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大家对它有什么看法和认识吗?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8 09:33   点击:83  编辑:yyns   手机版

前几天在一个类似的回答下写过几段很肤浅的个人理解。没写完,不过我觉得可以部分回答你的问题。


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米兰人亨利贝尔长眠于此,他生活过,写作过,恋爱过。”身在21世纪的我们,自然对19世纪初期的法国知之甚少。即使再怎么博学的历史爱好者,所能告诉你的也只不过是历史事件的排列组合。如果我们真的要去了解那段法国历史,了解个体的人的真实的想法,那么我想没有人会忽略这本1830年纪事。毕竟这是那个年代的司汤达生活过之后的真实体验。

如果你对一部公认的文学名著(除开后现代主义)没有感触,那么只能说明你经历尚浅。黄山谷”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一句叶梦得初读也甚为不解。然而当其在生活中亲耳听到马嚼草料之声,方才“悟鲁直之好奇”,不由得叹到“此非可以意索,相遇而得之也。”一位养尊处优的小学生是断然不会对课本中的《包身工》留下泪水,可当十几年后其真正体验到996、007之时,再读此文,其必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概。

不过如果你指望从文学中发现真实,那么文学定会让阁下失望。《高斋诗话》质疑王荆公“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一句“用事失管照”,因为指鹿为马为秦二世典故,“长城之役乃始皇”。然而照此所言,“千里莺啼绿映红”必为千里,“白发三千丈”必为三千!可须知公瑾火烧赤壁之日,小乔又岂是初嫁了?是故,三百年前袁枚早已写到”考据家不可与论诗“

当然,文学中未尝没有真实,这也已经是老调常谈的话了。艺术真实嘛。这时候就可以背诵童庆炳教程第八章第一节——求真的文学了。此处还可以考一个论述题,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20分,请作答。

不过,我仍然想说一下真实:

自从出生开始,我们总是希望摆脱命运的愚弄,换而言之,我们希望摆脱他人创造的命运。

可是——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当我们细心关照文学史,就发现这些如阿甘本所言的“裸身之人”,这些“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之人,他们是人类历史最无声的咏叹。从圣经中的大洪水、古罗马法中的“神圣人”到亚美尼亚大屠杀,再到“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的悲剧依然在人类历史舞台上不断上演。而那人性之光,则似乎始终隐没在“千岩万壑幽深处”。

于是乎,在文学中,我们终于明白,他们,便就是我们,是真真正正真实的我们。

其实当我们抛开宏大叙事不看,会见到平庸、琐碎的生活恰恰隐藏着人生最大的悲剧。夏衍于争吵中写出“上海屋檐下”的发霉,池莉从普通人的生活流中刻画出“烦恼人生”。这种如王元化先生所说的“散文似的悲剧”,也正是鲁迅所欲表达的“近乎于无事的悲剧“。

但是,我们仅仅只是处于被动吗?

如果我们涤除早期形式主义者因为论战而产生的必要的偏激,便会看到即使是最强调程序的奥波亚兹,其内蕴着的仍然是人在陌生化后的震惊与思考。在形式主义冰冷的科学实证方法的背后,蕴藏着人本主义者火热的激情。纵使什克洛夫斯基对托尔斯泰《霍尔斯托梅尔》程序的分析再怎么精妙,也绝不能否认,托翁的作品正是因为程序的变革,点亮了被蒙蔽的人生之真。何况后期的什克洛夫斯基似乎发现,再讨论坡堡上空的旗积是否有颜色已无意义,因为艺术不仅仅是纯粹的手法的体现,在艺术中应当有现实的内容。在经历了反思与批判后,不管是有意还是被迫,什氏终于承认艺术动态地反映社会生活,“陌生化”也不过是这动态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法或程序。于是后期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中赋予“陌生化”以社会价值层面的意义。

再展开而言,由于语言的前在性,人们生活在自动化的世界中,社会规范内化为了人的“第二天性”。而“陌生化”后的文本唤醒了原先被日常生活意识形态所钝化的审美经验,实现对于所生存社会的意识形态欺骗的拒绝与批判。当接受主体重新思索作为客体的文本时,“陌生化”也就使得读者可以叩响人生的本然状态。在这里,“陌生化”的概念脱离了单纯的文本本身,通过“陌生化”,完成了文学作品的升华,实现狭隘的自我超越。用“不在其位的人”,完成对人性监狱的反叛。

文学求真的意义,大概一目了然。

关于文学的真实,我在美学史中也读到了这样一段论述。

对于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也只是雾里看花。仅仅读过文论史、哲学史对其的论述。知之甚少,就不详细展开论述了。毕竟说的越多,错的越多。在我浅显的理解里,海的意思是当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时,在诗与思的交融中,在审美的意象中,存在的本来面貌得以显现?如果我所说不错,这或许是文学的另一个“用”?


行文至此,也只不过是强制套用了几个文学理论。要是让文艺学或哲学的兄贵见到我这样歪曲理论为自己论点作证,大概要气得饭都吃不下去的吧。

那么,我想谈谈自己对于文学的看法。究竟有何用?

我不想谈无用之大用,或者审美的超越,XXXX云云。这就交给那些学美学的兄台了,他们能给你唠上三天三夜不带停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觉得这,无法让人信服。

在老百姓朴素的观点里,何为有用?如果中国14亿人每人学了文学,美帝马上就嗝屁,中国马上世界第一,那么文学有用;如果学了文学世界上不再有饥荒,没有疑难杂病,那么文学有用;如果学了文学个个都是超级英雄,上天入地样样精通,人类这个物种都进化了,那么文学有用。可是,这显然太难为人家文学了。更重要的是,人家文学也有话说——“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中文系的意义是什么?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其实我在想,我们不妨从反面看一下这个问题。

————————————(未完...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