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语言学的角度谈民俗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具体指什么呀?
建议去看一下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这本书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非常薄的一本,很多关键的内容都可以了解到。
二、语言文字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文字是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传说的人。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有天灾人祸,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消失。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
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一发即逝的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摘自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三、为什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首先,语言作为载体,你想要表达传播文化时就可以通过语言;其次,语言确实会收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而发展,从而通过其本身表现出来,比如日本社会文化中很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场面客套重视礼貌且非常委婉,日语里就会有礼貌程度的区分,此类。
四、语言与文化有哪些关系 ?
谢邀,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语言的消失会导致文化断层。语言与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
其他的太多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