的思维是匮乏的结果,但是我国现在已经不穷了,稿费还是这么低,就是不想提高,外加不重视而已。


用高稿费从1000个作者里培养个出一个一流的作家,那也是赚了啊。


当然,有人会说,古代也有很多作家,过着很贫病交加的日子,也能出好作品。

首先,古代作家富贵之家的比例绝对大于穷人,曹雪芹抄家后还有低保呢。

再说,现在想做穷作家也不行了,时代不同了,农业时代,不只是作家多病早夭,那时候人寿命都低,作家本人穷,他周围的人、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都穷,穷人没有很多的职业,没有很多的选择,一旦穷了,很大可能就只能这么穷下去,文人的职业就是仕途、教职,仕途太难,教职薪薄,杜甫蒲松龄这些人都是例子。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产业很多职位可以去做,文化产业很发达,你再靠人救济,只能被人看作是懒惰、游手好闲,再穷就人间失格了,所以不得不放下文学去挣钱……

所以还是要提高纯文学作品的稿费。


【7】 中国文学没有中国味道


上代作家师从西方文学,尤爱苏俄和拉美,他们看不起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从来不看的也有很多,他们离上帝比离诗经近。

我以前看过一个小说,里面充满了宗教式的忏悔,对信仰的痛苦追寻,还有清教徒式的自虐,其虐心程度约等于五个陀思妥耶夫斯基吧。不看地点,真看不出主人公是一个来自中国乡镇、家里不信教自己也不信教的普通青年,还以为他被刚从西伯利亚流亡回来,那感觉太陌生了,不管是荆轲刺秦苏武牧羊还是飞越大渡河开垦北大荒,中国人的悲壮都不是那样式儿的啊。

虽然是比邻而居的国度,我却看不大进去俄罗斯文学,我觉得这是地球上离我最远的一个文学系统,我喜欢日本和欧美作家,喜欢欧美作家基于全球化环境下的相似性,喜欢日本作家是因为东亚文化圈的共鸣。但我不觉得,中国文学就该学日欧。你看日本的文学,就永远是日式的。

那些西方文学的信徒,把中国每一个村庄和城市变成了马尔克斯、卡夫卡和福克纳笔下的世界,让我觉得陌生,当然,每个作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私人体验,只是我更喜欢张爱玲《 中国的日夜》里的中国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智利午后的湿热花园,美国南方的种植园,爱尔兰的乡愁,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有故乡的。


还有,我无法理解很多人那种渴望得到欧美拉认同的决心,他们讨论中国作家怎样才能让外国文坛接受,如何得到他们认同,张爱玲鲁迅为什么不能得诺奖,李白如果在世能否拿到诺奖。

??

为什么非要他们认同,为什么非要按照他们建立的标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自己的花园自弹自唱,如果银河系有个文坛,你难不成还想整个银河系认同都不成?这让我想到一些直播,拉个外国人,吃中餐,看到他们不知道真心还是假意地说出“我爱中国菜”,虚荣心达到了高潮。

我希望至少一部分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味的。古典文学呈现的飞扬、逍遥、优雅、哀伤、幽静、世俗、热闹、搞怪、奇幻等等,是超验的也是现实的,是迥异于苏俄拉美欧气质的。

和上代人相比,年轻写作者受古典文学的影响更大,本来可以出现即古典又有现代性的独特的中国式新文学,但是他们好像是没有兴趣,一股脑儿地去写玄幻穿越,虽然有点古典文学的皮毛,架不住价值观老套腐朽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