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使用网络用语才不是什么缺乏文化自信。
综合来看,大部分网络流行语其实都来自于中文——或是缩写或是改写,但归根结底都是中文。只不过变成了另一种形式。
在我看来,对于网络用语不能一否全否,毕竟从实际生活来看它是更加符合底层老百姓的成活和表达方式的,正由于此它才能迅速普及。但是,这样类似于“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的新型缩写“成语”的产生也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会产生这样的“成语”,归根结底在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它已经不允许我们再产生像“掩耳盗铃”之类含有丰富寓意的成语了。
当今的网络用语其实并不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只是现在的中国文化无法复制出以前能够出现真正成语的整个大环境。也就是说,现在的语言环境已经不允许中国的语言往寓意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才会出现这样更加平民化和口语化的网络流行语。真要说起来也和九年义务教育等等的普及脱不开关系。因为在真正产生成语的年代,读书都是上层阶级的有身份的人才会做的事,那么就塑造了“精”简的大环境,也正是因此才会有“深”入的寓意演化成成语。现在来看读书并非这样一件高贵之事,这是平民化的,因此我们也更不会去想着要深化语言来让自己更加有那样的风骨——大家都读过书,你糊弄谁呢?
汉语言深层次的挖掘正在消失。
这才是网络用语出现的真正原因。
如今的语言不会再让人“听不明白”,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中国文化中成语之类的博大精深。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想,我们如果真要做,就应该真正做好做到位。一方面要引导,要引导大家正确使用这种流于形式的语言,另一方面不光向大家普及什么是真正能够被人们所“挖掘”的富有深刻意义的语言,还要借此唤醒大家,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所谓的“汉语言文学”,指引中国汉语言文学走向更好的地方。
而我们——要像研究古汉语的精华一样,研究出当今平民用语甚至是网络用语的精华,然后才能号召呼吁大家像传承古汉语的精华一样,传承我们现世语言的精华,让它们真正拥有出现的意义。
【下面插播一封信(guang)件(gao)】
亲爱的读者:
您好!
首先,十分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这封写给你们的信。也许您只是在偶然间不经意地看到了这篇文章,也许是被有趣的标题所吸引,于是抱着一点好奇的心态点进页面,想要一探究竟。
于是,这便是一点简短的介绍了。我们是“是语言不是玄学”小队,来自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年级,正致力于在“China Thinks Big-中国大智汇”(CTB)全球创新研究大挑战中做出独属于自己的成果。
在2021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这短短数月的比赛时间里,我们将通过知乎账号和圈子的呈现方式,和大家一起放眼于创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语言文化,着手于身边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以“立大志,做小事”的心态探究其根源所在,并于不断挖掘中探求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网络用语亦在人们的“句句相传”中不断演化变迁,于悄声无息间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简化用语和符号表情盛行的时代,语言表达的日渐不精确和单一化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曾席卷海峡两岸的“语言癌”一词也再次被人们不断提起。你是否曾在某一瞬间张口欲言,却又因语塞而哑然失声?你在日常表达中所使用的句子是否开始变得越来越短,又越来越词不达意?又或许,你会在某个瞬间询问自己:“YYDS”究竟算不算汉语?我们的母语真的在“文化融合”的潮流中不可避免的西语化了吗?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恭喜你,已经成功地成为了我们之中的一份子。聚集在此处,我们都是深切地热爱着我们自己的语言、并渴望为她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人。如果你也对我们的母语兴趣浓厚,并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她的过去,同时立足于她如今的发展、进一步探知她的未来,为何不加入我们呢?在我们的不断探索中,你将会学到很多东西,与我们一同进步……到了那时,相信你一定会感叹——“我们的母语,这历史悠久的华夏民族的‘语言’,真是宛若‘玄学’一般、叫人捉摸不透!”
那么,就请关注我们吧!让我们在不断的探究中一起领悟汉语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
2021年12月11日
“是语言不是玄学”小队全体队员
各位朋友,看完点一点左下方的蓝色三角形再走呗~
传送门——
媒体批「yyds」「绝绝子」等网络用语,称人们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了,网络用语真的会影响表达能力吗?-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