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中的语言学名词解释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0 20:27   点击:26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英语语言文学考研中的语言学和文学的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该如何准备?有比较全面的参考书推荐吗?

二、为什么中文系的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学比文学难学?

中文系不请自来。

就我个人而言,应该是因为不喜欢。

我们语言学的老师讲课特别好,我上课听得津津有味,感觉被启发了一些从未想过的思维死角,每次上语言学概论的课都很开心(也很累哈哈哈)。

但是!但是!下课了只要不看笔记就啥也没记住,看了笔记也不知道记的都是啥,我们老师还是那种不依赖PPT让我们专心听讲的。

再说考试,关于语言学概论考试的填空选择题重点:散见于全书每一处细节(老师原话)。

虽然老师基本把题目都给我们说了,大题重点也都画了,可是,笑死,根本记不住。

相比于文学理论的考试(基本就是名词解释和主观题),考试的时候写到手抽筋,语言学简直太难背了。他是那种,可以理解,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玄妙。

我文学理论和语言学概论这两门课的成绩相差十九分,就有这么离谱。

三、文学考研题中的名词解释需要怎么描述解释,答题从这个名词的哪些方面展开,字数有无要求。?

不管是文科的什么考试,不管你考硕士研究生还是考博士,都会面临名词解释以及与之相似的阐释题有关的内容。

做一个曾经参加过考试的学生,也作为去改过别人考试试卷的老师,觉得从学习理解到答题思路到评判标准,自己还是有一点思考的方向。

一、思维导图

先说思维导图,在理解记忆相关名词解释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在绘制的过程里,帮助你梳理这个名词背后的内容、背景、变化等逻辑关系。

有很多的人对文科考试有误解,那就是只要背诵就可以,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如果我们去翻阅文科的高考考试试卷,就会发现,不管是语文科目还是文综科目,都基本上不会出现对于某个名词的名词解释,而是会给你一段材料让你做材料分析。

既然是做材料分析,那就是从你已经记住的内容里去进行组合,进行具有逻辑上的构建。

可是有很多朋友说考研试卷和考博试卷就是有名词解释呀,我应该怎么办呢?是靠背诵吗?

你在做高考题的时候都知道不能够靠背词典,而是要结合材料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怎么到考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时候就转回去了呢?

你觉得老师在阅卷的时候会考察你是不是背的一字不差呢?须知硕士和博士毕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的毕业论文和你可以发布的学术论文,这些都不是靠背诵能得来的。而这些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是创新点和逻辑结构的严密性了。

老师收学生,尤其是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考试的层面考察的是你的背功好不好吗?

所以我说思维导图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我提供一个我自己的做题思路:

每一道题目在训练的时候,我都会尝试用:

至少三种不同的思维导图逻辑建构方式来回答,在满足基本信息完整的情况下,要答出不一样的思路和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名词解释哪里有那么多内容可以让你写?

当然有,搜一下知网的论文或者知乎对于相关问题的其他的人的回答逐一甄别,选择你认为更加合理的进行重组。

举个例子: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讨论这个词本身的意思。但是也可以讨论它与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讨论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家族相似的针对语境,他写的那本书所要反驳的对象。

同样的,如果上知网上面搜,会看到有为家族相似理论做辩解的,也有认为他所提到的麻绳比喻不合适的,当然我们还可以去追问他为什么会提出麻绳的比喻,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工匠吗?

不同的回答结果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思维导图的写法,如果可以的话,你甚至可以在答题的试卷上做一个逻辑结构图,来帮助老师理解你的答案。

再举个例子:李贽的童心说

这个词的完整概念,他既出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也会出现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当然需要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压缩答案,因为他们会花一节的内容来讲。

最基本的概念当然就是孩童是有着赤诚之心的,由于人长大之后学习了(封建)礼仪,导致赤诚之心被封闭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就足够了吗?肯定不是,在书里面会有讲述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他的背景他所要讲述的对象是什么?他所举的例子是什么?

与此同时,如果想的更多一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洛克的白板说做一个比较。

车致新丨媒介不是人的延伸——基特勒对麦克卢汉的“后人类”批判

但问题的关键是基特勒进一步指出,在古希腊对所谓的“灵魂”的定义中最重要的我们所熟悉的“白板说”,即把人类的“灵魂”视为一种空白的、有待书写的“白板”(tabula rasa)。然而有趣的是,“白板说”这一哲学隐喻其实直接源于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书写媒介,即古希腊人用来书写的基本工具“蜡板”,换言之,古希腊人把“灵魂”想象为一种有待书写的“白板”的基本前提是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用来记录书写的“板”。通过在阐释中的双重反转,基特勒把这个“哲学”问题再次锁回了“媒介”领域,也把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历史细节问题,提升为涉及媒介技术与人文学(哲学)之根本关系的一个“元问题”。

写出三种不同的回答思路,写的过程就是充分理解的过程。

这些回答思路我认为总体而言会分成三个大的类型:横向、纵向和拓展。

所谓横向就是这个知识点,这个概念在它整个的语境体系中,它的地位它和其他同系列的知识点的关系。比如谈到荒诞这个美学概念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谈一谈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呢?

所谓纵向就是这个知识点、这个名词它自身也能够挖掘到多深,对于这个知识点背后的理论体系的理解以及不同学派的掌握程度。比如谈到庄子论逍遥,那如果能够深挖到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德有所长形有所忘,就能够更加深刻的解释何为逍遥。

所谓拓展就是他不再这个横向和纵向的知识体系里,但是可以做比较研究和迁移思维。有时候是跨学科的解释。

比如当我们考到什么叫做审美体验的时候,除了理解美学原理上,所讲述的审美过程,胸中的感性的呼应以外,大卫林登的《愉悦回路》从神经学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再不济也可以谈一谈心流效应和司汤达尔效应。

这样的思维训练完成的越多,需要强行背下来的部分就越少。而且这还能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信息重组,逻辑建构的能力。


二、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而言之就是以教代学。通过自己先学会的方式。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然后可以将其传授给别人。

当然具体的表述会要复杂很多:

用“费曼学习法”理解区块链,你也可以做到

为了让外行理解,你要放弃术语,而一旦放弃了术语,你会立刻发现,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并没有你想像的那么透彻,那么,你再回头研究其中的问题在哪儿,这个学习的过程,被称为“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核心就是“以教代学”,因为以“听、看、阅读”为主的被动学习,以学习效率远远低于以“讲述、讨论”为主的主动学习。

这对理工学科来讲可能相对要难一点,但是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最重要的部分还是理解这个知识点所处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及为什么要如此表述的问题。

在我看来费曼学习法的主要还是两个。

第一,如何通过把看似晦涩的知识点以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拆分。

要么就采用隐喻的方式,借助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事物辅助解释。比如上文中谈到维特根斯坦在解释家族相似论的时候,就用了麻绳这个比喻。

要么就将其知识和你拥有的知识进行衔接挂钩,使之成为你原有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当然挂钩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体系再复习掌握的过程。

第二,如何清楚明白的,将这些知识点传授给别人。

其办法和第1步颇有一些相似,不过在取传授给他人的时候,需要有衔接挂钩的部分就应该是学生的学情。你应该清楚的知道他所擅长的领域是什么,他的感兴趣的点是什么,这样才更方便讲述知识点。

当然,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步:

就是能够准确的判断对方是否真的学会了,也就是所谓的学业质量检查。

这时候当然就谈到必须要考察出题方面的素质了。

如果你能够准确的出能充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该知识系统的题目,与此同时你也能够通过评判他回答的试卷来估计他是否真正学会,那么你自己必然也就学会了。

绘本、沉浸、实践与联觉

《入间同学入魔了》第二季第10到11集。讲述的就是问题儿童班他们如何进行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这非常的贴合费曼学习法。

在这两集动画中我看到了,还有一些前面没有提到的和费曼学习法有关的内容。

巴洛姆老师所擅长的是绘本,也就是通过讲故事和图画结合的方式来将看似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多媒体教学。不管多媒体教学如何被人诟病,在有着生化电气的教学方式指引下,总还是会比单纯的写文字要更有效果。

利特所擅长的是在游戏中学历史,也就是所谓的沉浸式教学,通过扮演当时当地的人物,揣摩他当时的心境,理解他当时所创作的作品提出的理论以及时代背景。

克拉拉所擅长的是通过唱歌学知识,这其实是动用了多种感觉方式来进行教学。当然克拉拉是一个天才,因为她非常擅长联觉,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还是相对奇怪,她会经常用各种各样的拟声词来表达他所想要传递的内容。

卡尔耶格所擅长的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知识,不管是召唤使魔、飞行训练、躲避球还是与使魔相处。如果能够切身实践,确实在理解知识层面会更容易。比如生物学知识,能够切身去山里寻找各式各样的生物,其理解知识点就会更加全面和容易吸收。

《入间同学入魔了》第11话的过场动画里,英子(艾可)的行为就是典型的费曼学习法,当然英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爱!

啊,深陷爱河的人们的呀,你们能做出来的事情,能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而前进的赞歌就是爱意的赞歌!

三、给分标准

研究生博士生考试不同于高考,对后者而言,老师会拥有一批给分点,这些给分点分布在不同的方向里:比如一个题目有6分,那么就会有4个答题方向,8个给分点,高考的考生答对其中三个方向的6个给分点,就可以给全分数。

可是对于研究生和博士考试来说,你照搬书上的内容完全无助于考察个人的学术研究水平。

那么给分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按照我的评分经历来看,重点还是考察两个部分。

第一,你的逻辑是否缜密,表述是否清楚?

这也是考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标尺,写毕业论文就好比写一本书,其目录和子目录就能体现思维方式。

如果只是背诵零散的知识点,搬上试卷的内容就会显得颇为零碎,每个点和点之间的关系就不够密切,他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逻辑。

因为思维是零散的,所以在答题的过程中断行断句断点的写作方式也会由此受到影响。

第二,你的答题内容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新意?

还是那样的,如果你照搬书上的知识点,那只是由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并没有你的逻辑思维方式在里面,所以我上文谈到需要绘制不同的组织结构图,来帮助你梳理清楚这个知识体系与你自己的知识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高考阅卷参考答案需要培训。可是大学考试和硕士博士考试,老师只需要看一看参考答案是什么,他们是不需要培训的。

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对相关的题目背后的内容非常熟悉,很多时候某些题目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

如果我来出相关的题目,那我肯定会出乌托邦、反乌托邦美学、崇高、丑和荒诞、美育教育、美学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一则这是我擅长的专业领域,也方便我选择有意向的学生,二则这也和整个美学要求知识掌握的主干部分有密切关联。

讲到这里,我们来举个例子。

请结合原文内容鉴赏《西湖七月半》中最后部分的赏月活动。

参考答案是

《西湖七月半》最后一部分中,“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体现了作者审美情趣的高雅脱俗。

但如果从赏月部分之后的关键句“清梦甚惬”与《陶庵梦忆》分析,会得出更深入的点: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尤其是“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如游旧径”和“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两句。

配上一张我自己写的组织结构图。

以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