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都属于重点,请选择学习,图片无法上传
1.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分别属于哪种语系?
联合国常用工作语言: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英语: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语支
法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
俄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
汉语:汉藏语系,汉语语族
西班牙语: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罗曼语支
阿拉伯语:闪含语系,闪语族
2.与中国同语系(汉藏语系)的都分布在哪儿?
汉藏为主,其余还分布在印欧,阿尔泰,南岛,南亚
3.分布最广泛的语系:印欧语系
使用最多的语系:汉藏语系
4.语言为什么兴起?发展?
语言的兴起与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早期文明有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文明保存和传递的重要媒介,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元制度。
5.语文学为什么兴起?
因传播宗教信仰而兴起。
研究对象:古代经典著作,古代书面语言
研究目的:阐释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更好理解其内容。
6.中国传统语文学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
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看出中国早期就重视语音,词汇,忽视语法
7.语文学到语言学的转变?
影响因素
(1)资本主义的兴起,言语交际的扩大,话语的异同成为关注点。
(2)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提供了学科研究方法。
(3)-门独立学科的兴起。
(4)语言学的发展
8.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1)语言依赖于社会。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统一:政治,经济,文化
分化:方言,亲属,语言
社会的分化使语言发生分化的趋势,社会的统一使语言发生整化的趋势。
(3)语言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语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一,语言在社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
9.什么是亲属语?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叫亲属语言。
10.语言符号具有什么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
3、不同的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4、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1、语言符号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而非在空间的维度上铺
2、语言符号在组合中不是任意的,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3)有声性
(4)层次性
11.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两层:音位层(音位)符号层(语素,词,句子)
语言层级装置
特点:1、低一层的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
2、高一层的单位都是低一层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
12.语言符号的组合与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语言符号的单位互相组合为一个更大单位的规则。
聚合关系: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
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
13.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
3、不同的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
4、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1、语言符号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而非在空间的维度上铺
2、语言符号在组合中不是任意的,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14.语音相关概念
音节:音节就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音素: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辅音:辅音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的音。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为清音
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为浊音
15.舌面元音(反推)
16.音位的对立和互补原则
对立原则: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互补选择: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可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本。
17.音位变体
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条件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它相互排斥,即出现 a 的地方不会出现 b ,出现 b 的地方不会出现 a ,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之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它们在语音上又相似,可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eg.四川话和武汉话的[l][n]蓝 南)
18.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
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
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
同化:指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
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
异化: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
原因变得跟它不同。
弱化:在语流中,基于发音省力的原则,有时声音的强
度减弱,变得不清晰。
脱落:也称“减音”,弱化音的进一步丢失。
19.语法的概括性如何体现?
(1)可以对数量巨大的具体词语进行分类
(2)可以从无限多的具体的语法组合中抽象出语法结构格式
20.语素,词根,词尾,缀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就
是一个语素。但是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玻璃“‘葡
萄”等等。
词根:指的是意义实在、在合成词内的位置不固定的粘着语素和自由语素。例如:“人民”、“工人”中的人、民、工都是词根。又如“老虎”一词中的虎是词根,“凳子”一词中的凳也是词根。
词尾:只表示语法意义,不用来构词。
缀:按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eg:第(第一,第二)老(老张,老三)是前缀。 子(小刀子)儿(瓦盆儿)是后缀。 马来语中有一些中缀,patuk啄 pelatuk啄木鸟 中的-el-是中缀
21.复合词与派生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
其中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词根+词根
好歹(联合)、夏至(偏正)、漫谈(偏正)、吃香(动宾)
由词根语素派生词组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称为派生词。词根+词缀
阿哥、老张、第二、初三、骗子、托儿
22.什么是语法形态?
附加词尾:一种最常见的词形变化。
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23.语法范畴(反推)
指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
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
常见的语法范畴:
性: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也会在句法上与之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
eg-在法语中:bol(碗)是阳性 pomme(苹果)是阴性
数:一般包括单数复数两种意义。
eg-英语,俄语的名词都有单复数变化。英语单词自行举例~
格: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
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一般有:普通体,进行体,完成体。
eg-在英语中,be+doing表示进行体(I am writing),have+动词过去分词 表示完成体(I have written)
时: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eg-在英语中 I write(现在时) I wrote(过去时) I shall write(将来时)
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eg-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对立。
He(she) writes/I(you、they) write
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着。
eg-在英语中:John is writing a letter. /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
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eg-在英语单词中:big-bigger-biggest
性数格是名词(形容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体时,人称,态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
24.句法同义和句法变换
句法同义: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变换:变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作为一种句法手段,变换可以通过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句法规则把语义结构相同的句式联系起来。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
25.句法多义与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型结构,可能与主语有关/施受事/动宾搭配)
句法多义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歧义)
语言学概论
(1)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2)表示动作和行为的“持续”,
着眼点是时间。
此例表明:跟动词的选择有关,可以启发我们注意动词用法上的细微区别。
26.语言结构类型(有什么特点+代表语言)
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以汉语为突出的代表。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
特点:(1)词序严格。(3)复合词多,派生词少。(2)虚词十分重要。
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
特点:(1)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2)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
(3)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
(4)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黏着语: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特点:(1)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
(2)变词语素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
语素来表示。
(3)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
27.基本词汇的特点
基本词汇即词汇的核心(自然现象/人体器官/亲属关系/方位时令/数目/常见动作行为/生产生活资料…)
特点:(1)全民常用。(2)稳固性。(3)构词能力强。
28.词义的概括性特点
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词义概括中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如:谢幕一词,包含了:演出,闭幕,观众,鼓掌,演员,台前…等)
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上午下午早晨夜晚…)
3)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对“苹果”的理解,a可能掌握苹果的概念就是不同于其他水果的一种水果。b掌握的苹果的概念可能还包括苹果的生长地域,蕴含营养成分多少等。但“苹果”的一般性的概念意义,对a和b应该是一致的。)
29.句子间的语义关系(了解即可)
蕴含关系(包含关系):如果甲句为真,乙句必然为真
eg-我的家人很爱我 我妈妈很爱我
预设关系:预设又称“前提”,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预设的条件。
eg-我妈妈很爱我 前提是;我有个妈妈
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
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30.文字的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2)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31.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各自担负什么样的使命)
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
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
2)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
3)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体系。
32.语言演变的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发展的推动: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原动力。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语言在社会的作用下,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的分化产生语言的分化。
社会统一使语言逐步走向统一。
例:古法语原来不统一,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方言,12、13世纪以后,随着法兰西政治上的逐渐统一,才逐渐出现了在法兰西岛方言(以巴黎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兰西共同
语。
社会的死亡使语言随而死亡
语言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
(内部因素)语言内部诸多成分变化: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方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上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语音系统比较复杂。随着语音系统的简化,出现了大量同音词,迫使汉语的词向双音节化的方向发展。
33.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
不平衡性:
A.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发展差异
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B.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
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
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则不发生变化;
在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则是另一种变化,其
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eg-蜀地古语词/古诗的押韵
渐变性:语言的发展不是突变的、革命式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潜移默化的过程。
34.语音分化形成的两种结果
社会方言:
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方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成员聚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而产生的。
例:行业用语、科学技术术语、阶级习惯语、黑话等
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特点在地域上的反映。如现代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
如何区分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1)地域方言有不同于其他地域方言及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社会方言不具备同自己所属的地域方言或者标准语的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而主要是同地域方言和标准语在词汇上有所不同。
(2)在发展趋势方面,地域方言可能发展为亲属语言,而社会方言则不可能。
35.关于语言的演变(语言替换的三个阶段)
语言替换主要是因地域距离较近、社会接触较全面、多样,接触不平衡(经济强弱、人口多少、发展快慢)等造成的。(如“语言弱化”“语言残留”“语言替换”等)
三个阶段:语言独立-语言兼用-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的主要类型
(1)自愿替换:在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的替换过程中,一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另一种语言作为共同交际语。
(2)被迫替换:在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的替换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去学另一种语言。
36.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的区别
洋泾浜:
“洋泾浜”(Pidgin)又译“皮钦语”、“皮琴语”,是17世纪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
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特点:
(1)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
(2)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音位数量少,但每一个音位有多个变体。
(3)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4)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
(5)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
克里奥尔语:
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大幅改造的音系、极简单的语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唯一的交际语。
比较: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
1)殖民统治者语言的一方只有极少数的成员远渡重洋涉足异域,其他绝大多数成员与异域人民在地域上并不连续,不发生接触。
2)少数殖民者尽管有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优势,深入异域后也不能以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完全替代异域语言,只可能产生一种走了形的语言混合形式。
37.什么是语法化?
指词义抽象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词义虚化,使之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变成只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的语法单位。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eg-现代汉语里尝试态助词“看”是由动词“看”演变而来,它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从词义的虚化开始的。
动词“看”本为“瞻视”义:尝看之,气味足者乃罢。
进一步虚化并且用于祈使句中,就变成了尝试态助词:试试看/汝好思量看。《十诵律》
比如汉语的“上”,在“齐兵上太行”中作趋向动词表实义的动作,而在“爱上了咖啡”中则是语法性质的完结体助词的用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