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2021年,语言学领域有哪些论文令你印象深刻?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3 00:28   点击:53  编辑:yyns   手机版

我的研究方向是孤岛效应(Island effect),在这个方向上今年MIT的Ted Gibson实验室出了这样一篇文章,发表在Cognition上,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作Yingtong Liu学姐今年相当高产,除了这篇还发了一篇孤岛效应的Annual Review, 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Liu, Y., Ryskin, R., Futrell, R., & Gibson, E. (2021). A verb-frame frequency account of constraints on 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 in English. Cognition, 104902.

文章主要研究了两种有着“独特地位”的孤岛效应:Factive island,和Manner-of-speaking island。这两种孤岛效应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句法孤岛:通常,“孤岛”指能够限制句法操作(例如移位)的句法结构,例如关系从句,并列结构,等等。可是 Factive island和Manner-of-speaking island这两种孤岛效应并不对应着任何特殊的句法结构,而是指具有某些语义特征的从句构成了孤岛。考虑如下例句:

(1)What did John say that Mary bought?

(1)是一个完全合语法、可接受的英文句子,主句动词say的complement是一个从句,而这个从句不构成孤岛。(1)中wh-疑问词由从句内部移到主句。然而,如果保持句法结构完全不变,但把主句动词换成know/regret/notice,英语母语者们就会觉得这句话不可接受了:

(2)??What did John know/regret/notice that Mary bought?

这个现象称为“Factive Island" (Kiparsky & Kiparsky 1971), 因为主句动词的词义决定了从句内容是factive presupposition。这种句子中,从句构成孤岛,从句内部的wh-疑问词不能移出。

类似的,如果把(1)中的主句动词改为whisper/mumble, 句法结构完全不变,句子也会变得不可接受:

(3)??What did John whisper/mumble that Mary bought?

这个现象称为 “Manner-of-speaking Island"(Erteschik-Shir, 1973),因为这种句子的特征是主句动词的词义中含有 “manner of speaking"。 与(2)类似,(3)的从句构成孤岛,从句内部的wh-疑问词不能移出。

这两种孤岛效应对于句法学家们非常棘手,因为任何句法层面的对孤岛效应的解释都很难区分(1)与(2)、(3),因为这三个句子的句法结构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主句动词不同。这两种孤岛效应也经常被用来支持一些语义、语用层面的对孤岛效应的解释,例如Kiparsky & Kiparsky (1971), Ambridge & Goldberg (2008), 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头铁的句法学家们试图提出(2)\(3)具有和(1)不一样的句法结构,例如Snyder(1992)。

Liu et al. (2021)这篇文章则站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问了一个很重要但是之前没人探讨过的问题:这两种孤岛效应到底存不存在? 作者们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也许这些所谓的孤岛效应并不存在,而只是在这种complement clause句法结构种,不同的主句动词有着不一样的出现频率,进而导致不同的可接受度。这种频率导致的可接受度差异则与是否存在移位、从句是不是孤岛没有关系了。这种可能性,被作者们称为“the verb-frame frequency hypothesis"。

在后续实验中,作者们测了一系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主句动词,包含了许多manner-of-speaking verb和factive verb。结论很有趣:这些句子的可接受度和这些动词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率正相关。重要的是,有移位的疑问句和没有移位的陈述句之间的可接受度差异在不同主句动词之间是一样的(如下图所示,没有Sentence Type*Verb-frame frequency的 interaction)。

通俗的讲,(4a)与(4b)的可接受度差异,和(5a) vs (5b),以及(6a) vs (6b)的差异是一样的。

(4)a. John said that Mary bought a cake.

b. What did John say that Mary bought?

(5)a. John knew that Mary bought a cake.

b. What did John know that Mary bought?

(6)a. John whispered that Mary bought a cake.

b. What did John whisper that Mary bought?

这种情况下,把(5b)、(6b)标为不合语法、把(4b)标为合语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谓的factive island和manner-of-speaking island也根本算不上是孤岛效应了。

我个人觉得,Liu et al. (2021)这篇文章的发现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诸多孤岛效应中尤为棘手的两个。同时,这篇文章也有着很深远的理论价值:Kiparsky & Kiparsky (1971), Ambridge & Goldberg (2008)这些基于语义、语用层面的对孤岛效应的解释失去了很多存在的理由,同时,类似Snyder(1992)这种“monster syntax”也没有必要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是2021全年我读到的文章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最后的General Discussion(第五章)里,作者们指出这篇文章的结论挑战了孤岛效应源于普遍语法(UG)的观点:“The finding...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Universal Grammar) view that the unacceptability of filler-gap constructions is not learnable and must to be innate"。个人觉得,这篇文章所做到的反而是帮助生成句法界从孤岛效应中剔除了两个不太能被解释的现象,为phase theory什么的扫清了障碍。如果说真的要把孤岛效应整个从UG中剔除,那就需要用类似的手段去研究关系从句孤岛、并列结构孤岛这种争议不大的句法性孤岛效应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