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文学,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8 06:56   点击:242  编辑:yyns   手机版

作家们通过对文字别出心裁的组合,就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语言。通过对文字的深情抚摸,既与世界交流对话,又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要让世界喜欢和沉湎你的对话,让世界喜欢和沉湎你创造的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个世界爱说话的人多,会说话的人多,想说话的人更多。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看世界,想世界,还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所以,作家创作,不是把文字简单地穿起来,要想成为文字英雄,想让文字感动人们和世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学,就是要通过语言,让文字站起来、舞起来、唱起来、飞起来。会站会舞、会唱会飞的文字,才是最好的语言和文学。

  当下的文学之所以越来越不受读者待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美感的丢失。当下文学的语言,很多是干枯的、没有灵气的,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是空洞的、没有实质的。语言的诗情,语言的画意,语言的韵律,语言的张力,都在很多作家的作品里消失贻尽。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所有文学式样的第一形象和第一灵魂。语言既是文学的外包装,又是文学的内包装。是文学的脸蛋,也是文学的身段。一篇作品好看不好看,首先看语言好不好。语言美,是一切文学式样必需的要素。语言缺少了美感,一切都是枉然。就像男人与女人谈恋爱,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对方长相的好坏,是你愿不愿意继续交往的第一要素。如果对方脸上长一个痣疮,你会喜欢吗?肯定不会。①作者跟读者还不一样,如果一个读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不好,就会选择抛弃,作者没办法缠住读者。而男人和女人,如果一方对一方死缠烂打,还可有获胜的机会。所以,语言对作品外在的形象和影响,更为重要。语言的品格,无外乎语感和语境。中国文学的语言美,也无外乎语感美和语境美。

  一语感的美

  语感,当然是语言的感觉。语言的感觉,决定语言的风格,即文笔;语言的风格决定作品的风格,即文风。文笔和文风的好坏,实际上就是语言语感的好坏。朴素淡雅是一种美,绚烂诗意是一种美,阴柔婉约是一种美,阳刚疏朗是一种美,清新明丽是一种美,雄浑沉稳是一种美。朴素淡雅中绚烂诗意,阴柔婉约中阳刚疏朗,清新明丽中雄浑沉稳,更是一种杂糅的美、复合的美。

  (一)朴素淡雅之美

  朴素淡雅,是语言最本色的美。语言朴素淡雅,就是语言不饰粉黛、不事雕琢,有如白描,但见颜色,亦如清茶,但有滋味。其情感质朴、内敛,气韵平和、温润,有如涓涓细流,甘甜、清冽。一腔废话,不等于朴素,更不是淡雅。孙犁、汪曾祺、贾平凹是这方面的代表。

  《老家》是孙犁的散文代表作。短短的篇幅里,孙犁像跟人聊天似的,诉述了对家乡的无尽乡愁和乡思: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这没有任何雕琢和装饰的文字,一开头就洗尽铅华,落尽艳丽,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游子是怎样的梦里回乡,或者说是怎样的对家乡魂牵梦绕。没有一个字是关于爱,却字字句句都是辗转难眠的爱。没有一声是喊爱,却于无声处都是爱的回音。

  名家视阈·当代文坛·2015.4文学,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山窝子里,天黑得早。从一块一块碎石板铺成的街面上,眯眼儿一看,高高低低的瓦槽,短墙头,以及街外纵横交错的土路,田地,河岸漠漠的沙滩,一丝一缕袅袅升腾的白气,渐渐地软下去,看不见了。但是,风没有起,暑热不能杀去,傍晚又出现了异常的沉闷。三只的,五只的狗,依旧懒懒地卧在街后坡根人家的照壁下,踢也踢不走,舌头吐着,不能恢复那种交配时期为争夺情爱而殊死厮咬的野蛮。

  这是贾平凹小说《小月前本》的起笔。他淡淡的语言和语气,像淡淡的颜色和线条,在淡淡的宣纸上落墨。不重彩,不浓墨,不狠笔,不多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乡村天黑时的山景、河景和村景。无论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还是散文,这种不显山、不露水、不动声色的描写比比皆是。轻松,自如,畅快,愉悦。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文字审美,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消失殆尽。他的长篇小说的文字叙述,可以说是咬牙切齿的艰涩。他写得咬牙切齿,读者读得咬牙切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