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语言的类型(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分类?)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10:08   点击:15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比较文学专业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劝退贴?

一、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显得“人丁稀薄”。

总体来说,比较文学(国内大多称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招生规模不大且学科要求门槛不低的学科。当然,这不意味着读这个专业的人都水平很高,比方说我,就是一个没发过SSCI只能自食其力CSSCI的渣渣。学科从事人员的队伍小,这决定了比较文学上知乎吐槽的人也相对少。这是其一。

如何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二、比较文学专业的劝退大军或许不在知乎,而在各大微信群、招聘群和发文讨论群。

首先,对口的核心期刊少,发文难。国内很多大学本科只有比较文学相关的课程,没有单独的、专精的、成体系的比较文学本科专业。它更多地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个二级学科挂靠在“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学科设计中。而读研,直接利益相关的便是发论文,尤其是CSSCI(我这种土博没资格谈SSCI)。那我们来看看国内和比较文学直接相关的C刊有多少:

这是CSSCI2019-2020的目录所收录的外国文学期刊

你再看看中国文学的:

虽然数量也不多,但好歹比外国文学的多

你说不投专门的学科期刊,投综合社科吧,那我也给点数据你看看:

这是《北京社会科学》的
这是《天津社会科学》的
这是《河北学刊》的
这是《社会科学辑刊》的
这是《社会科学战线》的

是不是很惊喜?到上图终于看到“世界文学”了,不过占比在倒数第三。其余的我就不举例了。期刊少,版面少,编辑部用稿意愿低,你和我说劝退的人少?在求职路上,很多非高校的事业单位要的是中国语言文学大类,气势如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淹没了你的脚印。你和我说不值得劝退?

三、从比较文学庞大的学科结构和强大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当中尝得甜头的人,不会去劝退这个学科。比方说我。我们看看比较文学究竟是怎样的结构:

看到不,比较文学既可以做最传统的文本细读、作家研究,也可以做语言研究、翻译研究,更可以做外部研究,即我们所说的跨学科研究。这种情况下,只要你所研究的对象是和广义文学沾边的,哪怕你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甚至法学、经济学切入,都是可以的。编辑或答辩委员分分钟被你跨学科的视野所感动,光速过外审或答辩秒赞也不是不可能的。我有一篇C刊2017年才见刊,至今居然有57次被引。

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当然,跨学科研究这事儿有风险,有些立足文本细读的老学究非常讨厌跨学科介入,一个不小心就触动逆鳞。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答辩时候血的经历……


综上所述,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个学科劝退度恰好比好多学科都大。但有何办法呢,生活依然要进行对不?有力气去劝退却没勇气退学或转专业,那不如就好好去适应和改变。

二、「纯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纯文学?

纯文学属于文学之一种,是以区别于三伪文学(愚民谎言文学、妥协文学和御用文学合称三伪文学)为特征的,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式样。纯文学这个概念最早是西方在反对宗教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对文学直接干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于文艺复兴时期正式定型为彻底摆脱三伪文学的文字语言艺术是为纯文学。在理论上率先对纯文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确立纯粹艺术的根据的是康德。康德认为,在人的理性逻辑或意志、欲求之外,另有一种涉及愉悦、感性的能力,这就是与审美鉴赏有关的能力。他的《判断力判断》专门讨论彻底摆脱三伪艺术后,纯粹形式的审美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他说:“美的艺术是这样一种表象方式,他本身是合目的性的,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即摆脱三伪),但却促进着对内心能力在社交性的传达方面的培养。……审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反思判断力,而不是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艺术。”在康德看来,脱离三伪艺术(谎言艺术、妥协艺术和御用艺术)而直击审美愉悦本身的艺术才具备纯粹性。中国最早引进纯文学概念的是王国维。王国维在《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一文中写道:“美术之无独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王国维认为,纯文学和纯粹美术一样,要摆脱三伪艺术,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书写一个平常生命的历史,书写那些卑微的生命的真实历程。通常,谎言文学因为承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等愚民谎言而失去文学意义,御用文学又因为千篇一律、代言性和官方性而缺乏艺术审美,而妥协艺术又走进文字游戏和玩弄先锋技巧的深渊,那么,彻底摆脱这三种伪劣艺术就成为人类对艺术的本能需求,而纯文学的产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三、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分类?

如果你要给一堆文学作品分类,首先应建立一套标准,按题材、按风格、按叙述类型等等。但是很遗憾地告诉答主,任何一种分类标准都没法囊括所有的文学作品,也没法做到没有重叠。现在最全面重合概率最低的分发,是按文学体裁来分类。

比如题主所说的奇幻、言情等,是按题材分类,但是如果一部小说既写奇幻又带言情呢?同理,悬疑和言情也是一样的。

目前文学界有很多种分类方式。

简单的,古人把文章简单的分为韵文和散文。这是按文学作品语言押韵与否来划分的,所有的诗、词、曲、赋,一部分的骈文都可被划入韵文一类。而韵文以外的,就是散文。什么《论语》啦,《左传》啦,《战国策》啦,《文心雕龙》啦,《世说新语》啦,都属于散文系列。不过这种分类方法到唐朝就不大适用了。因为唐朝出现了著名的唐传奇。唐传奇是一种叙事文学,问题介乎于散文与小说之间。不过唐传奇在当时并不被主流文人所接受,你在唐代跟一大诗人说唐传奇是一种文学体裁,人家会直接朝你翻白眼。

清代人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按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类,也算是比较全面的,几乎可以囊括除了小说以外的所有问题。经即如家经典,史即正统史册,子为诸子百家(不仅限于先秦,还有后来的思想著作),集即文集。又是小说的问题。明代中国的古典小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但人家就是不把小说当文学,而且连带着小说那一类的叙事文学都不当一回事,什么唐传奇啦,笔记啦,话本啦,全不当一回事。当然不是说在《四库全书》里头没有小说作品,而是没有专门给小说分一个类。在小说可能出现在集部的一些名家文集里,也可能出现在子部一个叫做“小说家”类的小分类里。不过此“小说”非彼”小说“。《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一个含义。不过,这个词也形象的表现了小说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现代人一般讲文学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基本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的文体。不过二十世纪之后,这种分类法也受到了挑战。比如散文诗,有散文的句式又有诗歌的韵脚,比如诗体小说,既有诗歌的句式韵脚气质又是在叙述虚构的故事。诗体剧本现在还没有读到,不知道有木有。

还有这货:

传说中的立体诗,手打出来好困难,还要截图,尼玛。

题主所说的贴标签,也要看具体贴的什么标签。现在一些网站上的那种按题材内容贴标签的方法简单明了,也太简单粗暴,不过与泥沙俱下的网文世界倒挺相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