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现在读的是外文系,但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国内读的中文系,故而今天从过往的经历中给大家写写如何学习汉语言文学,希望对大家,尤其对尚未入门的大一大二同学,有所帮助。
在谈如何学习汉语言文学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汉语言文学系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就是研究汉语和文学的院系,故而其总体课程也是围绕着“汉语”和“中国文学”展开。但如果我们只以为汉语言文学系只研究“汉语言”和“中国文学”,那么这个理解确乎有点狭隘。诚然,“汉语”——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等和“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是汉语言文学系的核心课程,但汉语言文学系也讲语言学、西方文论、东西方文学史等并不完全和“汉语”及“中国文学”相关的课程。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把汉语言文学理解为用汉语讲授和研究普通/一般语言学和普通/一般文学甚至文化的院系。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汉语言文学系包含的范围其实是远大于“汉语言”和“中国文学”的,而这个范围则决定了本科阶段学术视野的开拓以及后面学术选择的多样性。(关于“中文系有什么意义?”,请参见我以下回答。而且鉴于我的专业不是语言学,下面都以文学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和拓宽视野,至于论文创新甚至发表论文,除了天赋异禀或者家学渊源的,一般本科生其实都很难在学术层面进行创新。此处的“打好基础”不仅是知识上的,同时也是方法上的。知识上的打好基础指的是要熟悉中国外国文学史,熟记历史上著名的作家、作品、思潮、文学运动等,虽然不需要记到百科全书那种程度,但如果我提到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你得大体上能判断出来他属于哪个时代、作品有何风格、与其相关或相似的作家都有谁等。要在这个阶段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大概能够理清中外文学发展史,并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深入了解和阅读。阅读文学作品切记要读原文,如果原文用外语写成,最好读外文,如果外文水平不够或者外文资料找不到,找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译本,而不要买盗版书或者不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不知名译本(这种译本很多地方都有错,不足信。)
阅读方法从粗到细进行。当学习某阶段文学史时,先从教科书中梳理知识脉络,比如西方文学如何从古希腊文学发展到昆德拉的,然后在脉络中第一遍选取最著名的作品进行阅读,比如第一遍可读《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埃涅阿斯记》、《十日谈》、《神曲》、莎士比亚四大悲喜剧、《汤姆·琼斯》、《悲惨世界》、《九三年》、《欧也妮·葛朗台》、卡夫卡的短篇小说、《等待戈多》、《洛丽塔》和《我们的祖先》等等,就是挑每个文学运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第一遍阅读。第一遍读完之后如果对西方文学感兴趣,可以再从头读一些没有第一遍那么有代表性但依然重要、或者虽然有代表性但第一遍读比较晦涩或篇幅较长的作品,比如古希腊可以读阿里斯托芬的剧本,比如现代作家可以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惭愧,我至今还未读过《尤利西斯》)。在这样的过程进行了几轮之后,如果你对某一时期有兴趣,比如20世纪,那么20世纪的作品就可以多读细读,并且在读文学的同时也要把哲学和历史甚至艺术史等加上一起阅读,因为在很多时候,很多艺术门类都受到同一思潮的影响,读艺术史亦是对文学史的补充。
其次,在方法层面,在本科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会写论文的方法,更要掌握写论文的一般步骤、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以及能够正确区分合理引用文献和抄袭之间的微妙区别。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怒喊反抄袭反抄袭,但似乎在大学里,很少有老师把合理引用和抄袭之间的微妙界限讲清楚的,好像学生们只要不是复制粘贴就不是抄袭一样。而这些在本科阶段都值得开一门课好好讲解的。
本科阶段虽然不求在学术上的创新与贡献,但一般论文的格式、方法、写作程式和用语还是要掌握的。论文不是散文,也不是叙述文,而是在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证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在格式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用什么样的格式才能把读者由浅入深地带入我们论述的世界,是从理论入手还是从介绍材料中的特异之处入手?而如果开始写论文了,到底是先看一手材料还是先看前人研究?写完论文之后怎样检查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而写论文的引用到底用脚注还是尾注?写论文需要找什么样的材料?哪些材料可以作为引用材料在论文中引用而哪些不可以?去哪里找这些材料?找到这些材料之后我又该如何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些材料以备此次论文只用和将来之需?等等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老师上课可能也就是“期末交论文”一句话的事情概括了,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直接关乎本科论文质量的高低以及以后能够在学术道路上飞多高走多远。这些内容其实都需要本科阶段在老师的教导下系统学习的,我也不知道国内有没有什么院校开设这样一门论文写作课,如果没有,请自行阅读相关书籍并单独向老师们请教,以避免读完博士、甚至拿到博士后工作通知之后依然不知道何为知网的事件发生——翟某临确实可恶,但他不知道知网这件事其实也反映了其他的一些问题,我其实也是大二之后才知道知网的存在的,因为之前确实没有人给我讲过以上那些问题。
另外,写论文这种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写论文的技巧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是需要在练习和修改中不断提高的。而且,写论文本身其实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之后不从事学术道路的同学来说看似无用,但写论文过程中学到的底层逻辑其实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被运用到方方面面,所以,哪怕以后不搞学术,把写论文这一套搞会了,以后无论工作写报告还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实都是有帮助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学里无论学什么学科、无论日后是否要深造都要在本科阶段把论文写好的原因。
我本科是在北师大文学院读的,师大文学院对本科生的视野拓展真的是做到了国内极致。在文学方面(语言学就不提了),当时我们不仅要上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还要上东西方文学史和文学选读——谁知道那会儿学的希伯来语诗歌后来成了我的主页呢?那会儿西方文学史就不说了,东方文学史我们从圣经旧约、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神话史诗开始学,学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等各国文学和文学选读,一直学到近现代阿拉伯世界里获诺贝尔奖的纳吉布·马哈福兹,现在想来,那两学期课讲得真精彩——为啥两学期啦?因为我大三的时候听说东方文学史换了个老师讲,于是每周周二起大早和我下面一级的学生一起又听了一遍。记得那会儿老师讲《源氏物语》的物哀之美时,他说,物哀之美就是你冬天一早起来,打开窗户,外面万籁俱寂但下着鹅毛大雪,此时你心中涌起的那种不是悲伤也不是难过而是那种淡淡的感怀的感觉。不知道为啥,这句话并没有引起我淡淡的感怀,倒是把我说得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导致我边哗哗流眼泪一边拿着笔哗哗抄笔记,然后眼泪把笔记本打得湿湿的,墨色就那样在笔画间晕染开来——虽然一点都不物哀(显然哗哗流眼泪这种事情情感太浓烈了),但那感觉实在太好了,真的不是悲伤而纯是被知识打动,故而过了多少年我都不会忘记。虽然那会儿对希伯来语诗歌也只是课上粗粗的一提,但是只要这么一提我就记住了,以至于之后上研究生之后我知道这还是个选项,后来就在本科东方文学史的基础上在这个领域深挖了。
哈哈,一说起东方文学史感情上来了就写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归正题,接着写拓展视野这一点。当时除却中国文学史和选读、东西方文学史和选读,师大在文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开了三样课: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每个领域大概都上过一到两门课,其中有一位教文化研究的老师学问好、课讲得好人也特别有风格。当时课间他出门靠着垃圾桶抽了根烟,短短一根烟的功夫就圈粉无数,我的一位好基友直接就因此选了他当自己研究生的导师。虽然这决定做得仓促,但还不得不说是正确的。因为这些课,我的很多同学(也包括上下级的)都选择了和电影、艺术史、艺术产业等相关领域进行研究,也并没有完全拘泥在文学范围内。除了这些,我们还开了儿童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不那么传统的文学课程(据说最近还有科幻文学?),也有不少同学后来就直接研究人类学去了。当时我记得民间文学课的老师总编鬼故事吓唬我们,问我们女生住哪栋宿舍楼然后他讲的鬼故事,什么无脸长发女啊、半夜鬼哭敲门啊都发生在我们那栋楼里,想想他也是故意的(不过这老师也真是好玩)。我的另外一位好基友因为本科学了民俗学,对此非常感兴趣,研究生就学了民俗学,还参与了个学术项目,大概和清宫造办处文件有关。记得那会儿她每天抱回宿舍大卷本清宫造办处的影印文件,往电脑里敲以让其电子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的主要任务是敲一个上级小太监给下级小太监发布的命令小纸条。然后某天晚上她在电脑前敲着敲着就“呵呵呵”地乐起来,我们问她乐什么,她说,哈哈,那俩小太监居然升官了。那会儿,因为她,那俩小太监(好像一个姓胡一个姓白)简直成了我们宿舍的编外人员,我们听了他俩升官了也挺为他俩感到开心的。也有不少同学去研究人类学,还有个哥们儿研究相声——他的研究现在是不是火了我也不知道。反正本科阶段我自己都不记得上了多少课、学了多少东西了,虽然偶尔我也逃课(关于逃课的问题我后面会讲到),但哪怕期末考个试,背下来的东西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用上。
哎,说起北师大来我就很开心,一不小心写跑题了,再写下去可以写一部北师大文学院秘史了——《师大文学院的那些年和那些事》,哈哈哈,不写了不写了,转回来。就是,本科阶段拓展视野有助于将来选择要研究的领域,如果学校不开那么多门课(有时候上课也能上吐血的),自己也可以自行阅读书籍,以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开拓视野的另外一点好处是培养自己对文学的敏感度。如果你只读某一国文学,你可能就对其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元素视而不见,而视而不见的元素多了,就会对此文学失去敏感性。比如你从出生就读七言绝句,你读的所有诗歌都是七言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你可能既不觉得一句诗里有七个字奇怪,也不认为一首诗里有四句话有什么不对,七言绝句大概就像你喝水呼吸一样自然,而这种自然其实就是不敏感。可当你某天突然读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时,是不是感觉就像春天花粉季的过敏一样,呼吸不再自然,鼻涕眼泪糊一脸,然后让你注意到空气中的花粉?可能这个看起来比较难受的比喻并不恰当,但多读各国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确乎能起到像春天中的花粉之于你呼吸的作用一样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后面的文学研究中,你往往能看到前人看不到的细枝末节并就此进行有力的论证。而往往你能飞多高可能就在于对文本细节的观察和体悟。
再次,本科阶段的拓展视野和打好基础相结合,也为日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尤其是对要学比较文学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如果你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开拓了视野,你能做的学术研究的范围也就比别人更广,而当一个领域发展前景不是那么好时,你也可以很轻松地跳到另外一个领域当中去。
而至于要不要上课的问题——我看到很多人写汉语言文学的课可以不上,上或者不上对你的期末成绩不影响。这点我赞同也不赞同。如果光看期末成绩的话,那确实上课或者不上课对你的影响不大。我觉得上课主要目的是在本科阶段没有导师细致带你的情况下,通过上课向老师学习老师搞研究的方法。所以,你是否逃课和讲课的老师有很大关系。我十分反感两种老师,一种是把课堂当作自我表演的舞台的老师,另外一种就是把一门课讲得像玄学般的老师。第一种老师我想无论在哪个学校、多好的学校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种老师不太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把课堂当成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上课就讲自己有多牛多牛、自己的学生有多牛多牛、自己去过哪里有多牛多牛and etc——我反正是见过上课给我们放他去欧洲照片、每张照片都详细讲解的老师。且不说21世纪的中国去趟欧洲是件多大点的事儿,你给我们看这些照片和课堂知识有什么关系吗?我们需要知道你自己一个人独闯欧洲的经历吗?我们需要知道你在这个领域多牛多牛吗?我滴个神,那堂课我没听完就从后门溜了,听你吹牛还不如自己躲个角落背单词。虽然那会儿我没去过欧洲,但他通过照片给我们展现的欧洲却一点都不让我向往。现在去过四五趟之后其实觉得欧洲也就那样,在哪不是过日子……
至于第二种老师,可能自己比较有才,但他显然是中了知识的诅咒,就是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他早就会了的知识。所以,这类老师上课云山雾罩,既不讲清楚基本知识,也不告诉学生研究方法,想到哪讲到哪,让下面的学生听得昏头涨脑、完全抓不住任何线索。这种完全听不懂的课还需要听吗?听不是浪费时间吗?所以,一般这种我也就逃了。但在师大这些老师数量都非常少,我也只是在公共课上遇见过,专业课老师则都很硬核。
所以,本科阶段就好好梳理知识、总结方法、培养习惯、拓展视野,虽然那会儿学的很多知识将来也都不记得了,但本科阶段培养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习惯却可以让之后从事任何方面工作的人获益终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