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专业的语言文化学具体是研究什么内容的?
如外来词的文化渗透研究、语言文化学中“观念”范畴研究、亚非欧美作品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体现上所关乎的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等等。
二、语言和文化有什么关系?
语言是一个向外输出的表达方式
文化是一个内在的精神底蕴
没有文化的语言输出是空洞的
不同的语言其实代表了不同的思维逻辑
造成这种思维逻辑不同的原因就是文化不同
例如一个中国人在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能听出来这个人英语讲的很好但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一听就知道这个人的英文并不纯正,因为他缺少了文化植入。
I went to the sporting house last night
昨晚我去了体育室
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没有任何问题,完全符合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的表达方式,sporting house
运动房子理解成体育室也没有问题
可是在英文当中它有 “妓院” 的意思,所以如果你要去体育室千万不能说sporting house,要不然回被外国人笑掉大牙。
显而易见这就是文化的不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我们所输出的语言方式的不同!!
如果你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建议从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开始,当然无论你怎么表达,只要你能大胆的说出来,大家都可以理解你在说什么,理解文化只是为了让你的语言输出更加完美而已!
三、如何看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来自哪里?来自两个人以上的信息交流。
一种语言的诞生,就有了一群两个人及以上的群体,这个群体内以这种语言所交流的所有信息就构成了他们的文化。文化文化,就是某群体的基于某语言交流系统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及行为习惯。
每种语言系统都有不同的地方,如中英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语的先后关系,并因此形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一样。中文永远是人在事物前,英文习惯上事物在人前。所以中国人总是习惯上人定胜天,人去管理,处理所有的事物。西方人总是习惯上先研究事物关系,并依靠事物关系来选择如何利用或者逃避。所以中国文化中最多的就是人,谁谁谁,然后才是他怎么样,并大部分文化概念,习俗,做事方式,都与某个人有关。西方文化中最多的就是事物关系,某事,某物,然后才是因谁而起,并大部分文化概念,习俗,做事方式,都与某事物关系有关。
一种语言系统的诞生,就会产生该语言系统的逻辑形式,同时影响所有使用该语言系统的所有人习惯该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有使用该语言系统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所有的历史记录就是该群体的文化。
所以说语言产生文化。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时候分的语言方向和文化方向有什么区别?
语言方向的主干课程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音学,音素学,语法学等。这一部分课程国外高校基本将其分类到理科,分析性比较强。文化方向的主干课程是中外文学史,文学评论,文学分析,作品赏析等。
五、救命,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到底在学什么啊?
中国语言文学类,都会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然后它毕业了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大致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语言文学主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呢,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批评史等课程,而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呢,大致有教师也就是语文老师、研究人员就是到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进行相应的和文学相关的研究。
再比如像报社的采访记者、出版社杂志社的编辑、党政机关文化宣传部门从事宣传、文秘、文字工作。还有一大部分人会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和语言甚至是和外语相关的一些个工作。
其实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需要学文学专业的人,也就是说学文学这个专业实际上在社会的任何地方都有用武之处,所以文学这个专业虽然专业性没有理学或者是工学那样的强,但可以这样讲,文学相当于是一个万金油式的专业,相当于是一个能为其它学科提供服务的这样一个专业,是一个对人才需求量相对比较大的专业。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学这个专业,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由于它的专业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具有很大的可被替代性。也就是说一个理科专业的学生。如果喜欢并且有一定的文学,文字,语言的功底的话,可以和一个学文学专业的学生去竞争一份工作,去竞聘同一个岗位,但是一个学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基本上做不到跟理科省去竞聘同一份工作的。
......
点击链接继续阅读:知乎盐选 | 十三大学科门类之文学详解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详解提前批次、平行志愿与十三大学科门类六、语言与文化有哪些关系 ?
谢邀,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语言的消失会导致文化断层。语言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
其他的太多了。。。
七、学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语言可以带自己去另外一个“世界”
呃,其实我想说的是学会另外一门语言,比如法德韩日语等等
学到后来你会发现你学习的东西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含义
通过学习语言你被浸入到了与母语世界不太相同的文化中
说着那门语言的人
怎么思考他们的人生
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怎么待人接物
怎么吃饭喝水
都能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小窥一二
热爱学习语言的人
表面上可能是执着于掌握一门“工具”
其实我很不喜欢大多数人的论断:学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了一个工具
工具?!
当然不仅仅是这样了
学习一门外语更是能满足那些以了解其他精彩世界为人生乐趣的人的饥渴欲望!
八、为什么还有人劝退汉语言文学专业?
谢邀,很简单,因为一入汉文深似海,从此头发是路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比其他专业,从大一开始就会接触很多的超其他专业量的专业课,并且在学了这么多了后考研难度还高,你可以看看汉文的考研的国家线和单科线,高得吓人。
有种说法说汉文是万金油专业,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社会真的很需要这种万金油专业吗?事实上现在汉文如果不考研不深造的就业前景并不是很明朗,朝着应用型方面去发展是比不过人家专业那个方面的,朝着写作方面去发展如果不是确实有天赋也很难去有成就。
汉语言文学专业当然、必须、一定要考研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本科学那点东西太肤浅了,
对于报考汉文的同学我们老师一直都是建议你考研,这样不论从学科知识掌握的厚度,还是将来更好的就业都有益处的。
其次当然还有其他路子可以走,公务员考教资也是很好的方向(教资汉文基本上大部分都会考的),不过汉文也分师范和非师范,这个两者关系区别我还没有具体去了解过,只能说各有千秋(但是只看大一好像我们非师范课程要多点)。
当然题主如果有幸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也说明题主本身水平不错,考汉文的高考分一般都是学校里面高考分算高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一定要积累积累,积累永远是学习汉文的精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总结一个优秀的汉文学子最为正确。
题主还有什么相关疑问可以评论,我一般一天内就会回复。
九、请问什么是跨文化语言学?这个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吧
对这个领域没有深挖,而且这个问题也好大呀,简单说一下了解的吧
主体是交际
从概念来说,有身份构建、刻板印象、文化适应、跨文化能力等等等
从载体上来说,交际有语言也有非语言,这里就已经有很多分类了等等等
从目的来说,各种场景下的交流,是这个学科落地点等等等
……
专门研究这个的教授成天满世界跑 可开心了(个人觉得哈哈哈)
另外个人也觉得这个学科做研究也是相对落地➕有趣的(观察不同文化影响下人的行为真的有趣,比如排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