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作品提供不了任何实质性的答案,阅读它的意义是什么?
想起前段时间读黑塞,关于阅读的解读,他的说法,是我目前遇到,最喜欢的。
黑塞有一段话:
“对于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一本好书,好似去结识一个陌生人的品性和思想方式,试着去了解他,让他成为自己的朋友。……一个人如果被一本书吸引住,开始去认识作者,去理解他,与书产生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时,书才对他产生真正的影响。
书本要被静静地读,认真地享受,还要被爱。这样它们才会展露它们最深处的美丽和力量。”
黑塞本人从童稚少年到八十五岁高龄去世前一日,终生从未中断阅读。
当时读到这句话,我想起我以前读三毛、贾平凹、沈从文……
都是因为一段文字结缘,然后到图书馆借他们所有的书来看,有时候读到一段从未见过的文字,就能猜出作者是谁,直到现在,看到他们的名字,还有遇见故人的感觉。
关于名著,阅读的实质意义,我想起黑塞晚年的著名论文《卡夫卡释》里提到的:
“试图批判分析征服作品的欲望,大大损伤了他们全心全意观察和倾听作品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若是只满足于从一首诗或者一篇小说中提取出它在思想、政治倾向、教育或者教益上的含量成分,那么他就是只满足于小部分,而艺术的奥秘、真实以及作者的独特本质,却全都失落了。
谁若能够真正阅读一个诗人,也就是说,并不期待解决问题,并不企盼在智慧或者道德上有所收获,而是单纯地乐意接受这位诗人所给予的,那么这些作品也就会以它们各自的语言给这个读者提供他所希望的任何回答了。”
初中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水浒传》《红楼梦》……
哪里有什么实际用意。
弄不好还被老师和家长说不好好学习,看闲书。
当时也是偷偷摸摸看。
被老师抓,校长收,还被叫家长来。
可是,他们永远不知道,这些书,一直支撑着我。
在没有人看到的黑暗角落,都是这些人的思想支撑着我。
也许是书里一个故事,也许是某个人物,又或者是一句话。
同是读一本书。
很神奇的是,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你会看到,你心里想看到的。
就如黑塞所说,没有期待,单纯地阅读,能找到我希望的任何回答。
特别是名著。
中学时代,懵懵懂懂,有人看武侠,有人看言情,我不知道看什么。
老师说,你看名著,准没错。
我就记住这句话,少走了很多弯路。
不是每一本书,都是名著。
大学毕业出来,看的书越来越杂。
可是,正如《书的全景》开头说的,看的书多了,突然一天就会停下来,发现,值得反复看的,不过还是那些经典。
其他书,不过是世人用各自不同的语言将经典诠释,是枝丫。
根,还是大师的作品。
二、不提人品,贾平凹的文章水平怎么样,适合中学生阅读吗?
贾平凹d的作品大体上是可以归为文化、情感类型,或者说贾平凹作品是有厚重潜沉的文化渊源的,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可以说独树一帜,没有第二人。这种特点,在贾平凹作品中一脉相承,并非兴之所至,偶然为之。这固然与贾平凹喜爱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受到广泛而直接的影响有关,但是一个作家内在品格的形成并不这样简单,它一定与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应世界的方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构成了贾平凹不同于任何人的文化印记,我们可以从《商州三录》等大量散文作品中,从贾平凹一系列长篇小说中寻摸到这种印记。贾平凹在新时期作家中不可替代,正是源于这种无可替代的文学品格和艺术个性。
贾平凹作品自成一体的文化印记吸引了一批读者,同时也让一批试图从文学中寻找社会、历史踪迹并试图从中攫取精神慰藉或者人生答案的人感到不满足。除此之外,更有个别所谓的评论家用与文学评论毫不沾边的所谓“文学评论”恣意诋毁他、污损他,在一部分读者中造成消极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或者说削弱了贾平凹作品的正面影响。贾平凹没有对此做激烈反应,一如既往地写作着发表着。我对贾平凹特有的沉静与肃然充满了敬佩,这种敬佩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独有的作家协会体制的原因,在人生姿态上,捧文学这碗饭的作家、批评家拥有独特(我不在这里奢谈“独立”吧)人生哲学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逃脱司马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路数,所谓的“文坛”成为了进行权力争斗、交换各种利益的肮脏之地,贾平凹是我看到的极少数清心寡欲既不追逐权力亦不追逐以文学手段为稻粱谋的人,文学本身就是他精神生活的全部,这样的人的精神生活不可能不是孤独寂寥的。
贾平凹的人生哲学与先秦老子、庄子以及东晋陶渊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庄哲学或者陶先生之“隐”却并不是他人生哲学的全部。他的此种人生姿态必定会反映到作品中来,而这也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背景下贾平凹作品特殊的价值魅力之所在。在近现代还很少有人如此平淡而又深刻地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当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尽管他有意间移了作品人物与现实的距离——甚至在给作品人物取名上——也很少触及当代生活中尖锐的社会、历史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贾平凹是同时代中国作家中对中国意象和中国人灵魂的最深刻也最独到的观察者、体验者和表现者。无论“废都”意象中的知识分子,还是出没在其他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在沉隐的状态中直击了当代生活,不同点在于,他再现的并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实(寻常)之在,而是经过艺术的变形处理的精神图景,一幅需要远距离观察和近距离欣赏的精神图景。贾平凹作品的这种特质,会随着时间的延展越来越凸出地显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时间”是贾平凹作品魅力“显现”所需要的唯一条件。这意味着贾平凹作品远远地走到了读者的前面,它们需要等一等读者跟上来。时间越是沉淀,读者将越会发现贾平凹作品与时代的贴合有多么紧密,以至于多少年以后,人们只有藉着贾平凹的描述,才可以了解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和中国人,当然,那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人。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文章有些还是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一起探讨。
三、最近又温故了很多贾平凹的作品,一直觉得贾平凹的语言功底当今确实无人可及。请大家谈谈贾以及他的作品。?
赞同 只论文字功底来说他是作家里的作家 就像三毛说的书架上有他的书 三毛自己写的不敢上架
四、有没有高手和我讲讲莫言余华和贾平凹文笔的区别。我在这里先谢谢了?
呀,我最不会回答分析文笔这种问题了,可能是因为较真分析起来太复杂了吧。如果简单地说,我个人的感受是,这两个人突出的区别可能是:贾平凹的文笔是粗粝中透着细腻(不过这是对贾平凹后期的小说而言,粗粝指的不是粗糙,是语言风格和节奏把握成熟后的厚实感,但是如果看他前期的作品,反倒是极细腻的文笔,细腻到看了觉得齁得慌,有一点点装嫩的茶味。),莫言是细腻中带着粗狂,粗狂往往喧嚣在细腻之上,但是不是粗狂引领细腻,而是相反。
文笔这东西,见仁见智,其实你觉得谁的文笔和你的心意,都是OK的,你要分析,那各说各话,什么样的评价都会有。
五、如何评价贾平凹?
【文字平实】
真诚而平常的说话,没有诱导和卖弄,没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就像贾老先生自己阐述的那样“禅是不能说出的,说出的都已不是了禅。小说让人看出在做,做的就是技巧的,这便坏了。有人越是要想打破小说的写法,越是在形式上想花样,适得其反,越更是写得像小说了。因此,小说的成功并不决定于题材,也不是得力于所谓的结构。”
平实的以至于读书笔记都无从下手摘录。
【知识面广】
能够自如的穿插各种民俗文化,甚至是如今已经极其罕见的亦然。
例如《高老庄》中各种各样的碑文画像砖,《秦腔》开篇大量的秦腔描写,《白夜》中绘声绘影的描述目连戏情节。
【伟大的作家】
莫言也是如此评价的。
个人感觉贾平凹在莫言之上,莫言获诺奖可能只是因为他的作品情节更对瑞典人的胃口。(以及《丰乳肥臀》中拍瑞典人马屁)
以上便是我对贾老先生的评价。
而他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
六、贾平凹与莫言相比谁的文笔更好?
我没太读过贾平凹的散文,印象中就是那篇流传比较广的《丑石》,带有过重的时代印记,假得不行。
读过小说《废都》。废都的语言确实就是明清小说、旧白话的语言。所以你说有点红楼梦文字的味道,是有道理的,不过红楼梦主题是有升华的,但废都没有,它的那种叙述视角啊、气质啊,要说像吧,其实跟金瓶梅更像一点。
光从《废都》的语言来看,他的功底是比好多他那个年纪的,混体制文坛的作家要好的。比如,肯定比莫言好。莫言是没法子写出很流利的旧白话的,他在语言上总是捉襟见肘的,这抓一把那抓一把的。肯定比不得贾平凹这么娴熟、悠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