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什么样的语言会给人美的感觉?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1 21:00   点击:179  编辑:yyns   手机版

谢邀。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回答起来也没法有什么针对性。这种题目都是专著级别的好嘛⊙_⊙

我就讲一点。讲到“给人”美感,肯定跟欣赏者本人有关。就像知乎上之前一个问题,从小背诵古诗词有什么意义那个,很多答案都说,小时候记下的那些咒语和口诀一样的诗句,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光来。世上美的文字太多了,对于个人来说,自身的水平很显然是木桶的最短板。

我刚上初中那会儿,肯定会喜欢“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这种句子,古风啊,多美。作起文来,大片大片引用诗词之类,当时流行这一套,起因似乎是高考一篇满分作文,对对对,就是满篇陶渊明苏东坡李太白那种。有次期末我靠这种文章拿了次满分作文,我爸拿去看,只说了一句,空洞无物。我起先不服,过了一阵子就很羞愧,确实是这样。为赋新词强说愁,这话千年有效。

然后我就看庄子这种洋洋洒洒又看起来很有深度和思想的文字。乃至看到了罗伯格里耶这种诡谲的东西。我觉得那种很有哲学深度乃至令人看不懂的文章很美,只知道古诗词的堆砌,实在徒有其表,很无趣。海德格尔这个坑一直坑到大学。所以那阵子的作文,模仿《橡皮》的写法啦,热衷搞这种看起来很深奥的语言游戏,乃至语文老师说我写的东西她看不太明白。

然后我看到加缪。一开始是《反与正》,然后是《蒂巴萨的婚礼》那一篇,接着忍不住把全集都读了,当然有点囫囵吞枣,戏剧和政论文部分都是飘过的。我觉得他那扑鼻而来的地中海气息太美了。坐在盛夏的青石板上,我的“激情一级级拥向眼泪”。现在还能背出一些段落来。那是什么呢?二十来岁人不加修饰的热烈。当时是看杜小真翻译的。坦白地说她的翻译并不算好,郭宏安比她强,有些句子都不大通顺。但无法阻挡加缪那股要将世界握在手中的巨大激情。那时候还跟南方一个大我几岁的姑娘通信,她在信里说在海边读加缪读到泪流满面。

呀,那不就是我要的感觉么。



刚进了大学,整个人被《金蔷薇》给震撼了。

金蔷薇里有一篇《夜行的驿车》,结尾是这么写的:他匆匆转身离去,维罗纳城响彻晚祷的钟声。(可能有误)

那是一本特别温柔的书。从此陷入俄罗斯文学的坑。俄罗斯的艺术之美,不论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或是列宾的绘画,或各种文豪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既热烈又感伤。譬如普希金的诗歌里,看起来他完全就是个悲喜无常的孩子。他们很习惯于两种极致。(说句题外话,现在高中的教科书里对苏俄文学的介绍比原来广泛得多了,《金蔷薇》和蒲宁的文章都有选入。)

我读过的最美的文字,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烟雨霏霏的黎明》。这是非常私人的经验。他写的东西,绝没有什么复杂高级词汇。他的魔力大概就是像老舍一样,都是常用字,写得说不出的舒服和妥帖。于我而言,最美莫过动情,而繁复的装饰远不及“妥帖”二字。

知乎谈文学必有王小波,我就不凑热闹了。毕竟读得不多,不好说什么。

我已经很久不读书了,更何况只是个野路子。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品味这种东西,跟抽烟一样,抽了好烟不一定明显,习惯了换回差烟,就接受不了了。另外我可能一直中意万宝路不爱555,这是癖好。但网文里那些糟糕的文字我就根本没法看下去,会自然地抛弃它们。

对不搞文学创作,单纯只是欣赏的人来说,自己的水平和偏好决定了所谓审美的对象,这更重要。我就喜欢苏俄那口,英美系的东西没法看。

要是非从客观角度讲,《追忆似水年华》这种潺潺流水和《伊利亚特》这种崇高史诗,完全不一样的调子,铺来讲实在太多。与其想什么样的文字给人美感,还不如直接学一点美学。简短的美学小册子,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康德的《论崇高感和优美感》,李泽厚的《美学三书》,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都是极好的。里面都有讲到文学作品的美。

手机打字,困了睡觉。谢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